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值得深思的一段重要開示

Minling Dorsem ( Mindroling Vajrasattva)敏卓林金剛薩埵在 Minling Khenchen Rinpoche 2019.8.31 Guru rinpoche Empowerment 相簿中新增了 115 張相片。

敏林堪千仁波切 2019 年8月31日最極精華總集蓮師灌頂法會開示

此段開示,節錄自尊貴的依怙 敏林堪千仁波切上座開始,至金剛薩埵前行灑淨為止。

敏林堪千仁波切:

很久不見了…

今天給予的灌頂是屬於蓮師灌頂。在蓮師教法灌頂的層次中,是屬於內層次的蓮師灌頂。

之前的計畫原是給予長壽佛灌頂,因為大家都希望能長壽、健康,都不希望非時死亡,所以,想藉由年度的長壽佛灌頂,讓大家能得到長壽與健康。但是,有許多的法友與大德表達希望能授予一個蓮師的灌頂,以是之故,於此際給予蓮師灌頂。

其實,無論是長壽佛灌頂,或是蓮師灌頂也好,講起來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只是於外、內、密,或是小乘、大乘在不同的佛菩薩、本尊上的差別而已,事實上,於本質而言都是無別、一樣的。

然而,不管是藏人或漢人,很多人都在這些本尊諸佛菩薩的外相之上尋求、計較與分別。對這些本尊,或有人思惟著比較喜歡寂靜尊而害怕忿怒尊,因為這個忿怒尊外相太兇猛,那個寂靜尊外相太祥和⋯然而,事實上這些都只是外相,要知道:本質上都是相同的,只是外相有所差異,這些仍都是諸佛菩薩!

以是之故,諸佛菩薩、本尊的加持力都是相同而無別的,而真正的差別在那裡 ?差別在於:我們是否真正的去實修!

我們若是有真正良好的實修,自然的,可領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力與祝福;若沒有真正的實修,那也不過行禮如儀。所以,最主要的,仍是我們要真正的去實修。對諸佛菩薩而言,本質沒有任何的差別。

因此,於藏傳佛法的傳承,雖也看似有如寧瑪、薩迦、噶舉、格魯(教派)的差別,但在佛法而言,「法」都是一樣的。那差別是什麼呢?差別在不同的傳承而已。「法」的本質都是相同而無別的,只是後來人們起了分別心而已,因此,我們應當了解到:在「法」的本質上,並沒有宗派傳承這麼大的分別,我們應平等對待,不要起分別與計較。

那麼,我們今天來領受灌頂,為什麼要來領受灌頂呢? 我們得知道自己領受灌頂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實修! 所以,為了實修之故,我們來領受灌頂。這是我們應知道與瞭解的。

我們領受了許多的灌頂,於某一層面而言並非壞事,然而從另外的角度而言,我們也不需拚命的去求取接受諸多的灌頂。那麼我們應如何做呢 ? 也就是:為了能幫助(自己)實修的緣故,所以我們領受一個可以(自己真正)實修的灌頂,以此作爲重要的實修。如此,即已足夠了。

再從另外的層面來說,我們若要實修,則一定要領受灌頂嗎? 也並非ㄧ定如此。 倘若前提是為了要修持甚深的密乘法門,那當然需要領受所欲實修的密乘灌頂。如果不是,比方說:踏實的修持前行法,或是其它大乘的修行法門…這些都是很好的修持,然而也未必必需領受相關修持的灌頂。

在此也稍做說明與講解我們今天的灌頂:此蓮師的修持教法,包含了外層次的修持、內層次的修持與密層次的修持,今天的教法是屬於內層次的修持。可能有人會問:什麼是外、內與密層次的修持?
譬如:以今天蓮師這類內層次的修持或灌頂,或是密層次的修持或灌頂,它適合的是已有長時間修持經驗,或是稱作「老密(老修)」這些有修持經驗的行者,他們適合接受內層次或密層次的灌頂或是修持。如果是完全沒有這類修持(經驗)背景的新修行者,那就沒有必要需修持這類內層次或密層次的灌頂或修持。

剛提到所謂的「新修」,或者是「老修」,並非意指(接觸密乘的)時間上的長短。為什麼呢? 比方說,有些人說他是「老修」,但他只是接觸密乘的時間長了一些而已,(從開始接觸密乘至現在大約)十年或再長些的日子而已。而事實上,這類老修如未經歷相當的學習、瞭解、修持與覺受,即使時間經過了較久,也不能稱之為「老修」。故剛提到的「新修」、「老修」,並非以時間上的長短(而區分),而是以內心對修行這件事,你已有所瞭解與深入的程度,這才稱為「老修」。

因此,是否適合這類外層次、內層次或密層次的教法與修持,那就要看行者自己內在(修持)的程度,是故,須視自己能夠修持、承諾與瞭解哪一層次的實修。譬如今天所給的內層次灌頂的修持,或是更深的密層次的修持。 再者,許多的漢族或是藏族的弟子,都很喜歡藏式密乘教法的修持,認為:這些佛、菩薩像看起來是多麼美好且具藝術價值,這些唱誦是多麼的莊嚴與震懾人心…非常好聽、好看與莊嚴的覺受。但事實上我們應當知道,就實修而言,上述只是實修的支分而已。對藏傳佛法實修的內涵而言,於最高深的修持之際,這些是不需要的!此外,高深的教法,是不隨意讓人看到或知道的。我們所謂的「密乘」,開宗明義即說明了它實修的方式是什麼了!

