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釋迦牟尼佛是男性至上主義者嗎?

Was the Lord Buddha a sexist?

Mettanando博士 著       

Allison Goodwin、劉筱平 中譯       

  這個問題,不是為了褻瀆釋迦牟尼佛或他的的教義,但它跟佛教未來在世界上的生存和發展有關。釋迦牟尼佛對女性的態度,跟佛教的本質有直接的關係,從中也能確定:佛教是否支持人權運動,以建立平等和民主的社會?有些人對此有所爭議,認為我們無法確定釋迦牟尼佛對女性的態度和觀念,因為釋迦牟尼佛早就滅度了。但是巴利聖典(Pali Cannon),通稱為「三藏」(Tripitaka), 這本歷史上篇幅最長的典籍,卻能為我們這個問題提供很好的參考資料。

  為了確定釋迦牟尼佛是否歧視女性,「三藏」是唯一適當的史料根據,然而方法並不簡單。

  佛經經典的翻譯,大體上依靠轉譯的方法。那就是說,是否我們如同許多傳統的佛教徒,把每一句話都看成是字面上的意思;或像許多現代的學者,使用一種更周延的應對方式。

  後者的方式, 也需要採用審慎的分析和高度的轉譯技巧。就像大部分古代傳下來的宗教經典,「三藏」對於女性的地位,提供了相當矛盾而且相互衝突的材料。

  比丘尼源起的傳說,這是一份對女性具有強烈歧視的關鍵性的資料。在這段故事裡,釋迦牟尼佛表示:他並不贊成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Mahāpajāpati Gotamī),他的姨母(也是繼母)的要求,允許女性得於如來法中出家修行。阿難尊者,釋迦牟尼佛最親近的弟子,介入並協調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的出家修行。最後,釋迦牟尼佛定下了一套規則,就是「八沉重義務」或所謂的「八敬法」(Garudhammas),這是女性出家的條件。而且,比丘尼必須「盡形壽不違犯」。

  「八沉重義務」,在中文又稱 「八敬戒」、「八敬法」、「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過法」等,簡稱為「八敬」,內容是:

  一、 比丘尼雖受戒百年後,仍必須禮拜,迎送與尊敬所有比丘,甚至當日才受戒的比丘。(比丘不必禮拜,迎送與尊敬比丘尼。比丘按照彼此受戒的時間長短,來表達對其他比丘的尊敬)。

  二、 比丘尼不得在無比丘指導處安居。(比丘能夠獨立安居)。

  三、 每半個月,比丘尼應從比丘僧中請二法:一是訂好每半月布薩日(Uposatha,開會日)之事,二是請比丘前來教導。(比丘不依靠也沒有義務接受比丘尼的教導)。

  四、夏安居結束時,比丘尼必須請大眾僧(比丘尼與比丘)就是否有任何見、聞、疑三方面的不當行為,提出指正。(比丘只請其他比丘提出指正)。

  五、若比丘尼違犯僧殘罪(Savghādisesa),必須在比丘尼與比丘兩部僧之前出罪。而且比丘尼犯僧殘罪後,得留下查看十五天,須要比丘尼和比丘共同批准,才能重新回到僧團裡。(比丘只需留下查看五天,而只須要比丘的批准就能重新回到僧團裡)。

  六、學法女在接受六法訓練的兩年之後,應於比丘尼與比丘二部僧中求受比丘尼戒。(比丘沒有兩年強制訓練規定。比丘只於比丘僧中求受比丘戒)。

  七、 比丘尼不得以任何事由,指責或罵詈比丘。(比丘得舉比丘之過。任何比丘得舉任何比丘尼之過)。

  八、 從即日起,比丘尼不得教導比丘,但比丘可教導比丘尼。(比丘不受限制,可教導任何人)。

  在比丘尼源起傳說故事裡,阿難記住了世尊所說的「八沉重義務」(「八敬法」)後,回到釋迦牟尼佛的姨媽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的住處,告訴她世尊所說的話。她毫無保留的接受了「八沉重義務」(「八敬法」),非常高興地說:

  「如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女子或男子,樂於裝飾,若在洗完頭後,得到一個以蓮花、茉莉花或玫瑰花串成的花環,就會用雙手接過來戴到頭上。同樣地,我也接受『八沉重義務』(『八敬法』),盡形壽不違犯。」

