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欽哲仁波切在2013年2月2日及3日將於香港演講宗喀巴之 《三主要道》。
三主要道(達賴喇嘛講述):http://www. towisdom.org.tw/03-mag/521/ tow521-03.pdf
宗喀巴大師《三主要道頌》
宗喀巴大師 造頌
譚影 譯頌
堪布索達吉 講述
http://www.lama.com.tw/ content/meet/acto.aspx?id=1885
敬禮諸至尊上師!
佛陀至言心要義,是諸菩薩所贊道,欲求解脫之大道, 我今隨力而宣說。
於三有樂不貪著,為暇滿義而精進,志依佛陀所喜道, 具法緣者淨意聽。
無出離心無息滅,希求有海樂方法,由欲有樂縛眾生, 故先尋求出離心。
暇滿難得壽無常,修習能除此生欲,業果不虛輪回苦, 思維能除後世欲。
修已於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 起時是生出離心。
出離若無菩提心,所持則亦不能成,無上菩提樂因故, 智者應發菩提心。
常被四瀑流所沖,難止業繩緊密系,投入我執鐵網孔, 無明大暗所蒙蔽。
無邊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已成如此諸母等, 情狀思已發大心。
不具通達實際慧,雖修出離善菩提,不能斷除有根故, 應勤通達緣起法。
見世出世一切法,從因生果皆不虛,所執之境本無者, 彼入佛陀所喜道。
現相緣起不虛妄,性空離許之見二,何時見為相違者, 尚未通達佛密意。
一旦同時不輪番,己見緣起不虛妄,若證滅盡諸境執, 爾時觀察見圓滿。
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性空除無邊,了知性空現因果, 不為邊執見所奪。
如此三主道扼要,汝能如實通達時,當依靜處起精進, 為究竟事速修持。
上面所說,是多聞比丘吉祥善慧,稱為侄察科語自在稱所作教誡。
【第一主要道頌】堪布索達吉講述
頂禮釋迦牟尼佛!敬禮諸傳承上師!敬禮顯密善說之源宗喀巴大師!
2 宗喀巴大師《佛法三根本要義》
三主要道論頌分三:初義,論義,末義。
甲初(初義)分四:釋題目,禮敬,立誓造論, 勸促有緣法器者諦聽。
乙初(釋題目)三主要道論頌
所謂三主要道,是指學佛的根本,有三種最勝要道法門,即出離心、 菩提心、無二慧。 此三主要道亦是佛陀教法所歸納而成的一個捷徑竅訣、 諸教義之精華、一切論著之結晶,論義甚深,加持極大, 極為殊勝也。其論既是菩提道次第論的精華攝要, 亦是所有中觀及三乘法門中不可缺少的基礎。 是故此三最勝要道法門,是每個學佛者, 于學道修行過程中缺一不可而必須要掌握的三種要道, 是最殊勝的法門。
乙二(禮敬)敬禮諸至尊上師!
此頂禮句是宗喀巴大師于造論之首,先行禮贊。 大師恭敬地頂禮諸至尊上師!至尊亦謂聖尊之義。按藏文規律而言, 至尊二字可分開講,所謂至:是指將一切眾生引入三乘法門中;尊: 是指身口意三門清淨,從未染汙一切煩惱。總之,大師于造論之前, 首先頂禮以他自己的根本上師仁達瓦為主的所有傳承上師。 如是頂禮有何必要呢?主要為造論過程中,遣除一切違緣, 增上一切順緣。如是禮贊亦是印度雪域中, 諸高僧大德們流傳千古的優良傳統之軌道。龍樹菩薩亦雲:"若誰造 何論,首具禮句者,則知為善論,隨佛言教著。"是故具此頂禮句者 ,可稱為佛教論著,亦便於取捨內外教之必要。
乙三(立誓造論)頌曰:
佛陀至言心要義,是諸菩薩所贊道,欲求解脫之大道, 我今隨力而宣說。