所以,密乘的教法,於ㄧ開始就很清楚的表明:此類教法須守密,這是其根本的守則與三眛耶戒!若不能掌握此點,那就如同無法拿到開門的鑰匙,終究無法進入密乘教法。

所以,密乘的教法,它是屬於內在的修持,不輕易讓人知曉的。不是隨意便向他人道:我是在修什麼…我是在做什麼…。為什麼呢 ? 因為密乘的修持是特別與深入的,與一般世俗的思維想法不一樣。因此,倘若行者不能夠守密,同時自身密行修持,而隨便的揭露示於他人,會很容易造成他人的不瞭解而形成邪見。如果因而致使他人引起煩惱,造成毀謗與痛苦之因,那就違背了我們修持的原則。何以故?我們修持的原則,就是要讓他人得致安樂與解脫,然而由於行者的不瞭解應守密,因虛榮或覺得學習密乘了不起而到處宣說,故而引致他人的不悅與輕視等等,反而造成傷害,形成行者的顛倒修持了。

所以,許多人修持密乘時,因為不瞭解之故,例如:準備了很好看的念珠,非得拿出來給人看到才可以,然後邊走邊晃(念珠),甚至念咒時發出聲音以引人側目。再若修持的是漂亮的寂靜尊也非得讓他人看到,或是讓人知道吾亦修持忿怒、威猛的本尊等等,亦即,將原本應密行修持的公開,造成他人的不解、毀謗與質疑,如此已違反了密乘修持的原則與要領,反而掌握不住實修的原則了。剛剛提到的意思與重點為:所謂實修,倘因行者不能持守密行而造成對他人的傷害,那麼,這並非是良好的實修。

是以,不管行者是修持顯宗或是密乘的教法,我們都要先去做聞、思、修,都要先行瞭解。瞭解什麼呢?瞭解此教法修持的淵源、過程與始末。由於真實瞭解教法的緣故,故於實修時,能獲致利益而不會導致傷害。

所以,對於學佛——也就是修行這件事,我們應從頭、從根本的基礎:「瞭解」開始。不是只學了一些基本,就認為自己已掌握了全部而自覺很了不起,實修不應是如此的。

關於此次灌頂的傳承、教言與要訣,首先,以傳承而言,應是在1986或1987年,我(敏林堪千仁波切),領受此灌頂的傳承,得自於〇〇〇(此處隱去不書)

是以,不管接受任何的灌頂、口傳與教法,乃至於佛前供一柱香,我們應徹底的,先行調整自己的心態(動機),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動機),於他人看來,我們就是做著這些所謂的燒香、拜佛、念經、行善等諸儀式。事實上,到底我們是存著如何的「心態」(動機)?我們若沒有先瞭解教法的意義,或是先行調整自己的心態,那做這些事的意義就不是那麼大了。

同樣的,我們談到佛教的實修、修行。也就是一定要念經、拜佛、持咒等等,要做這些才是修行嗎? 要知道:修行並非如此。所謂的修行,是透過精進而達致清淨的善業。清淨的善業是什麼呢? 亦即,行者內心之中沒有造作而利他的菩提心,因此,即使是在工作處。例如在辦公室,當內心懷著無造作的善心、清淨心完成事務,所完成的事在此清淨心態下,自然也成為了善業,而這樣純粹的善業,也是ㄧ種修行。並非一定要有個莊嚴的佛堂,或待在佛寺裏,一定要念經、持咒等等才是修行。

那麼,若我們想要得到今天的灌頂與加持,並不是在儀式上的完成即可獲致。最主要的仍如適才所述:須具備清淨心態的發心,這才是我們能夠得致灌頂的直接因素。所以,在領受接下來的灌頂之前,我們先行調整自己的心態,也就是:在心態上,並非只想到自己,不是為了獲得自身的健康,或是怎樣的好處,或是有好的名聲,好運…等等,不是只為了自己的好處與所求,而是要儘量擴展自己的心胸、自己的對境,譬如:整個台灣;也不是只對人類而已,甚至是鳥、獸動物,都能獲得此中利益之故,所以我們來領受灌頂。藉由領受灌頂的這些因緣與功德,讓一切眾生獲得利益。這樣清淨的善心、利他之心,才是我們領受灌頂的重要因素;經過這樣的轉念發心後,我們開始進行今日的灌頂程序。

🙏🏻With good thoughts |永具菩提心|敏林堪千台灣辦事處: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
http://khenchen.wordpress.com/
http://www.khenchenrinpoche.org/
Minling Dorsem FB官方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