  除了這些歧視女性的規定之外,比丘尼傳說故事裡也描述:釋迦牟尼佛預測,由於女性出家的緣故,佛教的延續會從一千年減少到五百年。這將在下述的 「三藏」(Tripitaka)內容裡給予說明:

  阿難尊者又回到世尊處,告訴佛陀:「世尊!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已受『八敬法』,她已受具足戒了。」世尊對阿難說:「阿難!若女人未於如來所說的法與律之下出家而過無家的生活,梵行將能久住,會延續千年之久。但因女人出家的緣故,梵行已不可能久住,如今只得再延續五百年。阿難!若女人在任何宗教受戒,那個宗教將不可能久住。正如一個女多男少的家族,很容易遭盜匪侵害。同樣地,女人若於法與律中得以出家,梵行便不得久住。正如即將成熟的稻田,一旦白黴疫病侵入,稻田便不得久住;又如即將成熟的蔗田,一旦紅黴疫病侵入,蔗田便不得久住。同樣地,女人若於法與律中得以出家,梵行便不得久住。正如預先修築堤防,可防止大壩之水不氾濫,我亦在此預制『八敬法』,使比丘尼盡形壽不違犯。」(Vin. Cv. 10:1; A. 8:51)(Vin. II, 256

  當然,受了傳統訓練的佛教徒,把上述的內容視為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的。因此他們認為女性的本質次於男性,而且她們是摧毀佛教的主因。

  如果這是真的,結論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是個男性至上主義者。不過,「男性至上主義」這個說法,對大部分的佛教徒而言,是太嚴厲了。沒有一個傳統的佛教徒,會承認釋迦牟尼佛對女性有成見。因此他們經常為「八敬法」辯護,聲稱「事情就是這樣。這就是宇宙的法則,我們只好接受『八敬法』。這是佛陀所傳達的『真實的訊息』」。

  這基本教義派的翻譯,把佛教跟人權和性別平等的思想隔離開來。佛教變成了一個把世界上一半人口邊緣化的工具。受教育的人,因為看到佛教妨礙了社會的進步而感到挫折,沒有興趣進入佛教團體修行。

  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更審慎地分析、解讀「三藏」的內容,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是現代學者的方法論,明顯地顯示出另一種釋迦牟尼佛對女性態度的形象。根據「三藏」裡其他的內容,「八敬法」完全違反了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和人性本質的原則。按照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有關人類起源的說法:男性和女性出現的原因,是因為物質世界的蛻變,那就是說:他/她們都不是屬於我們真實的本體。既然性別只是我們本質的表相,那麼,男女都俱有相同的能力,達到最高的開悟。

  況且,比丘尼和「八敬法」的起源傳說,比較「三藏」裡其他的內容,確實存在著許多的矛盾和歧異之處。譬如,在《長老偈經》和《長老尼偈》(Theragāthā and Therīgāthā)(已經開悟的比丘尼和比丘所編寫的偈頌)書中,一位比丘尼教導了一位比丘,而讓他開悟,因此他尊重那比丘尼,就像他的母親一樣。這完全牴觸了「八敬法」的最後一條戒律:比丘尼禁止教導比丘。

  並且,在「八敬法」中:「從即日起」這句話,意味著比丘尼曾經教導過比丘;而這戒律是以佛陀的名義來頒佈的,目的是為了強制性地停止這種行為。故事裡大壩的隱喻也支持這個看法。這部分描述,為了把稻米和蔗田隔離開來,而建造大壩,因為 「白黴疫病」或「紅黴疫病」已經侵入了農田。農人等到發生疫病才建造大壩,而不是預先建造。這隱喻跟故事裡的邏輯相抵觸:佛陀是先制定「八敬法」,以此作為比丘尼出家的先決條件。換句話說,「八敬法」是在比丘尼已經出家後,才被加入經文裡的。這些小線索意味著「八敬法」被刻意地加入到「三藏」裡,被當做佛陀的教誡之一。「八敬法」似乎是後代歧視女性的比丘的作品。

  在 「三藏 」別處,我們找不到任何比丘尼導致佛教滅亡的證據。相反地,幾本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所寫的佛經裡,從來沒提到過有任何國王去拜訪比丘來學習梵行的例子。而 「三藏」裡卻有三次提到,釋迦牟尼佛還在世的時候,曾經有國王拜訪過比丘尼來學習梵行。其中一例是:憍薩羅國(Kauśala)的波斯匿王(King Pasenadi),在釋迦牟尼佛的面前,贊美比丘尼安穩(Khema,漢譯差摩)的教導;他說安穩的教導,跟釋迦牟尼佛的一樣好!

