close

噶千仁波切 - 偉大的佛法上師

噶千仁波切2015年西雅圖弘法:0705《大手印五支道》(下午之三

·         噶千仁波切2015年西雅圖弘法:0705《大手印五支道》(下午之一)

·         噶千仁波切2015年西雅圖弘法:0705 Fivefold Profound Path of Mahamudra (IIa) by H. E. Garchen Rinpoche

·         噶千仁波切2015年西雅圖弘法:0705《大手印五支道》(下午之二)

·         噶千仁波切2015年西雅圖弘法:《大手印五支道》(下午之二)Fivefold Profound Path of Mahamudra (IIb) by H. E. Garchen Rinpoche

Fivefold Profound Path of Mahamudra (IIc) by H. E. Garchen Rinpoche
https://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89249149

首先,開始階段我們必須認出生起的念頭,包括細微的念頭、更小的念頭。我們在各種活動中訓練自己如此做到。這有必要,因為我們必須真正經歷認出念頭而消融念頭的體驗。念頭會沉靜下來,而且當我們保持正念時就能實際任念頭來去我們需要獲得如此的體驗。密勒日巴說過,我們必須把禪修和真實體驗相融。意思是,禪修必須真的成為真實的體驗,真正解脫念頭的體驗。並非只是「禪坐」,而是真正獲得藉著禪修就可讓念頭解脫的能力與體驗,以及若能保持正念就可任念頭來去的能力與體驗。這就是體驗。也是一種訓練,就像世人訓練身體,做許多運動等身體鍛煉。透過訓練,便可以用手腳做各類的事情。這種訓練在世界上比比皆是。然而這裡,我們訓練或鍛煉的是自己的心。這個訓練是為了來世,直至我們獲致證悟。我們對身體做的物理訓練,大多只是為了這輩子。儘管若能真正創造一種體育鍛鍊的印記,下輩子就有可能成為一名運動員,然而那卻不可能帶來證悟。所以我們必須訓練自己的心。

 

當我們修持大手印,首先要從認出自己的念頭開始,我們保持正念。然後我們體驗這種禪修,亦即體驗所有的念頭和煩惱,無論生起什麼,都只是起心動念,全都一樣。了知這一點,我們就能夠任它們來去,任它們消融回空性。之後,不論外在世界發生什麼事情、出現什麼問題,內在的心都將其感知為不過是一齣如幻的戲。於是,就算是在相對的層面,我們也能如此了知。在究竟的層面,我們能夠照見,無論生起什麼,那什麼也不是,只是我們的感知、思緒罷了,僅僅是一個起心動念。如果明白這點,就能持續安住在寧靜和喜悅的狀態裡。想要達到如此狀態,關鍵在於要對此串習(熟練)。

 

修行者常有的問題是:當我禪修,我不知道怎樣禪修;當我禪修,心的狀態實際上變得更糟糕;當我禪修,我有了更多的念頭;當我禪修,所有的煩惱都來了,我甚至比以前更困惑。事實上,這並沒有錯,那其實表示你已經真正開始學習如何禪修。因為,在你禪修之前,並未覺察那些其實一直都在的念頭。比如,你有一間照不到陽光的房間,當你往裡面瞧,什麼也看不見。房間裡似乎只有極為乾淨的空氣。你什麼也沒看見,就只有空性。然而,當陽光照進房間,你便能看見整個房間充滿灰塵。在那些灰塵之間,甚至一根針也放不進。整個房間滿是灰塵。正念就像陽光的光芒,能讓我們看到所有其實一直都在的念頭。看到念頭,事實上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必須看到那些念頭。一旦看到那些念頭,就可以訓練自己任它們來去而不跟隨。於是便能獲得體驗,知道如果任它們來去,它們會像水面的波浪,自然、自行地消融回大海。

 

一開始我們還無法認出、無法放下那些粗大且更強有力的念頭,於是便從認出[較]微小的念頭起步。事實上,每個微小的念頭都會導致更強大的念頭。沒有哪個念頭是一開始就強大的。念頭都是從非常細微[的形式]開始,所以,重要的是:當細微的念頭一生起,就要認出它們。比如,貪(執著)、嗔(厭惡或嗔恨),當它們一開始生起,都有一個細微相(細微的形式)。我們應該在它們於細微相時就先認出。比如執著的細微相是希望。我們想要、希望達到什麼。我們有一個願望:我要達到這個目的;想要得到這個。或者比如修持本尊時:想要成就本尊。無論我們做什麼,世界法或出世間法,都有個希望成功的願望。這個希望就是執著的細微相,它會逐漸發展成為較為強烈的執著。此外,由於有個想要實現什麼的希望,自然會有個害怕實現不了的恐懼。於是我們思維:我真的想要做好這個、實現這個,但如果我做不到呢?我怎麼辦,如果實現不了該怎麼辦?因此我們害怕自己在行動中無法成功。那種恐懼、那個害怕不能成功的細微恐懼,就是厭惡或嗔恨的細微相。這個細微相就會發展成為粗大相。

 

