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佛陀當初要圓寂時,曾叮囑這1 6位羅漢要常住世間,守護佛陀教法。由於16羅漢承諾必定留駐世 間,因此世人相信這16位羅漢並沒有死亡, 至今仍住錫在世界的某一處。他們皆為證道聖者, 具有大力並持有佛法衣缽,因此如果『讚嘆、稱頌、招請16羅漢, 將能令佛法聖教增上,並令上師長久住世。』這也是為何藏傳佛教每 逢重大殊勝日,或尊貴上師之佛誕日等, 都要舉行十六羅漢法會的緣故。釋迦牟尼佛與16羅漢禮讚供養儀 軌,內容是修懺悔、禮讚文、37供曼達」。

 

十六羅漢供養頂禮之法

阿羅漢,梵文為arhat,漢音譯寫法不一,有阿羅漢、阿羅訶、 阿羅呵、阿囉呵、阿盧漢、阿黎呵、遏囉曷帝,其字義依《 大智度論第二》雲:「雲何名為阿羅呵,阿羅名賊,呵名殺, 是名殺賊,復次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 復次阿羅呵名應受供養」,(大正VOL 25 P71)第三:「雲何名阿羅漢,阿羅名賊,漢名破, 一切煩惱賊破,是名阿羅漢,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 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復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 是名阿羅漢」(大正VOL25 P80),故阿羅漢有殺賊、應供、不生之義, 通用於聲聞四果及如來十號之一,漢傳有時為避混淆, 常以阿羅漢用於聲聞果位,阿羅訶或應供用於如來果位, 實則名詞本無分別,端視內義作解。

本法雖以藏傳密法形成呈現, 然十六羅漢供養頂禮之法卻非藏密為始獨有,據玄奘大師所譯《 法住記》載:傳聞佛滅八百年中執獅子國勝軍王都, 有阿羅漢名難提密多羅(慶友), 具八解脫三明六通等無量功德皆悉具足,一日臨涅槃時, 為諸比丘說如來曾說法住經;於佛滅時, 以無上法付囑十六大阿羅漢並眷屬等,令其護持使不滅沒, 及勒其身與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報, 並詳述此十六羅漢之名諱,眷屬數目,住地等,及護持正法事, 尤其說在此世間男女發殷淨心,供僧大眾, 其時此十六羅漢及其眷屬隨其所應分教往赴,現種種形,蔽隱聖儀, 同常凡眾,密受供具,令諸施主得勝果報,詳見本軌附錄, 玄奘大師譯本出後,漢地遂有貫休,蘇東坡等繪像供奉流傳, 時人俗稱十八羅漢者,是此十六羅漢上,再加達摩大師, 布袋和尚合稱,並非印度所說。

 

藏傳十六羅漢與漢傳名稱內容部分有所不同,現簡列比較如下( 詳見原書):

修此供養頂禮十六阿羅漢之法,積集二種資糧功德雖不可思議, 然若體其心意主要仍是願佛法長存、利益有情, 住持佛法是需靠實踐履行,以戒為師為基礎,定慧二學是學處, 所修聞思修是入門,否則正如《十六大阿羅漢因果識見頌》中, 諾迦跋黎墮尊者頌言:「終日供養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源, 卻將福德為功德,作福無由見性根。」乃不脫生死輪迴諸苦。

 