  而且,在《長老偈經》和《長老尼偈》書裡,在傳播和弘法方面,比丘尼比比丘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當比丘傾向於享受過著與社會隔絕的生活時,比丘尼則忙著傳教,而跟社會的關係比較深厚。在「三藏」裡,有一段內容,描述一位比丘尼很勇敢地出現在社會大眾面前,使他們來聆聽佛陀的教誨。然而,卻沒有任何故事描寫比丘有那樣積極傳教的表現。《長老尼偈》(Therīgāthā)是世界上第一本能確定是由女性撰寫的宗教經典。這本書記錄了佛教最早的歷史:當時女性享有跟男人一樣平等的權利。

  這些小證據分散在 「三藏」經典裡,我們從中可以確定:在原始教義中,釋迦牟尼佛在兩性之間並沒有偏袒男性。不幸地,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男性主義的思想,很快滲入了佛教團體,目的是為了支持「男性地位高於女性」的觀念。「八沉重義務」(「八敬法」)在比丘尼起源的傳說裡,被制定了下來,成為一個社會工具,用來控制那些優秀的、能開悟其所教導之比丘的比丘尼。

  這些規則不但變成了佛教經典內容的一部分,而且,每兩個禮拜比丘尼就得反覆地、確實地遵守它。筆者甚至認為:比丘尼被壓制的時期僅延續了幾個世代,印度比丘尼的傳承便消失了。不久之後,佛教也跟著消失了。在比較了佛教跟耆那教(Jainism)的教義之後,我們確認了這個假設。

  耆那教是跟佛教有很深關聯的宗教,是由跟釋迦牟尼佛同一個世代的宗教領袖「瑪哈維拉」(Mahāvīra,漢譯「大雄」) 所創立的。如同佛教一般,印度教和後來的伊斯蘭教,都把耆那教(Jainism)視為不正統的宗教。佛教團體和耆那教(Jain)團體都具有同樣的比丘尼、比丘、優婆塞、優婆夷的制度;佛教徒崇拜佛陀,耆那教(Jain)徒則崇拜「瑪哈維拉」。

  在印度,佛教消失了,但耆那教並沒有消失。許多歷史學家把回教的壓迫視為佛教消失的原因。但對回教徒而言,佛教跟耆那教是一樣的,因此這個裡論不能解釋耆那教為何也沒有同樣地被摧毀掉。關鍵的差異就在於:比丘尼所受的待遇。耆那教並不像佛教一樣歧視比丘尼。甚至到現在,兩派耆那教中的一派裡,比丘尼也跟比丘一樣享有平等地位,以及同樣教導的權力和自由。「瑪哈維拉」的教義中,沒有任何一條跟「八敬法」相同的。

  這些證據更意味著:在印度,佛教的起源地,早期的佛教團體中,男性至上主義導致了佛教的毀滅。亦即:佛教的毀滅,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後代具有性別歧視觀念的比丘所帶來的惡果。

  性別歧視或男性至上主義並不屬於釋迦牟尼佛原來的教義。釋迦牟尼佛從不歧視或排斥任何人。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佛陀並不是一個男性至上主義者。

  可惜的是,男性至上主義的惡業,在大部分的佛教國家,如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和柬埔寨,仍然興盛。只有斯里蘭卡,有一些佛教團體的女性被允許出家。

  在其他一些南亞國家,女性出家是非法的。例如,泰國佛教會宣稱:任何支持女性出家的比丘,會受到嚴厲的刑罰。

  在整個上座部佛教傳統裡,「八沉重義務」(「八敬法」)被視為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的話,而被很嚴格地實行著。

  在上座部佛教國家,佛教從來沒有支持過人權和社會正義。只要佛教和 「三藏」的教義一天不改革,在這些國家,佛教就會一直被當做是民主和社會正義最大的障礙!

(本文之英文版詳參http://www.buddhistchannel.tv/index.php?id=70,2666,0,0,1,0

        發 行:佛教弘誓學院

  編 校:釋傳法 

  創 刊:2001115

168

2008117

 

作者簡介:

Mettanando博士原本是一位泰國比丘,出家前是一位醫生。他畢業於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大學、牛津大學與哈佛大學,在德國漢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擔任聯合國「世界和平宗教大會」祕書長的佛教事務特別顧問。

譯者簡介:

Allison Goodwin,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訪問研究員;劉筱平,佛教徒,目前任職於臺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