有希望和恐懼,或說有執著和厭惡,我們就會抓著那些希望和恐懼並把它們當真,我們耽著於它們。而那種耽著就是愚痴(癡)。我們的希望和恐懼是以愚痴為支撐,因為我們以為事情就是如此,才會想要實現這個或那個。這些希望和恐懼因愚痴而延續,導致不斷湧現無止境的念頭。因此,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認出它。實際上,掛念自己是否能夠實現什麼,並沒有真正的益處。當然我們必須做事,我們希望有個必須一心專注之處以便實現什麼。然而,我們能否真正實現,唯一取決於我們的業。比如說人人都想富有。人人都有這類願望,但事實上只有少數人能夠致富,並非人人都能如願,端看個人的業。如果了知其所以然,你的心便已能放鬆。你就可以只要想著:一切都交給本尊吧。你祈請本尊並順其自然,因為你了知,無論成功與否,一切都有賴自己的福德。

 

首先要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然後,當念頭生起,要辨認它們是否實際有用、是否實際有益或有害。像是「我想做這個」,或「如果我做不到怎麼辦?」等希望和恐懼的念頭,無論哪個念頭生起都去認出。並且,當那些細微的念頭以最細微相生起時,要獲得任它們來去的體驗。對每一個念頭都這麼做,每一個念頭都任它來去,如此智慧將能增長。那洛巴尊者曾告訴智慧空行母尼古瑪(Niguma):「你需要一再以正念滋養此智慧之火的火花。」目前我們的正念仍屬微弱,還不能戰勝非常強有力的念頭。就像小火只能燃燒小樹枝和小木頭,卻燒不掉大原木。但若我們持續把小木頭扔進小火裡,火焰就會變得強大。之後,火會不停地燃燒,熾燃的大火便能燒掉你扔進去的任何東西。同樣的道理,一開始,我們必須認出細微的、較小的念頭,當它們生起,就逐一地放下它們。熟練之後,隨著智慧增長,當較為粗大的情緒生起,便有能力面對它們。

 

比如,當你遭遇巨大的不幸或嚴重的病痛,身處極大的苦難中。在那樣的時刻,若能禪修並放下那些對於所遭困境的念頭,病痛必然會減輕。你肯定能從這個病痛中解脫,並獲得放下念頭的體驗。放下念頭,讓它於本然之處平息。於是在相對的層面上,當你遭遇比如病痛、災難等時,從世俗的層面你明白:這是我的業,並且藉由這個經驗,我正在淨化我的業。從究竟的層面你也體認,這一切並不真實存在。故而,在內心裡執取外在的客體毫無利益可言。因為它們並非本自存在,執取它們是無益的。

 

所以,無論生起什麼,只需任其來去,思維「讓生起的一切該怎樣就怎樣」,並且斷除有關它的各種思慮。這幾乎像是變成一個瘋子。瘋子什麼也不想,他們只是做他們想做的事。他們根本不理會周圍發生的一切。就好像一個「瘋」子,你斷除所生起的一切關於痛苦的念頭,只是任其來去。對於一切可能的生起只是任其來去,不管發生什麼,就像一個瘋子。在這樣的見地中安住,單純讓心如其本然。藉此,你會漸漸地有能力解脫任何念頭,無論是粗大的或細微的念頭,當念頭都得到解脫,留下的便是心的清晰狀態。

 

比如,當憤怒生起而你「解脫」或者放下憤怒,之後便留下清晰與無染的心的狀態。有人是這麼說的:禪修的徵兆為煩惱消除。因此,不管是否知道如何禪修,都不用去問他人,而是自證自明的──你自己可以知道,當煩惱生起時,自己是否有能力任其來去。如果能夠,那就是你知道如何禪修的徵兆。

 

在大圓滿教導中,我們稱這個為覺性的訓練。念頭的生起成為一種「訓練」,一種增益覺性的方 是。經由在念頭生起的當下任其來去,而得以增益覺性。一旦你任其來去,它們就會消融。當它們消融,安住的心會比之前更清晰、更具有明性。比如,當強大的憤怒生起時你任其來去,留下的便是大明性。這對其他煩惱也都能適用。之後,當我們面對世人所稱的「死亡」時,就看屆時哪一種煩惱最強大,無論是憤怒或執著,便將成為我們再次投生輪迴的因。然而,如果死亡之後仍保有正念,這些煩惱事實上就轉變為智慧。因此目前,經由修持,透過此生對大手印的串習,你將從輪迴的痛苦中解脫:「以此,願我證得大手印灌頂,此將[令我」解脫輪迴之苦。」

 

如果我們現在就得以從痛苦解脫、從痛苦的念頭中解脫,之後也就不會再度投生於輪迴。之所以投生於輪迴,是透過我們身體裡的習性印記。當我們身處中陰境,比如,當執著生起,如果我們不能認出,如果神識無法認出這個,隨後,由於對身體的執著,端看六種煩惱(傲慢、嫉妒、多思多欲、愚癡、貪婪、嗔恨)中哪一個最強,神識便會進入那一種胎裡。反之,在中陰境發生這種情形時,若能保任覺性,就有能力認出該種煩惱並不真實存在。於是,在中陰境便能證得覺性的自由,同時證得選擇的自由,看是要往生淨土或者為了利益有情眾生而再來這個世界。也就是說,根據有情眾生的需要,你以報身或化身顯現。為了證得這個境界,我們需要證得心的自由、覺性的自由。如果現在便已證得,之後在中陰境也能擁有如此的自由,也就是脫離輪迴的自由。

 