漫談羅漢(一)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據經典說,他們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間, 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古代譯品中如北涼道泰譯的《 入大乘論》說:「尊者賓頭盧、尊者羅睺羅, 如是等十六人諸大聲聞散在諸渚……守護佛法。」 但是未列舉出十六羅漢一一的名字。此外,西晉竺法護譯( 一云失譯)《彌勒下生經》云:「所謂大迦葉比丘、軍屠缽歎比丘、 賓頭盧比丘、羅雲上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 然後乃當般涅槃。」東晉失譯《舍利弗問經》也說:「 我去世後摩訶迦葉、賓頭盧、君徒般歎、羅睺羅四大比丘住不泥洹, 流通我法。」隋智顗《法華經文句》卷二即根據此說云:「 佛敕四大羅漢不得滅度,待我法滅盡。由是住持於今, 未得入無餘涅槃。」而唐湛然《法華文句記》解釋此文卻云:「准《 寶雲經》第七,佛記十六羅漢令持佛法,至後佛出方得入滅。 彼經一一皆列住處、人名、眾數等。故諸聖者皆於佛前各各誓言: 我等以神力故弘護是經,不般涅槃。賓頭盧、羅云在十六數, 卻不云迦葉。」今勘本《寶雲經》有兩譯,一是梁代曼陀羅仙譯, 一是梁代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都無此文。 只是僧伽婆羅譯本卷七末沒有一般經典慣例的「信受奉行」的文句, 或者現本的經文有所缺失,這就難以考定了。 現在所有的十六羅漢的典據是依唐玄奘譯《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難提密多羅,此云慶友, 是佛滅後八百年時師子國(即今斯里蘭卡)人。

 

《法住記》中說:第一尊者賓度羅跋囉惰闍(Pindolabha radvaja),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 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 第三尊者迦諾迦跋厘惰闍(Kanaka-bharadvaja) ,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第四尊者蘇頻陀(Suv inda),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 第五尊者諾距羅(Nakula), 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第六尊者跋陀羅(Bhad ra),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第七尊者迦理迦( Karika),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 第八尊者伐闍羅弗多羅(Vajraputra), 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刺拏洲;第九尊者戍博迦(Sva ka),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半托迦( Panthaka),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三十三天; 第十一尊者羅怙羅(Rahula), 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 Nagaena),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半度波山;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lngata), 與自眷屬千三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脅山中;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V anavasin),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Ajita), 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鷲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 Cuda-panthaka), 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

 

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神奇十六羅漢!頂禮者必獲護佑!(文。佚名)

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據經典說,他們受了佛的囑咐, 不入涅盤,常住世間,受世人的供養而為眾生作福田。

自《法住記》譯出之後,十六羅漢受到我國佛教徒的普遍信仰, 石窟中也陸續出現這種題材。 敦煌千佛洞第十六窟晚唐壁畫中就有十六羅漢像。 歷代畫家對十六羅漢圖也多有繪製, 如王維曾繪四十八幅十六羅漢圖。 五代時期的禪月大師貫休十六羅漢圖, 可由敦煌千佛洞第七十九窟窺其遺影。此外, 大足石窟大佛灣第三十六窟、杭州煙霞洞等石窟也有十六羅漢像。 宋代以後,十六羅漢的題材雖然在石窟中已經減少, 但繪畫界則仍頗風行,一直延續到明代。著名畫家有李公麟、梁楷、 趙孟頫與仇英等人。

 

1、因竭陀尊者Arhat Angaja

按乾隆時期章嘉國師所編《三百佛像集》所定十八尊者次第, 因竭陀尊者應為第一。相傳他有出生於火中的不凡身世。 長大後非常富有,他將自己的全部財產施捨與四方眾人成為比丘, 後來獲阿羅漢果位。因竭陀尊者雙手合掌於胸前, 持住拂子和吊起的香爐,一印度信徒跪拜於前, 尊者身旁根雕供桌上,供有經書和無量壽佛。上界為無著。

2、阿氐多尊者Arhat Aiita

阿氐多尊者,出生於古印度一富人之家,由於從不去追求財物, 其善德使他成為具有廣博智慧和成就之人,並獲得了阿羅漢果位, 阿氐多的意思是「不可擊敗的人」。阿氐多尊者頭戴披巾, 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石上靜修。身旁侍者持幢而立, 前方一白鹿翹首緩步而米。 上界為薩迦五祖貢嘎寧布和其修行本尊大千摧破佛母。