此處宗喀巴大師首先說明為何造此論? 佛陀為了調化各種根器的一切眾生,然眾生根器皆有千差萬別, 故佛陀顯說了千差萬別之無量法門。若三藏十二部等八萬四千法門, 眾生都要一一修持,於末法時期短暫的人生,是極為困難的事情, 甚至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為了引至眾生入於勝道, 則於此處將佛陀所有的佛經教義言教等, 以心要竅訣的方法來歸納為三點。然這種精要意義, 亦並非宗喀巴我自之分別念所造,而是隨行彌勒、文殊、普賢、 觀音等諸大菩薩經常所贊稱之殊勝道, 亦是欲求真實解脫者不可缺少之最勝大道, 是故我宗喀巴今于此處隨自力而為有緣者宣說此三主要道論頌之法義 。
亦可如是解釋:佛陀至言心要義,最主要之心要精華,就是出離心; 諸佛菩薩所贊之道,就是唯一殊勝的菩提心; 凡是欲求解脫的最勝大道,就是無二正見智慧。何以故, 因為欲求三有輪回中解脫者,必須要依靠緣起性空的無二智慧。 所以宗喀巴大師說,如此最殊勝的三主要道, 我於此處為有緣者宣說也。
以上宣說了造論的原因和目的。
乙四(勸促有緣法器者諦聽)頌曰:
於三有樂不貪著,為暇滿義而精進,志依佛陀所喜道, 具法緣者淨意聽。
說真實聞受此法需要何等條件呢?首先即是於三有輪回中不觀察, 而似有之一切安樂,心裏一點亦不貪著和欲望等。亦作是念: 三有輪回諸安樂,如同草上的露水或陽焰等無少許實義, 都是聚滅性的,一刹那亦不會安住。唯有究竟涅盤之安樂, 乃恒常究竟無有變異。《積集經》中雲:"凡是貪欲輪回的眾生, 常在流轉而不得解脫。"是故應當捨棄對輪回諸樂之貪著, 如世尊釋迦牟尼佛,為欲出家修行而捨棄轉輪王位等諸樂, 如棄唾塵一樣。後於泥蓮禪河前,年食一滴清水、 一粒大麥而精勤苦行,最後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證道成佛。
第二個條件:即是在不貪著世樂的基礎上, 為暇滿難得的人生獲得實義,不空耗暇滿人生而精進聞思修, 理應日間不懈,夜間不眠地勤奮努力修學。上師仁波切著的《 忠言心之明點》中亦雲:"人生難得如曇花,勝過十萬寶之價。"是 故應當不要空耗暇滿人生而精勤聞思修行。
第三個條件:即是在不空耗人生的基礎上, 立志要一心一意地依隨佛陀所喜悅而宣說之三乘勝道法門, 對佛陀所有的教法, 都具有堅定不移的無偽信心而趣入佛陀之教法道途。是故佛經中雲: "諸無正信者,白法不生起,種子為火燒,綠芽如何生?"如是信為 七聖財之首。如頌雲:"正信如同珍寶輪,日夜修行諸善道。"蓮花 生大士亦雲:"汝意識淨得加持,心若離疑所思成"等如是所說也。 捨棄輪回諸樂之貪著,不空耗暇滿人生,堅定信心趣入佛道。 凡具有如是條件之法緣者, 則應以清淨無染的意樂心來諦聽我宗喀巴宣說此三主要道論之竅訣。 如是甚深要義勸請有緣眾生如法諦聽便極為殊勝也。
3 宗喀巴大師《佛法三根本要義》
甲二(論義)分三:出離心,菩提心,正見。
乙初(出離心)分三:需要發出離心之理由,能生出離心之方便法, 生出離心之量。
丙初(需發出離心之理由)頌曰:
無出離心無息滅,希求有海樂方法,由欲有樂縛眾生, 故先尋求出離心。
凡學佛者,倘若無有出離心, 則彼人亦就無有息滅希求三有輪回大海中安樂之方法, 因此無法解脫三界輪回的束縛。 以彼諸眾生由於無始以來之無明習氣所感, 而貪著希求三界輪回中暫時安樂,若不具足出離心, 則於三界輪回的根本無法斷除, 因此永遠沉溺于生死大海中不得解脫,是故出離心非常重要。
不論是受比丘戒或沙彌戒或居士戒等何者律門, 首先都必須要具足出離心,否則不可能獲得戒體。 是故學佛不可缺少的根本基礎就是出離心。 如釋迦光和功德光藏印二地所傳下來的戒本中亦雲:"不論受何等別 解脫之戒律,必須要具足的意樂條件,即是出離心。"何為出離心? 所謂出離心者,非僅厭離人道,且於三界六道都生起強烈的厭煩心, 發願超出三界輪回大苦海,方謂出離心。有者認為人道很苦, 厭離人生,然欲享天樂,如是非真實出離心,乃相似出離心。 因為凡於三界六道輪回中不論生於何道,皆具苦性,即使生於天界, 亦有臨死變壞墮落等苦。彌勤菩薩雲:"不淨房中無香味, 三界輪回無少樂。"是故應將三界輪回看成火宅,如羅刹國、 寶劍林等無少許安樂,整個輪回皆充滿痛苦的本性, 因此心裏生起強烈的厭離心,願超出三界輪回。 因為彼諸眾生都是由於無始以來的貪著, 而希欲三有輪回中暫時之安樂, 是故已被深重無明煩惱等習氣束縛之一切眾生, 於生死輪回苦海中不得解脫之機會,以至感受無量難忍的痛苦。 故凡欲獲得超出苦海之究竟安樂者, 首先應當要尋求殊勝穩固的出離心,是極為重要也。
