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念處經》版本很多,以下僅供參考~~~

《念處經》是極少數佛陀親自制定的經典之一, 佛陀以罕見強調與鄭重的口吻,介紹與總結「念處」的重要。

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七年,便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 當生証得阿羅漢,或者,如果還有一些餘蘊,就會証得阿那含( 不還者)。

有這麼一條道路可以引導眾生至於清淨,克服憂悲惱苦, 袪除痛苦悲傷,獲得正道,體証涅槃 —— 那就是四念處

念處之道(PDF)整本書下載:

http://www.gaya.org.tw/ publisher/faya/%E5%BF%B5%E8% 99%95%E4%B9%8B%E9%81%93%EF%BC% 9B%E3%80%8A%E5%A4%A7%E5%BF%B5% E8%99%95%E7%B6%93%E3%80%8B%E8% AC%9B%E8%A8%98.pdf

正念之道──《念處經》基礎修心手冊

http://www.books.com.tw/exep/ prod/booksfile.php?item= 0010338305

內容簡介

《念處經》是極少數佛陀親自制定的經典之一, 佛陀以罕見強調與鄭重的口吻,介紹與總結「念處」的重要。

本書出版三十多年,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正念之道》 已經是現代的禪修經典。

佛陀在《念處經》中教導,要訓練及開發心的能力, 有系統地修習正念是最簡單、直接,且徹底有效的方法。

上座部高僧向智尊者在本書中即以《念處經》為基礎, 歸納出行持的經驗及重點,引導我們了解教法與實際的運用, 使我們對正念有更完整的認識。

正念之道是通往生命最高目標──斷除貪、瞋、癡極為必要的基礎, 要走上涅槃的正直大道,以及在這條道路上持續進步, 都需要投入幾個選定的念處對象,不斷地精進禪修。修習的過程中, 行者會發現,日常生活及工作上所遇到的問題及困難, 也常因正念的提昇而能輕易迎刃而解。

本書另附有巴利佛典與梵文的相關文選,供讀者做更廣面的參考。

正念之道 -- 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http://reading.buddhistdoor. com/cht/item/d/548

《四念處經》/《大念處經》Maha Satipatthana Sutta:http://www.buddhanet. net/pdf_file/mahasati.pdf

Maha-Satipatthana Sutta

http://www.mahabodhi.org/ intro/mahasatipatthana.html

總釋四念處(uddeso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樓國劍磨瑟曇城中。

爾時佛呼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如此開示:諸比丘!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 成就正道,體證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四者何耶?

於此諸比丘!

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熱誠、正知、正念, 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安住於受隨觀感受,熱誠、正知、正念, 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安住於心隨觀心識,熱誠、正知、正念, 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安住於法隨觀諸法,熱誠、正知、正念, 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from the Satipatthana Sutta

http://www.arrowriver.ca/ dhamma/founMind.html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insight meditationMindfulness of the bodyContemplation on the body, mindfulness of feelings, mindfulness of the mind, and mindfulness of mental objects.

Four arousings of mindfulnessbody, feelings, consciousness, and mental objects.

《四念處經》經文一行禪師、安娜貝爾.勒提 譯自巴利文)

http://ericagarden.mysinablog. com/index.php?op=ViewArticle& articleId=2709197

 

Mahasatipatthana Sutta

The Greater Discourse on the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

http://nt.med.ncku.edu.tw/ biochem/lsn/Tipitaka/Sutta/ Digha/Mahaasatipatthaana_Jen. htm

原始聖典中有關「四念處」的教導,獻給持戒清淨、 正見具足的僧伽,其綱要如是:

  淨其戒      立心正住 ─┐     
     ├→具足三業      ├→修四念處
  直其見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

我聽說是這樣:有一段時間, 世尊住在俱盧族人間一個叫做卡摩沙達摩的聚落裡。在那兒, 世尊告諸比丘說:「比丘們!」「世尊」比丘們應聲。世尊說道:  「比丘們,有這麼一條道路可以引導眾生至於清淨,克服憂悲惱苦, 袪除痛苦悲傷,獲得正道,體証涅槃那就是四念處。」

「是那四念處呢﹖比丘們啊!比丘堅定正住,熱切的,念念分明的, 專注的,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就得以袪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的,清明的, 專注的,就感受(的狀態)來觀察思惟感受(的真相), 就得以袪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的,清明的, 專注的,就心意(的狀態)來觀察思惟心意(的真相), 就得以袪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的,清明的, 專注的,就心法(的狀態)來觀察思惟心法(的真相), 就得以袪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