這就是大手印教導我們的:解脫輪迴痛苦之道,以及身處中陰境時如何不再投生輪迴,而是往生淨土等等。這個投生的自由有賴於覺性的自由,所以從現在直至生命盡頭,都必須這樣訓練。此外,沒有必要去想:我不知道怎樣禪修,或者我無法體證大手印、我不能理解大手印。沒有必要這樣想,我們所有的人都能訓練自己去認出。比如,當憤怒生起,你認出憤怒,這份認出、這個覺察的心,就是大手印。這個覺察心的作為就是:了知「那」就是憤怒。它了知那就是憤怒,並且了知憤怒的過失。此覺性就是上師,或者說,此覺性就是佛。此後,你需要獲得的是:只要不加以執持,便能讓憤怒、讓念頭消融的體驗。進行禪修時,這便是我們必須獲得的體驗。因此我們的禪修,必須與真實的體驗相融。正如密勒日巴尊者所開示的,我們必須讓見地與覺性相融,讓禪修與體驗相融。故而,其實沒必要詢問任何人關於禪修的事情。沒必要詢問:「我的禪修對嗎?」或者「我瞭解禪修嗎?」這其實是你可以自問的事情。你自己就可以知道了。

 

(仁波切表示,可以就到此為止所講的內容提問。)

 

問:如果某人對她的上師有著虔敬,卻聽見其他人對這位上師的大聲負面議論,因此感到傷心,那她該怎麼辦?

 

答:首先,不用傷心。其次,人們會根據各樣條件及心裡生起的各種念頭與煩惱,而談論各類的事情。所以對於人們的議論,我們不應該過分在意。當然,不要對他人心生惱怒。因為,如果他們批評別人,其實是在創造自己的惡業,我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悲憫。此外,即令那位上師或許有錯,那仍然是他們自己的錯而與你無關。那不是你的錯,所以不會真正傷害到你。如果這位上師沒錯,那更不會造成傷害,因為那只不過是「閒言」。所以當你聽到那些閒言,與其生起憤怒或悲傷,不如觀想本尊,比如度母(Tara),並且祈願。祈願關於這位上師的這些都能清除,祈願他獲得長壽等等。不要聽聞太多,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議論。並且事實上,實在沒有理由對他們心生憤怒,因為他們由於批評別人等等而實際積累惡業,那會導致他們未來的痛苦,因此你應該對此抱持悲憫。

 

問:仁波切,我需要幫助。我不理解為什麼,即令我每天都對自己說「今天最重要的事就是修持」,但仍然經常沒做修持。我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請幫助我。

 

答:好的。實際上,每天你都認知到「我應該修行」,其實這個「我應該修行」的認知,事實上就是修行。所以實際上你每天都在修行。此外,看你何時能夠這樣想或者這樣做,我認為,那時就看你喜歡哪個本尊或咒語,就去修持,比如觀音菩薩(Chenrizig)和持誦幾次瑪尼咒,那就已經是修行。最重要的實際上是修行的意樂,如果你總是每天都有修行的意樂,那麼事實上你就是在不間斷地修行。

 

問:我們如何才能利益自己正在看護而接近死亡的眾生,以便對他們的色身消融有些幫助?

 

答:你應該把自己視為本尊,比如,男性的觀音菩薩或者女性的度母。並且為他們持誦心咒,祈請度母或觀音菩薩加持他們。因為度母的慈悲是對他們真正的利益。此外,當他們真正處於死亡過程時,在他們耳邊、他們聽見的範圍內,對他們持誦〈普賢王如來願文〉以及《佛子行三十七頌》,這樣會很有利益,因為當他們臨終時,事實上心是非常清晰的。他們那時通常無法說話,所以看起來並如此。但儘管無法說話,事實上他們的心非常清晰。屆時,任何導引的口訣都非常有益,而且他們會理解其中的意義。因此你可以為他們讀誦祈願文,或者播放咒語光碟,比如阿彌陀佛心咒等。即令他們只能用聽的,但肯定他們至少不會投生於惡趣。

 

因此事實上死亡的時間點至關重要。那是我們將投生何處的關頭,而且是決定我們投生的最關鍵點。如果此人其實生前沒有做過任何修行,一輩子都沒有做過禪修,臨終時若有特定情況讓他帶著慈愛之心離去,那份慈心肯定能讓他實際投生善趣。尤其是身為友伴或看護,幫助臨終者培養慈愛之心,便能真正利益他們。就此而言,並無所謂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之分。通常,人們說你不應該對非佛教徒讀誦任何佛教的祈願文,因為他們對佛教沒有虔敬等等。但那並不完全真實。因為在死亡時段,心非常清晰,任何有益的事情都會對他們的心有益。即令他們在世時不是佛教徒,但他們的心也同樣擁有佛性。所以,他們是否真的尊敬佛法並不要緊。任何建言或祈願,都肯定能利益他們。此外,在他們生前提供一些甘露丸讓他們服用,也不錯。

 

問:請談談關於在禪修期間,為了轉變深層煩惱習性而使用藥用植物的道理。

 

答:任何為禪修而使用的物質,都屬於外在的條件。使用這些屬於外在條件的物質,看來可以帶來內心的某種改變。這是有可能的,它們可能有些微小的利益,但那利益肯定是暫時的,僅僅在那個特定的時段,只有處於那個物質的影響下才有作用。可能會有些不同的事情發生,可能從中得到一些微小的利益。比如,你在那個時刻可以培養慈心與悲心等,但這無法治本,因為那是一個外在的力量、外在的因素,故而沒有辦法徹底轉化心裡的煩惱、印記,也不能增長智慧。