3、伐那婆斯尊者Arhat Vanavasin

伐那婆斯尊者垂足坐於山石上,面帶微笑地注視著前方的風鳥, 他右手結期克印,可以降克各種火害和妖魔;左手持拂子, 信徒受到拂子的涼風可以避免「三惡業」。樹葉間為無著弟子世親, 正在辯繹說法;紅色光環圍繞的是白度母。尊者下藏文之意為:「 居住在森林中的人」。

4、迦裏迦尊者arhat Kalika

迦裏迦尊者,出生於古印度一富豪之家, 出生時身上散發出甜蜜的豆蔻花香氣,因此得名, 後皈依佛法獲阿羅漢果位。迦裏迦尊者身著綠紅兩色漢式僧裝, 雙手持握金臂釧,結跏趺坐於松下石上,弟子手持香甜聽其說法。 上界為光明佛母,龍樹之再傳弟子阿仁德瓦坐於蒼松之間。

5、伐闍羅佛多尊者Arllat Vajriputra

伐闍羅佛多尊者,父親為古印度一國王,母叫多吉姆(金剛女), 伐闍羅佛多,藏語意譯即為「金剛女之子」。在聖者引導下, 他捨棄王位繼承權出家為僧,後獲阿羅漢果位。 伐闍羅佛多尊者左手持拂子,右手結期克印,食指尖射出一束光芒, 照亮一片祥雲,雲中坐尊勝佛母, 薩迦五祖之第五祖巴思巴結跏趺坐於松枝間。

6、迦諾迦伐蹉尊者Arhat kanakavatsa

迦諾迦伐蹉尊者,意為「金象仔」,出生於古印度一富人之家, 時一母象也產下一只能屙金的象仔,遂得此名,後騎金象出家為僧, 並獲得阿漢果位。迦諾迦伐蹉尊者手持袈裟背繩, 半跏趺坐於岩石上, 與手托袱系法缽的侍者一同向下注視著前來獻寶的龍王。 上界有智行佛母化現樹叫,及六莊嚴之一的釋迦光。

7、跋陀羅尊者Arhat Bhadra

跋陀羅尊者之父饒桑,曾為釋迦牟尼之父淨飯王的馬車御手。 跋陀羅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後出家為僧,系統鑽研佛法, 獲得阿羅漢果位。跋陀羅尊者右手持經書,左手結印, 半跏趺坐於一巨大山石上。側旁立舞獅侍者,前有仙鶴振翅起舞。 岩石上置鮮桃及袱系法缽。上界為觀音菩薩坐於光環和祥雲之中, 印度祖師乘浮雲而至,山腰間建有佛塔。

8、迦諾迦跋黎墮闍尊者Arhat kanankabharadhvaja

迦諾迦跋黎墮閻尊者,出生於古印度一富人之家, 據說出生時掌中握一枚金幣,每當拿走一枚又新生一枚,奇妙之極, 故取名「具金」。長大後他常將財富施捨眾人, 後出家被釋迦牟尼收為弟子,獲阿羅漢果位。 迦諾迦跋黎墮闍尊者雙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岩石上。 法稱大師坐於樹問,綬帶鳥落於大師身旁,祥雲之上為隨求佛母。

9、巴古拉尊者Arhat Bakula

巴古拉尊者,於釋迦牟尼出生前七十年出生,出家為苦行僧人後, 只用樹皮作衣衫,潛心研究佛法,終獲阿羅漢果位,「巴古拉」 是一種樹的名稱。巴古拉尊者於捧口吐各色市珠的鼬鼠, 含義是凡觸摸或看見過尊者手中鼬鼠的信徒都將獲得「五欲」 的快樂。身旁設有行供桌,擺放著經書、蠟燭、法缽和香爐。 身後寺心、佛塔隱約山間,瀑布層層垂落。祥雲托出彌勒佛, 樹間顯現龍樹大師。