【身觀念處】

一、專注於呼吸

「比丘們啊!比丘應該怎樣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 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呢﹖比丘住於林間、樹下或空曠之處, 趺跏而坐,正身端坐,念住現前。專注於入息,專注於出息。 長入息時知其為長入息,長出息時知其為長出息。 短入息時知其為短入息,短出息時知其為短出息。他訓練自己, 繫念著:『入息時,了了分明覺知全身(與入息互動的過程)。』 他訓練自己,繫念著:『出息時,了了分明覺知全身( 與出息互動的過程)』他訓練自己,繫念著:『入息時, 平息了全身(與入息互動)的過程。』他訓練自己,繫念著:『 出息時,平息了全身(與出息互動)的過程。』就像一個旋盤工( 好比手拉胚的陶師)或他的助手,在做一個長轉的時候, 知道他正在做一個長轉,或者在做一個短轉的時候, 知道他正在做一個短轉,比丘也是一樣,長入息時知道其為長入息 如是訓練自己,繫念著:『出息時,平息了全身(與出息互動) 的過程。』」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身體(狀態) 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就(其他)外在的身體(狀態) 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就(自己)內在的和(其他) 外在的身體(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 他堅定正住於觀察思惟身體上生起的現相, 他堅定正住於觀察思惟身體上消失的現相, 他堅定正住於觀察思惟身體上生起和消失的兩種現相。然則,念住『 有身』對他而言,不過是為了覺察和認知(真相)所需而已, 而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 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

二、四威儀

「再者,比丘當走路時,了了分明正在走著;當站立時, 了了分明正在站著;當坐下時,了了分明正在坐著;當躺臥時, 了了分明正在臥著;不論身體處於何種狀態,他都了了分明。」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其他)外在的, 內在的兼外在的身體(狀態)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他獨立正 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 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三、念茲在茲

「再者,比丘在前進後退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 在前瞻後視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在屈伸俯仰之間, 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在穿衣持缽之間, 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吃、喝、嚼、嚐之間, 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大、小便利之際, 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在行、住、坐、睡、醒、語、默之間, 應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堅定正住,就(自己) 內在的,(其他)外在的,內在的兼外在的身體(狀態) 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他都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 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觀察思惟身體( 的真相)。」

四、憶念厭惡相(不淨觀):身體的各部份

「再者,比丘應觀察此身,自腳底而上,自頭頂而下, 皮膚所包藏的充滿了種種不淨:『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肌、 腱、骨、髓、腎,心、肝、膜、脾、肺,膈(腸膜)、腸、胃、糞、 (腦)、膽(汁)、痰、膿、血、汗、脂、淚、(油)膏、涕、唾、 (關節滑)液、尿。』就好像有一個袋子,兩端開口, 裡面裝了各種穀物,諸如:粟米、稻米、綠豆、豌豆、芝麻、精米, 有個好眼力的人打開袋子並檢查它們,說道:『這是粟米, 這是稻米,這是綠豆,這些是豌豆,這是芝 麻,這是精米』比丘也是一樣地觀察此身:『這身上有髮、(毛)、 (爪)‥‥ ‥‥ 尿。』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其他)外在的, 內在的兼外在的身體(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 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五、四大元素

「再者,比丘觀察此身,乃是元素所組成:『在此身中有地元素, 水元素。火元素,風元素。』就好像一個熟練的屠夫或他的助手, 宰殺了一頭牛,把屠體分成 各部份,坐在十字路口(兜售)一般,比丘觀察此身, 也把身體分成各種元素來看待:『在此身中有地元素,有水元素, 有火元素,有風元素。』」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身體(狀態) 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而他獨立正住, 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 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六、九墓墟觀

「再者, (1)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間看到被拋棄的屍體,死了一、二或三天, 腫脹青瘀、潰爛流膿,將此身與其相比較,繫念:『此身性質相同, 將來也會變成像這個樣子,無法避免那樣的結局。』」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身體(狀態),(其他) 外在的,內在的兼外在的,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而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 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

「再者, (2)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間看到被拋棄的屍體,被烏鴉、 禿鷹或兀鷹啄食,被野狗、胡狼或其他各種野獸啃食, 將此身與其相比較,繫念:『此身性質相同, 將來也會變成像這個樣子,無法避免那樣的結局。』」

「再者, (3)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間看到被拋棄的屍體,血肉連筋的骸骨‥‥ (4)肉脫血漬連筋的骸骨‥‥(5)肉脫血乾連筋的骸骨‥‥( 6)零亂地散落四處的肢骨手骨、腳骨、脛骨、大腿骨、臀骨、 脊骨、頭蓋骨,將此身與其相比較‥‥

「再者, (7)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間看到被拋棄的屍體,骸骨白晰如貝殼般‥ ‥ (8)骸骨堆積經年‥‥(9)骨骸腐蝕成塵‥‥, 將此身與其相比較‥‥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身體(狀態) 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就(其他)外在的身體(狀態) 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就(自己)內在的和(其他) 外在的身體(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他堅定正住, 觀察思惟身體上生起的現相,觀察思惟身體上消失的現相, 觀察思惟身體上生起和消失的現相。然則,念住『有身』對他而言, 不過是為了覺察和認知(真相)所需而已。他獨立正住, 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 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受觀念處】