 

所以,為了帶來真實的改變、持久的改變,我們應該以正念禪修,保任慈悲而不依賴任何物質。使用這些物質,無論哪種,都只是短暫的體驗。比較像是頭疼時服用止痛藥那樣,或者,當某種疾病讓你疼痛,你就服藥。那是一種暫時的緩解,雖然看起來有益,但此利益卻不長久。因此,要培養真正的正念、智慧和慈悲,就像實際去做治療以便治癒疾病,而非僅僅以止痛藥將其掩蓋。

 

問:您週六時教導過,比如不吃肉這件事,相較於不受戒而違犯,受戒而違犯會有更多的福德。破戒的過失是否大過受戒卻違犯的福德?我害怕受戒,比如不喝酒或不吃肉,因為我沒自信能夠百分之百持守。如果破戒會怎樣?那業果是什麼?

 

答:我們說過,受戒又破戒會比從未受戒更有益。那是因為,如果我們不受戒,我們對於自己的行為便不會有正念。吃肉是個好例子。吃肉本來就是一種過失。如果我們不受戒,我們就不會有正念。事實上我們會想,我們可以享用五欲中任何一種的快樂,而那將導致耽著和貪執。但若你受戒,就會總是知道,比如吃肉不好,吃動物的肉是錯的。那麼即使你吃肉,也知道那是不對的,並且因吃肉而感到內疚,因為你知道那是錯的。於是你總是有個覺性,知道那其實不對。這就是為什麼受戒更有益,因為總是有個覺性在。如果沒有受戒,便不會認識到這樣的行為有什麼不對,那將導致無正念。當你習慣這樣,從吃一點,變成吃很多等,因而發展習性,未來就會變成巨大的貪執。

 

所以就算再三犯戒,受戒而感到內疚還是更好些。因為如此一來,當我們感到內疚,即是有正念。我們就不會持續在心相續中置入這些強有力的印記。那麼,比如,每次破戒時感到內疚且懺悔,即使因破戒而有些惡果,但同樣也會有內疚和懺悔的業果。結果是,在你的未來世,比如,你可能會經歷一些疾病,但因為之前曾經內疚和懺悔,或許會找到醫療方式來治癒疾病。或者你會遇到一些困難,但能找到人解救。但是如果你從未受戒,對於所做的真正不當之事便不會有正念,於是從不懺悔、從不內疚。然後你又做同樣的事情,比如吃肉,到未來世業力成熟時,比如再次遭受病痛,那時藥物將不管用,無論使用什麼樣的醫療方式,都無法治癒疾病。這便是業力的運作方式。

 

因此,受戒好過不受戒,即使我們無法總是完美持戒。惡業的重要關鍵就是我們對感官享樂的貪執結果。一旦沒有正念,就變得特別貪執於吃肉、喝酒,或者吸菸等這類使用物質的事。其中,真正最糟糕的是酗酒、喝醉,飲用酒類和吸菸等物質。因為這類物質讓我們失去正念。如果失去正念,智慧脈將被堵塞,我們的風息(氣)便無法進入智慧脈,導致我們投生為畜生道。

 

問:不吃肉是有益的嗎?如果有人出於生理需要而吃肉,有沒有什麼祈願文或修持可以為那些動物而修,從而避免造業?

 

答:如果為了健康的緣故必須吃肉,那麼在吃的時候,應該以正念和慈悲對待所吃的動物,並為其念誦瑪尼咒,或者觀想度母。如果在吃肉時有這樣的正念和慈悲,那麼有可能實際上利益到那個眾生。至少,那個眾生不必再次投生為動物(畜生)。但是,那僅僅適用於為了健康而不得不吃肉的情況。如果真的是因為健康而不得不吃肉,應該至少以這樣的覺性去食用。比如,在吃之前,可以念誦一些瑪尼咒,並且帶著慈悲向那塊肉吹氣之後再吃。那麼至少,那個眾生不會再次投生為動物。然而,只要不是帶著正念來吃肉,比如為了美味等等,那麼就是在製造業債,債主未來就會回來[討債]*

 

* 審註:或可解釋為「業果未來將回返於己」。

 

問:關於如何平均觀想佛父與佛母,您有沒有什麼建議?我好像在男性本尊上花了更多的時間,特別是在佛父有著多頭、多個手足和法器時。經常要到最後一分鐘才加上佛母的觀想。

 

答:在觀想勝樂金剛(Chakrasamvara)時尤其如此,比如,就連觀想主尊佛父就很複雜了,通常很難。如果你念誦儀軌,知道這是本尊,當你觀想時,就不必實際觀想每個細節,例如手、足和法器等。只需要想著有本尊,我真的就是本尊。手、足的這些觀想比較像是光圈,都是光圈。就像一個光體。同時,要觀想佛母也如同樣的光體,這樣會更清晰也更容易。更重要的是,要實際一心專注並且生起佛慢,覺知自己真的就是本尊且具此光體。

 

問:我的兄弟因為沒有納稅,可能要進監獄很長一段時間。雖然他不是信徒,但他是個好人。您對他有什麼建議嗎?