昔有世尊之弟難陀,貪戀其妻不欲出家行道, 世尊將其方便引入正法之門,彼雖出家,然不學所學之行, 起心欲遁,世尊以神通力引其至雪山,此處住一老盲雌猴, 示彼問曰:此猴與汝妻芬陀日迦孰美?答曰:百千之分亦不及一, 我妻為美。世尊又將其引至天界,世尊退坐一邊,告言,汝自往觀, 彼見一切天子各住自宮,眾多天女圍繞娛戲, 享受不可思議安樂受用而住。獨有一宮,住多天女,然無天子, 以因問女,答曰:於人境中有世尊之弟難陀,於世守戒, 從彼處死後,當生天界,此即其宮。難陀聽完喜樂往返,至世尊前, 世尊問曰:諸天女與汝妻孰美?答曰:諸天女較我妻為美, 其差別如同前面老盲猴與我妻芬陀日迦之別。難陀回人境後, 為欲將來享受天樂,故真實持戒而住。世尊遂告諸比丘言: 難陀乃為欲生天界而出家,汝等乃以涅盤之意樂而出家,所趣異道, 是故汝等與難陀勿得議事相處,來勿與語,勿坐一座, 諸比丘眾皆如教奉行。時彼難陀極生苦惱,作如是念, 諸比丘雖皆舍我,然阿難陀乃我之弟,或當湣我,乃至阿難陀前, 彼亦離座而去。遂問其因,告以世尊所說諸事,難陀於此憂苦煎迫。 爾時世尊複來問言,難陀汝欲往見地獄否?答曰:欲見。 乃以神通力引其至地獄處,告言,汝自往觀, 難陀往見一切地獄處所,皆有無量眾生在受各種無量痛苦, 唯有一處有一空鑊,其中火焰熊熊熾燃,眾多獄卒圍繞而住, 遂問其因,何故鑊中無餘有情?答曰: 人境中有世尊之弟難陀希求天樂守護戒律,當生天境享樂, 善果即盡當生彼地獄處受無量痛苦。難陀聽後,驚懼而返, 從此以後難陀徹底斷除了欲享天樂之貪著心, 並發起了強烈的出離心,超離三界輪回而守護戒律修行, 據悉難陀變成了持戒第一的清淨比丘。 以此公案已明示了出離心的重要性。 是故生起真實出離心極為殊勝也。
丙二(能生出離心之方便法)頌曰:
暇滿難得壽無常,修習能除此生欲,業果不虛輪回苦, 思維能除後世欲。
現在宣說應依何方便法,才能生起真實出離心。 在此宗喀巴大師為吾等宣說了一個竅訣,即是共同四加行——"人生 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皆苦。"此四加行亦是諸法之基礎 。無垢光尊者之《大圓滿心性休息三處三善引導文》中已廣為宣說, 華智仁波切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亦宣說很廣, 於彼等廣論中了知則可。總之,若欲生起出離心者, 則必須要斷除今生和來世之一切貪欲。依什麼方法才能斷除呢? 首先應當思維未墜入無暇和具足十圓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 如盲龜值木,亦喻如於光滑牆壁上灑豆,難留一粒,從它的因緣、 比喻、本體等方面而言,如是人身極為難得。
4 宗喀巴大師《佛法三根本要義》
第二思維壽命無常,於內外器情世間, 甚至天主大尊等聖眾之壽命均皆無常,我等諸眾生之壽命亦複如是, 都是無常的本性。如是思維暇滿難得和壽命無常等修習後, 就能生起斷除此生中一切貪欲之功德。