「比丘們,比丘應如何堅定正住,就感受來觀察感受呢﹖ 比丘正在經歷著愉快的感受時,對這愉快的感受要了了分明; 正在經歷著痛苦的感受時,對這痛苦的感受要了了分明; 正在經歷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的感受時, 對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經歷著愉快的感官( 例如: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感受時, 對愉快的感官感受要了了分明;經歷著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時, 對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經歷著痛苦的感官感受時‥‥; 經歷著痛苦而非感官的感受時‥‥; 經歷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的感官感受時‥‥; 經歷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且非感官的感受時, 對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且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感受來觀察思惟感受;他堅定正住, 就外在的感受來觀察思惟感受‥‥他堅定正住, 觀察思惟感受生起的現相,消失的現相,感受生起和消失的現相。 然則,念住『有受』對他而言,不過是為了認知和覺察(真相) 所需而已。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 比丘應如是就感受來觀察思惟感受。」

【心觀念處】

「比丘們,比丘應如何堅定正住,就心意來觀察思惟心意呢﹖ 比丘於貪慾心知其為貪慾心,心離貪慾知其離於貪慾; 於瞋恨心知其為瞋恨心,心離瞋恨知其離於瞋恨; 於愚癡心知其為愚癡心,心不愚癡知其不愚癡; 於收攝心知其為收攝心,於放逸心知其為放逸心, 於增上心知其為增上心,於停滯心知其為停滯心, 於勝妙心知其為勝妙心,於下劣心知其為下劣心, 於定心知其為定心,於散漫心知其為散漫心, 於解脫心知其為解脫心,於繫縛心知其為繫縛心。」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心意來觀察思惟心意。他堅定正住, 就外在的心意來觀察思惟心意‥‥他堅定正住, 觀察思惟心意生起的現相‥‥然則,念住『有心』對他而言, 不過是為了認知和察覺(真相)所需而已。他獨立正住, 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 就心意來觀察思惟心意。」

【法觀念處】

「比丘們,比丘應如何堅定正住,就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呢﹖」

一、五種障礙(北傳譯為五蓋)

「比丘堅定正住,就有關於五種障礙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 他要如何觀察思惟呢﹖比丘們,如果感官的慾望(北傳譯為貪慾) 在自己(的內心)出現了,比丘知其出現;如果感官的慾望從自己( 的內心)消失,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感官慾望如何生起, 他知道已生起的感官慾望如何捨棄, 他知道已捨棄的感官慾望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果惡意(北傳譯為瞋恚)在自己(的內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 ‥‥他知道已捨棄的惡意(敵意、憎)恨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果怠惰昏沈(北傳譯為睡眠)在自己(的內心)生起, 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捨棄的怠惰昏沈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果沮喪和亢奮(北傳譯為掉舉掉是心情低落,舉是心情昂揚) 在自己(的內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捨棄的沮喪和亢 奮(心境的起伏不定)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果猶疑不定(北傳譯為疑法)在自己(的內心)生起, 比丘知其生起。如果猶疑不定從他的內心消失,比丘知其消失。 他知道未生起的猶疑不定如何生起, 他知道已生起的猶疑不定如何捨棄, 他知道已捨棄的猶疑不定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堅定正住, 觀察思惟心法生起的現相‥‥然則,念住『所謂心法』對他而言, 不過是為了認知和覺察(真相)而已。他獨立正住, 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 比丘應如是就心法的五種障礙來觀察思惟心法。」

二、五蘊

「再者,比丘們,比丘堅定正住, 就有關於對五蘊執著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觀察思惟呢﹖ 比丘繫念:色身就是這個樣子,色身就是這樣生起, 色身就是這樣消失;感受就是這個樣子,感受就是這樣生起, 感受就是這樣消失;覺想就是這個樣子,覺想就是這樣生起, 覺想就是這樣消失;業行(心意的形成,決意)就是這個樣子, 業行就是這樣生起,業行就是這樣消失;意識就是這個樣子, 意識就是這樣生起,意識就是這樣消失。」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獨立正住, 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 就執著五蘊的心法來觀察心法。」

三、六個內在的和外在的根塵

「再者,比丘們,比丘堅定正住,就有關於六個內在的(眼、耳、 鼻舌、身、意)和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 根塵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觀察思惟呢﹖他知道眼根, 他知道色塵,他知道任何依於這兩者所生起的結縛(繫縛)。 他知道未生起的結縛(繫縛)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結縛( 繫縛)如何捨棄,他知道捨棄的結縛(繫縛)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他知道耳根也知道聲塵‥‥他知道鼻根也知道香塵‥‥他知道舌根也 知道味塵‥‥他知道身根也知道觸塵‥‥他知道意根也知道法塵, 他知道任何依於這兩者所生起的結縛, 他知道未生起的結縛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結縛如何捨棄, 他知道捨棄的結縛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獨立正住, 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 比丘應如是就六個內在的和外在的根塵心法來觀察心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