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3年3月刊《時尚健康》採訪宗薩欽哲仁波切全文
http://www.almostbuddhist.com/ news/2013/0166.html

 


宗薩欽哲仁波切 - 正見網站(正見新浪微博):http://e.weibo. com/zhengjianwangzhan

 

如果不是為了快樂

 

快樂是很多人追尋的生活目標。然而我們為快樂所做的許多努力, 很多時候並未讓我們得償所願。快樂是如此轉瞬即逝, 情緒病越來越高發,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時尚健康》 特別專訪宗薩欽哲仁波切,對我們的情緒困境指點迷津。

記者問:您在新書《不是為了快樂》中提到, 佛法的修行不是為了快樂,而是為了超越快樂與不快樂。 為什麼快樂總是那麼難以得到?即使貌似得到也非常短暫和脆弱?

仁波切答:因為,一般所謂的快樂,是指當期望實現的時候。 而當期望實現的時候……如果你去思考它,這句話(“期望實現”) 聽起來也是相當自欺的。所有的快樂都是如此。期望實現── 那樣的情況很少發生。而等到它發生的時候, 你的期望也許已經提升,或者降落,或已左右搖擺。 由於你的期望建立在各種不同的因緣的基礎上, 它永遠永遠永遠不會如你所期待一般發生。

記者問:就大的環境來講, 我們今天的生活讓人抑鬱的因素比過去多很多, 比如信息被廣泛傳播,人們之間方便互相攀比;食物不安全, 環境污染,成功的標準變得越來越趨向物質, 我們作為微小的個體如何能與這種大環境抗衡?
仁波切答:紀律。保持紀律,不做超乎所需的購物。保持紀律, 不總是尋求捷徑。紀律,這類微小的容忍力, 比如無論去哪裡身上都帶著一個杯子。 這些細微的紀律將讓我們行走得更長更遠。

記者問: 現在很多都市人患有抑鬱症,包括老人和少年, 您曾經建議過對治抑鬱症起碼要持守戒律,比如早起。 您能給有抑鬱症或有抑鬱情緒的人更多一些建議嗎? 比如為什麼知道那麼多的大道理但還是會想不開,“想明白” 能管用嗎?

仁波切答:如許多事物一樣,抑鬱症也是出於某種習慣。 如果你仔細去想,習慣是集合而成的。諷刺的是, 習慣之所以成為一種習慣,是因為我們有紀律。 就像是如果我們飲酒的紀律強大,那它就形成一種習慣。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使用相同的策略來攻擊它。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習慣、紀律是必需的,比如早上起床。 再加上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紀律,可以讓你抗衡許多一般的抑鬱, 比如瑜伽,以及留神提防那些荒謬的野心。

記者問:抑鬱的對面是快樂嗎?能走過去嗎?怎麼抵達?

仁波切答:它可以顯現為抑鬱的對面。但是,很多時候, 一種快樂也可能是另外一百種抑鬱之因。

記者問:抑鬱了,人會試圖釋放情緒, 但常常可能會引來更糟糕的後果,反而加重了抑鬱的情緒, 如果不得不消解緊張的情緒,您建議怎麼處理?

仁波切答:釋放那種情緒上的抑鬱的最佳方法就是觀修。因為, 我認為試圖往外發洩或讓它爆發是錯誤的做法。因此, 觀修是如此的重要。我說的並不是什麼新奇怪異的觀修。 它可以如僅僅看著一朵花那樣簡單,就只是幾分鐘,僅僅看著它, 並且不去判斷,也不被各種故事給牽走,即便是關於花的故事。

記者問:面對生活中的突然變故或災難,比如生病,親人去世, 很多人並沒有做好準備,所以手足無措,非常痛苦, 我們如何才能做好準備?

仁波切答:這就是為什麼修行之道如此受推崇, 就是為了讓我們做足準備。當它來臨時,如果你沒做好準備, 那就有點為時已晚。因此當我們還健康、健全、清醒的時候, 我們應當做足準備──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記者問:現在引起焦慮的因素很多,肥胖、感情危機,失業, 女性比起傳統社會要面臨更多挑戰, 有什麼可以使我們不必遭受這麼多的壓力?

仁波切答:我再次重複:觀修。壓力的出現, 其實是因為缺乏自我內觀。我理解人們為什麼不喜歡進行觀修, 因為覺得它很沉悶。對現代人而言, 沉悶無聊的定義就是在無處發洩、沒有娛樂。 殊不知那些東西其實很頑固地、堅決地、 危險地將抑鬱與所有這些問題膠着在一起。 而一點點哪怕只是五分鐘的沉悶無聊、自我內觀、 和什麼都不做將為你添購許許多多的自由和快樂。

記者問:作為抑鬱症患者或有抑鬱情緒的人身邊的人能做什麼呢? 講道理常常變成了無效的磨嘴皮,忍耐又常常有限度, 不耐煩又會使對方受到傷害,什麼才是有智慧又慈悲的方式?

仁波切答:這又回到觀修上去。有時也是可以一組人一起觀修。 這挺不錯的。就像人們聚合起來一起喝茶、喝咖啡、看電影一樣, 人們應該形成一種文化,就是大家聚合起來一起坐下, 五分鐘或者十分鐘,什麼都不做,只是靜觀,然後道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