 

答:我們都必須納稅。納稅確實非常重要。因為納稅是一個布施和供養的修持。我們覺得要對國家忠誠,比如美國。如果真的想要利益這個國家,一個人能做的其實很有限。然而如果我們納稅,所有的稅匯集起來,那將成為對國家的巨大利益。我們因此對國家實際有大的貢獻。所以,逃稅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做了這樣的事,比如你的兄弟,首先,最好對此感到內疚並且懺悔,然後要想:在服刑期間,我正在淨化這個業債,而這是我自己犯的錯。善用服刑期間的時間,培養自己的心,遵守監獄的規則、努力工作、行為良好、待人有禮,友善對待其他囚犯並嘗試幫助他們,並且想到:我正在淨化自己所造的惡業。

 

問:若將「我愛執」(自我珍愛)當作曼達供養,是否最好讓這個「我愛執」越大越好?

 

答:要將「我愛執」以供曼達的形式作持續供養,最好的方式是時時思維我所擁有的一切全都是屬於三寶的,比如我的房子、我的財產,甚至我的家庭皆然。比如你佛龕裡的佛像。我自己一無所有,我只是個眾生的僕人。我所有的一切並非真正屬於我。那其實是「 你們的—三寶的」。如果你一直如是思維,那麼事實上,去使用家裡的任何東西都不會有害,因為你總是想著自己是一無所有的,並且把一切供養給三寶:「我所擁有的一切都屬於三寶。」此外,你不會再有諸如「我有這個,這是我的,或我擁有這個」的念頭。如此一來,享用或使用家裡的任何東西都是合宜的。事實上,這是供曼達的最佳形式—每日不斷地供養我們的自私。

 

問:在我認出惱怒生起的第一剎那,我應該怎樣將它轉化為安忍,以便不會發展成憤怒?

 

答:我們的念頭之所以會真的發展成憤怒,是因為我們沒有正念——那就是愚痴。當它以較細微的形式生起時,我們沒有認出。所以當惱怒的細微相開始生起,要即刻開始認出:我快生氣了,我變得惱怒,沒多久就要發火了。因此,要即刻認出。認出之後,可以想著任何你喜歡的本尊,比如度母,或者觀音菩薩。並且,認出憤怒,想著我不能被它控制,因為憤怒唯有過失。因此當你在憤怒生起時真正認識到它的過失,就很容易把它放下。認出它,下一刻便想著本尊。放下它的方法就是透過正念,然後憶念另一個方便法門,例如本尊。

 

問:有沒有不是佛父母雙身而是單尊的勝樂金剛,比如一個較不複雜的形象?

 

答:事實上不必總是觀想有明妃的勝樂金剛。你也可以只要觀想單尊形式的勝樂金剛。我們之所以現在要觀想雙身的勝樂金剛,是因為身為凡夫,我們有自與他、男與女的二元分立見地。由於雙身相在我們看來為二元的方式,我們感知有男和女,因此我們要觀想佛父母的雙運,男女的結合。然而最終,修行的究竟目標、結果是了悟到心裡並無這樣的二元相對。沒有男與女,沒有自與他。因此,這個觀想雙運的修持用意,是讓你最終能夠了悟無二。若能了悟無二,對此明白,便不必觀想這個相融或雙運。因為究竟而言,即使你一開始觀想雙運,你所見到的這個二元、這個雙運,最終也會消失。

 

問:您在教導勝樂金剛的期間,談到關於持誦心咒的利益,也說如果每天二十四小時聽聞或者持誦心咒會很好。您能不能教我們,應該為勝樂金剛[這個修持]念誦什麼咒語?

 

答:事實上,不僅僅是勝樂金剛,你可以念誦任何咒語。在你修持儀軌中的咒語,與家裡播放音碟裡的咒語,並不必相同。你可以做儀軌修持,而播放不同的咒語音碟,兩者不必一致。而晝夜聆聽咒語聲音的原因是,那是佛法之聲。咒語的聲音具有一種力量,能摧毀我們對聲音的世俗習性印記,這與聽聞輪迴的或世間的歌曲不同。因為當我們聽聞世間歌曲時,它們會引發我們的種種情緒,並且在我們心裡再次形成新的印記。所以你播放任何一個咒語的音碟都無所謂,你可以播放任何你喜歡的咒語,如此將有助於自心而淨化語的習性印記。至於日常念誦的修持,不必與咒語音碟相關。

 

問:跟經常生氣的親戚或朋友相處,真難。那麼,跟他們相處時,要如何以慈愛取代畏懼?

 

答:跟容易發火又難以相處的人相處的方法,就是修持安忍。讓他們成為你修持安忍的功德主。若能保持安忍,則無論他們如何惱怒都無所謂,最終他們的憤怒也會消融。那些性情和諧且容易相處的友伴(善友),是你增長慈愛的助緣。而那些越難相處、有著怨恨和惱怒的友伴,則是增長安忍的助緣。二者都是助緣,一個增長你的安忍,一個增長你的慈愛。如果每一次他們發火,你修持安忍,最終你將圓滿安忍的修持。而透過安忍,便能把這過失轉化為善好的功德。

 

問:如果慈悲是證得解脫的唯一道路,我們不該也對自己慈悲嗎?愛自己和希望自己快樂,何以是自私呢?作為所有的眾生的一員,我們不是也值得被愛嗎?我愛我獨特的佛性展現。感到喜悅和快樂,是一種自私嗎?