10、羅喉羅尊者Arhart Rahula

羅喉羅尊者,十六羅漢中釋迦牟尼之子,因遍學小乘和大乘渚教法, 獲得阿羅漢果位,「羅喉」意為能引起日月食的魔。 羅喉羅尊者垂足坐於胡椅中,腳踏蓮花,手捧金冠, 那是他到三十三天化緣時所得贈物,具有去除內心欲念之法力。 侍者手捧經書及如意寶缽。上界為蓮花生大師和燃燈佛。

11、注荼半托迦尊者arhat chudapanthaka

注荼半托迦尊者者生性愚鈍,常因背不下經而遭嘲笑, 但他卻堅定不移地修持佛法,終成阿羅漢果。 釋迦牟尼將他說成是改變他人觀念的比丘中最傑出的一位。 注荼半托迦尊者雙手作禪定印,結跏趺坐於山石蔔,神情專注。 座前是懷抱小獅戲耍雄獅的侍者。 樹間化現金剛手菩薩和阿底峽大師。

12、賓度羅跋羅墮尊者arhat pindola bharadhvaja

賓度羅跋羅墮尊者舒式坐於松樹下,左手托缽, 右手持筆翻挑石桌上經書,書旁香爐青煙嫋嫋。侍者持羽扇而立。 祥雲托文殊菩薩,松枝間為喇嘛丹巴˙索南堅贊。

13、半托迦尊者arhat panthaka

半托迦尊者手托經書,結跏趺坐於岩石上。 祥雲問有著印度僧裝的尊者攜眷屬前往上方三十三天傳播佛法, 那裏有天神送給尊者的禮物——被稱作「花蕊」的美麗岩宮。 上界有大孔雀佛母和薩迦五祖之第二祖索南孜摩。 此圖以尊者居地為背景,使畫面充滿遙遠深邃之感, 為此組畫中沒有。

14、那迦犀尊者arhat nagasena

那迦犀尊者,原為北印度色瑪一王子, 長大後放棄王位繼承權出家為僧,獲阿羅漢果位, 釋迦牟尼稱讚他為斷絕塵緣弟子中最好的一位。 那迦犀尊者左手持禪杖,右手持插有鮮花的寶瓶,半跏趺坐於樹下。 兩隻小猴摘下鮮桃獻與尊者,氣氛生動活潑。樹梢問化現綠度母, 山石間有薩迦五祖之第三祖紮巴堅贊坐於蓮花座上。

15、戒博迦尊者arhat gopaka

戒博迦尊者出生於古印度洛瑪巾,因出生後全身瘡疤,常用布纏, 因此得名,意為「隱者」。長大後聽釋迦牟尼講法,心生敬意, 出家為僧,後獲阿羅漢果位。戒博迦尊者雙手捧經書端於胸前, 半跏趺坐於石上,侍者持禪杖立於其後,腳下伏臥一隻猛虎。 松間為薩迦五祖之第四祖薩迦班智達,上界為其修行本尊。

16、阿秘特尊者arhat abheda

阿秘特尊者,出生於印度王舍城一富有的婆羅門家庭, 生來十分漂亮,因此得名,意為「無比的」, 釋迦牟尼稱讚他是弟子中慈悲心最大的。 阿秘特尊者雙手持菩提佛塔, 據說是尊者到須彌山北面的羅刹居地去時,為説明他禳除羅刹魔力, 由釋迦牟尼贈與他的。山石供桌上擺有經書、香爐和寶瓶等供物, 前面有西藏的祥瑞動物嬉戲追逐,身後為湍急的河水自天邊而落。 上界有金剛手菩薩化現山間,大乘法王居於古松枝間。

17、達摩多羅尊者dharmatala

達摩多羅尊者右手持禪杖,左手持拂子,身背經篋,頭罩華蓋, 奔走途中,身旁猛虎相隨。前方可見無量光佛坐於塔中, 另有粉色祥雲前托佛塔,延綿而下至世間, 這種畫法來自漢地明代羅漢畫像。上界有光芒四射的白度母化現。

18、布袋和尚havashang: 上界為薩迦五祖之一的八思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erenalotus 的頭像
    serenalotus

    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