因為彼諸眾生于世間諸法,總是貪戀不棄,因此要了知諸法無常, 人生非常難得可貴而行思維修習, 如是則于世間諸法自然能看破而無有興趣, 並于世間諸法生起厭煩心,從而捨棄世間法,生大出離心。 昔有弟子請問上師阿底峽尊者言,師圓寂後,我當行觀想法耶? 上師答曰:觀修雖為善法,然不如修一法善妙; 徒覺師答非悅心滿意,又于師問言:則我當行講經耶?所答如前; 複于師問:我當行何法為勝?師曰: 汝當依止忠登巴善知識而行捨棄世法。于西藏貢地方, 昔有一位行者在轉經繞塔,登巴見彼告言:汝轉經雖有功德, 亦很好,然不如修一善法為妙。其念,轉經繞塔可能功德不太大, 念經功德可能很大,則趣餘處誦經;尊者又複於彼告言: 誦經雖極妙,然不如修一善法好。其念此等功德都不太大, 則當坐禪可能極妙,故趣餘處坐禪;尊者又複於彼告言如前; 彼行者實感無奈,並請問登巴尊者,我到底當依行何法為勝?答曰: 應修捨棄此世事法,乃最勝妙法也。 是故于人生難得和壽命無常思維修習後, 能斷除三界輪回中之一切貪欲。不僅看破人道, 且於此三界輪回悉皆看破而厭棄為要。有人厭棄人生, 欲求天界諸樂,此等起根本不究竟,並有過失。 故當發究竟出離心為妙。複次思維業果不虛者,于《 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中有廣說業的分類、業的本體, 如何不空等教義,詳細了知則可。但總而言之, 應依佛陀之教證為主。因為業果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奧密之事, 於凡夫而言,乃不可思議,所以佛陀之經教中, 對於業果的宣說較多,如《百業經》中亦有此等廣說。 不論是善業或惡業,凡于未受業報之前,乃至多劫亦不會空耗消盡, 總有一日諸因緣成熟時,定會感受果報的。如是非一般人之言, 乃世尊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也。 是故業果方面唯依佛陀的教證來了知,並當深信不疑。 倘若深信因果者,則于善惡諸業自然會有取捨之念, 從此會以逐漸斷盡黑業之過,增上白業之德,如是極為殊勝。
複次思維輪回痛苦者:諸輪回苦海如同火宅,無少許安樂。 如六道中,較好之人道,亦皆充滿了痛苦之本性。 每一眾生都時常被三根本八支分等苦煎熬著,如熱鍋中的螞蟻, 瓶中之蜜蜂等一樣,彼諸眾生皆被業惱束縛, 而於輪回苦海中感受難忍極大的痛苦,如熱沙中魚,輾轉不息。 如是以業果不虛和輪回皆苦等而行思維修習後, 則能生起斷除貪求後世三界輪回等諸欲樂之功德。 此處引上世尊之弟難陀的公案來說明亦可以, 因為難陀亦為貪著後世欲享天界諸樂而行守戒等, 於世尊方便引導下,方知三界輪回均充滿了苦性, 後乃發起真實出離心,嚴持戒律修行等。總而言之, 此處說生出離心時,於三界中不論今生後世,都不能貪著, 是極為殊勝。以上講了生起出離心之方便法, 即是思維觀修四前行也。
丙三(生出離心之量)頌曰:
修已於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晝夜唯求解脫心, 起時是生出離心。
宣說出離心的界限,依靠上述四加行思維修習已後, 則於三界輪回中一切興盛之世間事法, 自己心裏不會生起一刹那之希求欲望、貪戀羡慕等, 並且晝夜唯有精勤不懈地尋求解脫生死輪回之心, 以致真正生起了如是日日夜夜精勤不懈希求解脫生死輪回之心念時, 于這種境界方可算是生起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之界限。 如呷當派格西朗日唐巴,修行一生未曾笑過一次, 彼者時時刻刻不放逸思維人生難得,輪回皆苦等,已至日間不懈, 夜間不眠地精勤修持。 是故學佛者應當時常觀察自己的心相續是否真正具足出離心很重要。
【第二主要道頌】
乙二(菩提心)分二:需發菩提心之理由,如何發彼菩提心。
丙初(需發菩提心之理由)頌曰:出離若無菩提心, 所持則亦不能成,