 

 

答:事實上,當我們培養對他人的悲憫和關愛時,我們的自私心會消融。那其實是我們最大的快樂。我們確實是愛自己,但在愛自己之外,也必須希望他人快樂。因為那是我們為自己找到快樂的唯一方式。既然我們愛自己,所以想要自己快樂,但我們需要知道真正獲得快樂的方法。而讓自己獲得快樂的最大方法,就是培養對他人的慈悲。唯有佛陀了悟到這個善巧方便,而非他人。如果我們想要對自己有益,實際上必須培養對他人的慈悲。這是服務自己的最佳方式,因為如此,我執將會減少。若是出於愛自己而希望自己快樂,其實是在損害自己的快樂。

 

問:去年我請求您傳授有關氣脈和拙火的修持,那時您告訴我要在下腹觀想一個「阿」(Ah)字而周圍有火焰,並且在這個「阿」(Ah)字裡持氣。後來我每天都做這個練習。我應該繼續這樣修持嗎?還是應該依循另一個階段或進一步的指導?

 

答:其實應該繼續這麼做。觀想臍輪有「阿」字,只是一種讓心安住在臍輪的法門、讓心穩定而不散亂的法門。心安住在臍輪時,心會非常清晰。所以觀想「阿」字在臍輪,是把心帶往臍輪的法門。此外,那對健康真的非常有益,特別是對治病而言。比如,它能在肚臍部位產生熱能,從而治癒冷疾。另外,也能改善心理問題。因此事實上,這是個善巧方便,可以運用於你所做的任何修持、任何禪修。你可以導引所有的觀想、注意力到肚臍,如此心和風息(氣)就會安住在肚臍。

 

問:最近我一直在想,我這一生都沒有方向。難怪會感到迷茫。我非常感激您與我們分享您的慈悲和善解。我希望能夠跟隨您,並且或許能夠得到一些指引,讓我知道我在哪裡。

 

答:事實上,生命的方向、生命的目的、如何讓生命有意義,就是培養愛並以安忍保護這份愛。就禪修而言,其指引是,只要修持一位本尊就已經足夠。如果尚未找到,比如可以修持度母。只要一直想著一位本尊,[比如]讓度母在心裡顯現,並且持誦度母心咒。此外,要善加利用空閒時間,試著別讓時間在散亂中浪費掉了。無論何時只要有空,就做些有意義的事,比如可以搖動轉經筒。或者,隨時保持正念的方法,就是持誦「嗡阿吽」(Om Ah Hung)咒,如果無法做其他的咒語持誦,這個就已經足夠。或者可以就選擇一位本尊,比如度母,並且僅僅修持度母。那麼,度母將成為你心的保護者。日常生活的目的和方向則是,無論遇到什麼,都應該自然地讓它成為幫助他人的機會。所以,要培養愛並以安忍保護它,沒有比這個更偉大的生命方向了。如果你有愛和安忍,那麼就已找到最偉大的生命意義。

 

問:有人請求勝樂金剛修持的口傳。

 

答:我們持誦的任何咒語都是為了讓我們憶念本尊,當我們持誦本尊咒語,就會想著本尊。以勝樂金剛為例,關於勝樂金剛的咒語,有一個長的也有一個短的。我們可以僅僅持誦作為咒語精要的短咒,也就是「嗡 哈哈吽吽呸」(om shri ha ha hung hung phat)。如果無法總是這樣做,平常也可以僅僅持誦「嗡阿吽」,其中便具足本尊的證悟身、語、意。透過領受本尊證悟身、語、意的加持,可淨化自己身、語、意的遮障並得到本尊的加持,成為與本尊的身、語、意無二。你可以,比如看著本尊的形象,例如勝樂金剛,讓本尊在心裡顯現,接著實際上僅僅修持「嗡阿吽」,那就足以讓你領受本尊的加持。

 

好的,回到教導。我們今天回答了更多的問題,也完成了上師瑜伽[的教導],現在我們講授大手印。

 

關於修持大手印,有句話說:如果了解大手印、了悟大手印,在了悟大手印的當下便獲得證悟。人們經常會就此提問、覺得疑惑:我有在修大手印,我也了解大手印,但我還沒證悟。《文殊真實名經》(Manjushri nama-samgiti)這部密續有言:「於諸剎那能分別,一剎那中正等覺,持於一切正覺性」,在密續的體系裡,就在一片刻、一剎那中,你為證悟之佛、完全證悟之佛。問題就只在一剎那、一轉念的片刻,這一刻你是佛,下一刻則是眾生。或者,在灌頂的過程中我們提到,彌勒佛(Maitreya)說過:「就心性而言,不需去除任何東西,不需淨化任何東西,也沒有任何新東西可以添加。」如實見到心性的當下,就是佛,不用把新東西放入,也不用把什麼東西去除。清晰看見心,心的本身就是佛,並且一直都在。

 

所以在灌頂的過程中我們說到:看著——真實看著!看著你的真實自性。當你真實見到自己的真實本性,便將證得真實的解脫。所以當你真實見到心性,心中不會有任何疑惑。在那一刻,當你見到那就是真實心性的那一刻,所有的疑惑都會消融。那就是真正的佛。它有如無雲的天空。在浮雲剛消散的剎那而你見到就那麼片刻的太陽,那太陽仍然是同一個太陽,它是真正的太陽。你只是片刻見到罷了。而你所片刻得見的東西,仍然是你之後要串習的同一個自性,也仍然是你之後獲致證悟時所實證的同一個自性。因此,透過禪修,並不會證得或獲得什麼新東西。你現在得見的,僅有短暫的片刻。而禪修就是為了持續這個片刻、延伸這個片刻。