5 宗喀巴大師《佛法三根本要義》無上菩提樂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在宣說於出離心的基礎上,還必須要具足菩提心,此極為殊勝。 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原因是前述之出離心, 假若無有菩提心來攝持的話(僅希求自解脫三界輪回的出離, 而無度化一切眾生解脫輪回的菩提心),如是所持執的小乘發心, 雖能獲得聲聞獨覺羅漢果而解脫生死輪回,然則, 此亦不能成就圓滿無上大菩提果, 因為不具最究竟殊勝安樂根本因故。《佛子行》中雲: 最勝真實成就佛果之因,就是菩提心。若不僅願自己解脫, 且願整個三界輪回之一切眾生都能獲得解脫生死苦海, 不論今生或來世悉皆超脫,此乃具有殊勝菩提心之出離心, 極為善妙。華智仁波切竅訣中雲:具有菩提心者, 就已具有了成就佛果之唯一根本因;若無菩提心者, 雖具各種神通或神變或天天面見本尊等亦無意義, 或許是邪魔所引上的境相;若具菩提心者,雖未見什麼本尊, 但實際上已經具足了圓滿無上菩提佛果之根本主因。 是故具有智慧的大乘根器者,殊勝法器者,應當發起殊勝菩提心, 是極為重要。《入菩薩行論》中雲:"菩提如勝冶金料, 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眾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諸欲出離三界者, 應善堅持菩提心,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 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 非僅不盡反增茂。智者彌勒諭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又雲: 最殊勝的無死甘露,就是菩提心。 是故不論講經或聞經等一切善事之前,都應當要發菩提心。 以菩提心所攝持的一切善根,都將是究竟安樂,佛果之因, 是故出離心和菩提心是學道修行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兩大竅訣, 否則即為小乘阿羅漢之因,非究竟也。
故于聞思修等一切善法,皆以殊勝菩提心來攝持極為重要。 當作是念:我為一切眾生解脫生死輪回而行聞思修等, 若僅具如是念頭,實際上亦皆變成了無上佛果之因。 按宗喀巴大師的指示:凡學佛者,首要具足出離心; 於出離心所攝的基礎上,要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於菩提心所攝的基礎上,要具足無二慧。這是在成就佛果之前, 不可缺少的三大根本途徑,最殊勝之竅訣。 于眾生當如何發心為勝耶?答曰:目睹輪回眾生之一切痛苦, 而生起無量的慈悲心,願彼諸眾生解脫於生死輪回等一切痛苦, 是願菩提心。在願力的推動下,而行六度四攝、 四無量心等菩薩行為而救度眾生是行菩提心。一般於菩提心之首, 先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乃菩提心之前行。此前行修好後, 則無偽菩提心就能隨行生起。當如理而行為要。
丙二(如何發彼菩提心)頌曰:
常被四瀑流所沖,難止業繩緊密系,投入我執鐵網孔, 無明大暗所蒙蔽。
整個三界六道中的一切眾生,由於無明習氣導至, 無始以來沉溺於生死輪回之大苦海中,感受無量難忍之痛苦, 彼諸眾生於此苦海中時常被四大瀑流(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所衝擊而受極大痛苦,因為每個眾生皆有生、老、病、死等痛苦, 必經成、住、壞、空四種過程。如是四大痛苦, 喻如瀑流之苦水衝擊猛勵,水生動物不得自在而受難忍痛苦, 如是輪回若海中,彼諸眾生亦複被四大瀑流之苦水波浪卷結衝擊著, 無少許自在,並受無量痛苦,亦難得絲毫的解脫機會,非常可憐。 四大瀑流還有一種解釋法,即無明瀑流、見瀑流、欲瀑流、 有瀑流四種。所謂無明瀑流者: 即整個三界六道輪回中一切眾生都有俱生無明, 如瀑流水衝擊著而受苦。見瀑流者:於末法時期, 彼諸眾生充滿了斷見、常見、邪見等很多惡劣之見。