 

我們的確見到了心性,但因為並未串習,所以無法總是安住其中。之後,一旦我們串習那個得見的片刻,最終將能總是安住在那個自性中,而後獲致證悟的境界,而它是同一個自性。所以現在得見的,之後並不會消失。並且,在獲致證悟之際,它也不會變得更好。這就是佛陀的真實語。現在我們之所以無法見到或加以串習、不能保任,是因為受到習性、分別心之雲所遮蔽。正因為我們將念頭與各種生起執以為「實」,所以遮蔽了心。當我們禪修時,或許得見它一片刻,然後它又再次消失。有句話說:一剎那的照見,淨化數千劫的遮障。也就是說,由於刹那的明性,所有的遮障不見了。因此你現在所得見的,就是真正的佛,即使只有片刻,卻沒有絲毫的差異。

 

吉天頌恭說過,眾生見到自性(心性)卻不加以串習。我們見到了自性,卻無法安住其中。那個狀態不會久留,只要不加以串習就總是溜掉。因此關鍵在於要加以串習(熟練)。根據大手印體系,我們透過四瑜伽[專一瑜伽、離戲瑜伽、一味瑜伽、無修瑜伽]而加以串習。根據大圓滿體系,我們則說到四相[法性現前相、證悟增長相、明智如量相、法性窮盡相]等。

 

根據大手印,四瑜伽的第一個是「專一」(single-pointedness),亦即當你首次見到心性而相信那就是心性時。第二個瑜伽是「離戲」(free from elaboration),亦即你在念頭生起時修心,受到念頭所擾,你試圖放下念頭、任其來去,直至念頭不會影響你為止。到最後,念頭再也不能影響你,如此而稱之。第三個瑜伽是「一味」(equal taste),亦即在沒有更多念頭的情況下,你見到諸佛的心和眾生的心其實只有單一的基礎。

 

於是你培養對此單一基礎的信任。再無念頭能傷害你,再無事物能影響你。但你仍然需要禪修,需要熟練。第四個瑜伽是「無修」(non-meditation),其中沒有勤作,不再是特意的禪修。你明白自己之前得見的就是佛。而現在,它一直都在,沒有變異,自性不變。那就是所稱的證悟的境界。此刻,由於一直安住在此自性中,所有的疑惑都已清除。因此,如果你僅僅片刻得見此自性,對此真實自性不要疑惑、不要懷疑。

 

 

就各種活動而言,在我們必須做事時,若有疑惑就應該探究,對事情有些疑惑,然後探究、檢視,這是有益的。然而就心性而言,事實上,眾多的問題、眾多的疑惑會變得非常有害,因為這些疑惑其實來自究竟的無明,會障礙你見到心性或大手印。一旦念頭都已清除,而你認出自己的真實本性,那就是所稱的大手印。當你見到自己的心,就再毋須做任何事了。對此自性,不要有疑惑,不要有問題。而阻擋我們見到這個自性的,是我們無始以來所累積的遮障與惡業。在見到的當下,這些遮障清除了。真正阻擋我們見到自性的遮障,便是無明。但在見到的剎那,則沒有無明,沒有疑問。所以,看著自心時,一旦疑惑再次生起,當下要憶念上師並放下疑惑。要相信自己得見的就是真正的心性,就是佛的自性,也是上師的自性。

 

當疑惑生起就憶念上師,如此將能領受上師大手印境界的加持,也能變得毫無疑惑。一點都不要懷疑自己的心事實上就是佛,也就是自心本性。獲致證悟時,心還是同一個,不會變得更好。即使在輪迴下三道長久流轉,心也不會變得更壞。它一直保持同樣的狀態。大手印的境界是不變的境界,真正的心性也是不變的。它一直都在,且能透過串習而認出它一直都在。故而,首先要認出心裡生起的念頭,那個認出念頭的覺性、那個能認出的覺性,就是我們需要去看著的心。那就是我們需要去認出的心性。而那就是上師,就是佛。當你如此見到,至少在那個片刻不會有疑惑。最後,當你終於決斷這就是心性時,心中就不再有任何疑問。也不會再拿任何疑問去詢問他人。心中不再有任何疑惑。所有的遮障都已清除。唯有當我們還受到遮蔽的時候,心中才會生起很多的疑惑。

 

大圓滿的教導裡說到,基(根)、道、果,皆是心。我們要持續安住在基裡。基是一直都在的潛藏基礎。基,這個潛藏之基,一直都在。道,是為了串習此基而持續的修持。而果,是淨化所有心的遮障。此外,並無其他的果。唯有清除種種遮障,才能見到基。此外,就沒有其他的果。因此,初時,基是心;中時,道是心;末時,果是心。心的本身,本初以來自性就是佛。只是因為我執的遮障,我們才無法得見。為了清除我執,我們要培養慈心與悲心。大圓滿教導也說到,禪修是為了培養空性與悲心的合一(空悲雙運)。因為,空性的狀態裡長久禪修並沒有多少利益,更重要的是培養慈心與悲心,那才會帶來對大手印、對自心本性的了悟。那才能讓我們了悟自己的心——體證到我們正念與上師的正念是不可分的。

 

現在我們來到最後的部分,迴向。有句話說:「未以願心磨亮二資糧的滿願寶,所求之果便不會降臨,故而當以迴向勤勉作結行。」二資糧是福德之因,以福德資糧為因,以智慧資糧為果。福德之因、福德資糧之因,是以慈悲為發心而參與任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行為,如此將累積福德資糧、福德之因,而此因將帶來所有未來世的快樂,因此它就像滿願寶。而其結果就是智慧的累積,且此果來自福德之因。若以慈悲為動機而參與身和語的行為,那麼最終,心便能從我執解脫。在心離於我執時,你就能體證自他無二,了悟自心本性,亦即佛性。你從所有的煩惱解脫,體證無二的本初智慧。那就是究竟的真諦、結果,亦即智慧的累積。經由福德資糧,我執減少,而帶來智慧的究竟之果。此二資糧所成就的,便是證悟者的本願——諸佛之心。因此有必要做迴向。迴向能確保我們所累積的善德。

 

我們需要瞭解迴向的功德與不迴向的過失。迴向的功德是什麼?即使我們只修持小小的善德,如果能作迴向,必然會成為兩重的結果:投生善趣的暫時安樂與獲致證悟的究竟安樂。如果不迴向善德,那些善德將退減,以致失去。

 

有四大因素會毀壞善根(善德之根)。首先,如果不作迴向,比如在惱怒時,那將毀掉我們的善德,因為我們已經毀掉了愛這個善德。憤怒會直接毀掉愛的善德。所以憤怒是我們真正的敵人,這是毀掉善德的第一個因素[發嗔恨心]。如果不作迴向,毀掉善德的第二個因素是自己感到悔恨或讓他人悔恨[於善生悔]。比如,假設有人買了一幅唐卡或一尊佛像,但因那唐卡有點瑕疵,你就說:「哎呀,這真是一張糟糕的唐卡,你真不該買的。」以致買主可能會悔恨。所以如果有人買了些東西,即使那東西不怎麼好,我們應該總是說它不錯。我們永遠不該說那不好,因為那會導致他們心中有很多的遺憾。而那些遺憾就是你的過失,同樣會毀掉你的善根,阻礙福德的累積。

 

所以最好不要悔恨或說令他人悔恨的話。對此要非常謹慎。毀掉善根的第三個因素是驕傲[自詡功德]:我們覺得「我做了這個、那個」。假如對自己所做的善行感到非常滿意,那將毀掉我們的善根,即使程度可能較輕。第四個因素是願心敗壞、迴向敗壞[顛倒迴向]。比如你修持「善德」,但真正的意圖卻在帶給他人傷害:「願此善德能夠傷害他」。那就是敗壞的,因為事實上我們的善德本該為所有的眾生帶來利益。我們的意圖應該是以此善德帶領所有的眾生證悟。因此如果我們所作的是敗壞的迴向,那將毀掉自己的善德。此外,無論我們希望他人如何,其結果都會在未來世實際成熟於我們自身。

 

因此,如果不迴向善德,以上都將成為毀掉善德之因。在直貢噶舉法本的第十頁,有一段吉天頌恭所教導的圓滿迴向文,能讓善德增長:「我與一切輪涅眾,三世中所累積,以及所有之善根,惟願此善令我以及一切有情迅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菩提寶」等等。「三世中所累積」,三世諸佛、輪迴與涅槃中三世諸佛所累積的,而三世諸佛有著同樣的心願,那就是利益所有的眾生。故而,若能如同諸佛所做而帶著同樣的動機作迴向,你的心願就和三世諸佛的心願合而為一,也能讓自己的福德和善德與諸佛的福德和善德相融,而獲得祂們的福德,獲得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佛陀的福德。

 

此心願就是,帶領所有的眾生直至證悟。以此心願,那麼即使最小的善德都將長存,並且直至獲致證悟都絕不竭盡。而能成辦此事的,是基於三種力量。第一個力量,是你對眾生的慈悲動機(行者發心力或思維力)。第二個是諸佛的力量(如來加持力),你把自己的心願與諸佛的偉大心願相融。比如,美國幫助整個世界,給予世界上的許多國家財政支持等。如果你也對此有所貢獻,那就像你也支持了所有的國家,你把自己微小的貢獻,與那個能夠支持整個世界的國家巨大力量相融。如此,我們把自己的善德、我們微小的善德,與諸佛寬大的善德相融。如此的迴向將變得寬大。善德將變得廣大,並且增長*。因此,這就是作為結行的迴向,也是我們今天要來讀誦的。我們將從第九頁開始做所有的迴向:「金剛總持帝洛巴 . .

 

* 審註:第三個力量是「法性力」。

 

「嗡瑪尼唄美吽釋」(並以藏語迴向)此外,我也要感謝 Eric Gyamtso [Eric Fry-Miller] 翻譯《大手印五支道心要》。他的翻譯是基於個人的體驗。他已經完成三年閉關,並且做了許多翻譯。我非常感激他做了這些翻譯。他和所有其他譯者一樣,真的非常善心,他們翻譯法本,而這些法本非常珍貴。

 

 

~ 感謝Diane, Kaya, Xiaosong, Iris, Freda, Natalie & DJ(美國西雅圖直貢道場、臺灣普賢法譯小組等成員)英聽、中譯、校對與完稿,標點符號()為同一名詞可作不同的解釋,[]為譯校所加的連接用語,為的是幫助讀者理解。本篇2020.07.27圓滿。一切善德迴向上師長壽康健常轉法輪,文稿若有錯謬敬請來信指正:sstc.roc@gmail.com,感激不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