欲瀑流者:彼諸眾生皆充滿欲望,貪財貪人等等, 這種貪欲喻如瀑流苦水一樣衝擊著而受苦。有瀑流者: 彼諸眾生沉溺於三有輪回中,都是以十二因緣作聯結,如同旋火輪, 無始無終的旋輪流轉於生死輪回三有的苦海中, 亦如瀑流苦水衝擊而受痛苦。四大瀑流亦可如是解釋。總而言之, 彼諸眾生都在三有輪回之苦海中倍受瀑流衝擊之諸多痛苦, 彼等已被難以制止的業和煩惱之繩索緊密系縛起來, 並將彼等眾生投入於人我執、法我執的鐵網孔中(輪回的監獄裏)。 眾生由於無始以來的貪嗔癡等無明串習所引,不僅受四大瀑流之苦, 且有業力感受等苦,極為深重的業障一現前時,是難以制止的。 彼諸眾生的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以及無始以來的我法二執, 喻如堅硬的鐵網,難以穿破,並非短期修行能斷開, 需要很長時期的精勤修行積資,方能斷除。
6 宗喀巴大師《佛法三根本要義》
然則依靠月稱菩薩的《七相推測論》等,亦可摧破,此外極難。 亦可解釋為: 諸眾生從無始以來沉溺在生死苦海中一直卷著波浪而旋轉, 感受無自在難忍之諸苦, 最後由業和煩惱之繩將眾生緊密地捆縛起來, 投進我法二執的鐵網監獄裏關閉起來,不得解脫。 眾生無始無明喻如大黑暗,若從智慧方面而言,既沒有智慧之日光, 亦沒有信心之月光,二光皆無,整個天空和世間都非常黑暗。 如是諸眾生既無智慧,亦無信心, 唯有被無明的大黑暗所蒙蔽無法明見心之本性, 猶如太陽被濃厚的烏雲遮蔽了一樣,無法現見太陽。《金剛經》及《 華嚴經》皆雲:"眾生皆有佛性"。餘經中亦雲:"眾生之迷, 佛陀即覺。"佛陀是覺性而已,眾生是無明而已,其本性等無差別。 只因眾生無始無明深厚嚴重,故一至無法覺悟認識本性等。 宗喀巴大師雲:"眾生很可憐,既有生死老病等諸苦, 亦有業力感受諸苦,還有無明煩惱等痛苦,即我法二執諸苦"等等。 是故眾生不知不覺已到了如此昏迷的狀況。寂天菩薩亦雲:"整個輪 回眾生,如同瘋狂一般迷糊。"
又頌曰:無邊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已成如此諸母等, 情狀思已發大心。
何故要為眾生發菩提心呢?因為眾生無始以來沒有修習善法, 所以就無始無終地沉溺在生死輪回的大苦海中一直感受難忍之痛苦。 彼等於無邊無際之三有大海中生而又死,死而又生, 如此無始無終地旋轉,不得自在。龍猛菩薩雲:"一個眾生無始流轉 輪回中,其生於地獄中所飲過的鐵水,若能積聚者, 較四大海洋還要多,其複生於微小傍生,如螞蟻等之身肢, 若能積聚者,則較須彌山還高。"《入行論》亦雲:"獨生此一身俱 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餘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 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彼諸道理,若具宿命通者一目了然, 並現量能成之事。何故說每個眾生曾經都作過自己的父母呢?
於佛經聖教中具有很多教證之理由證明,如是了知則可。《寶蔓論》 中雲:"是故諸眾生,流轉生死海,如同旋火輪,無始亦無終。"如 是經常被苦苦、行苦、變苦三根本大苦所迫害。麥彭仁波切于《 智者入門》中雲:"三界輪回中,皆有三大苦,眾生均遭此, 痛苦受折磨。"當念已經成為過如此境地之諸父母眾生等, 曾經在作我父母之時,對我恩惠極大,對我格外慈湣,好衣好食, 首先與我,父母對我情深難量,而今他們沉淪在生死苦海中, 感受難忍的痛苦,如今我不救度他們,誰來救度他們呢? 對我有如此無限大恩的父母有情,我不能置之不理。 以如是情狀于心續中反復思維已後, 故為救度諸父母眾生超出三有苦海, 而于自續中應發起大慈悲心和殊勝的大乘菩提心。於《佛子行》 中亦如是說也。
【第三主要道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