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雜誌「經濟學人」提出的新概念「性別屠殺Gendercide」,非常切中問題,且與台灣緊緊相關。
看了以下的報導,也許會對進行性別平等教育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性平不只是在改善現在活著人的生命,也在期待著未出生的生命,以及即將出生者的未來。
-------------------------------------------------------------
「經濟學人」Gendercide 性別滅絕
轉錄自:http://www.ecocn.org/wordpress/?p=1287
The war on baby girls
對女嬰發動的戰爭
Gendercide
性別滅絕
至少1億個女孩由於殺嬰、選擇性墮胎及缺乏照料等已經消失,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上升
假設你生活在一個快速發展的貧困國家,是期待著第一個孩子降生的夫妻中的一員。假設你是新興中產階級的一分子,你的收入在增加,而你不希望要太多的孩子,但傳統的觀念對你還有著無時不刻的影響,而最重要的影響則體現在重男輕女的思想上。也許一些家庭仍然需要重體力勞動來維持生計。也許只有兒子可以繼承土地。也許女兒註定要嫁入另一個家庭,而你希望年老時有人在身邊照料。也許嫁女兒需要陪送嫁妝。
現在,假設你做了一個超聲波掃描,費用是12美元,但你承擔的起這筆花費。掃描表示,懷的是一個女孩。你自己希望有一個男孩,而你家里的其他人更是極力堅持要個男孩。盡管村莊里有的人家殺死女嬰,而你或許從未想過這麽做。但墮胎似乎有所不同。你會怎麽做呢?
對於數以百萬計的夫婦而言,其答案是:將女嬰流產,再去懷一個兒子。在中國和印度北部,每出生100個女孩,則出生120多個男孩。自然法則決定了出生的男性比女性略多一點,以修正男孩更容易感染嬰兒疾病的偏差。但自然的修正不會有如此之大。
對於反對墮胎者而言,這是一場大屠殺。這家報紙的觀點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它認為墮胎的應該本著“安全、合法和少量”的原則進行(引用比爾克林頓的原話),要視情況而定。但這種個體行為的社會累積後果是災難性的。中國人稱未婚的男性青年為“光棍”,光是中國攢下的“光棍”數量就相當於美國全部年輕男性的人口數量。在任何一個國家無所寄托的年輕男性必然帶來麻煩。在亞洲國家,婚姻和子女是得到社會認可的必要條件,單身男性幾乎像不法分子。男女比例失衡的這一代現在已經進入成人行列,犯罪率、販賣新娘和性暴力,甚至女性自殺率都在上升並不斷加劇。
把人為導致女性減少的行為稱之為性別滅絕一點也不誇張。由於墜胎、殺嬰和缺乏照料而導致死亡,婦女人口在以數百萬計的消失。1990年,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認為消失的婦女數量高達1億人,而現在這一數字只會更高。略感安慰的是,一些國家如韓國,已經在采取行動以避免極端情況的出現,結果表明,這些國家采取的行動可以減少傷害。其它的國家如果想要停止這種大屠殺就應該向韓國學習其他需要從中吸取教訓,如果他們停止屠殺。
The dearth and death of little sisters
小姐妹們都上哪里去了?
大多數人都知道中國和印度北部的男孩比例之高完全違背自然規律。但很少有人知道問題有多麽嚴重,而且其嚴重性正在加劇。在中國,上世紀80年代後期出生的這一代性別比例是108個男孩比100個女孩,本世紀初出生的一代性別比是124比100。在中國的一些省份,其比例史無前例的達到了130比100。雖然中國的情況最嚴重,但人口性別失衡的現象已經蔓延世界各地。東亞其他國家,包括臺灣和新加坡,西巴爾幹和高加索地區的前共產國家,甚至美國的部分族群(例如例如華裔和日裔美國人)都存在扭曲的性別比例。幾乎每一個大陸都存在性別滅絕現象。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是受過良好教育者還是目不識丁的文盲,是信奉印度教還是伊斯蘭教、儒教或基督教的人,他們都受到性別失衡現象的困擾。
財富並不能扭轉這種失衡。臺灣和新加坡都是一種開放而富裕的經濟體。中國和印度出現最嚴重的性別失衡的地方恰好就是最富裕,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如此之多的並未執行獨生子女政策的國家依然存在性別失衡現象,因此中國的只生一個孩子政策只是造成性別失衡的部分原因。
事實上,消滅女嬰是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自古以來就有的對男孩的偏愛,現代人對小家庭生活的追求,以及超音波檢查和其它能夠確定胎兒性別的技術。在一個家家基本上都有四至六個孩子的社會,一個家庭幾乎肯定會有一個男孩;想要兒子不必以犧牲女兒為代價。但現在一對夫婦只想要兩個孩子,或比如在中國,僅允許生一個,他們為了要兒子會犧牲尚未出生的女兒。這就是中國和印度開放和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反而性別比失衡最嚴重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麽第二個孩子的性別失衡更嚴重的原因:父母可以接受第一胎是個女兒,但會盡一切努力確保第二胎(可能就是最後一胎)是個男孩。在一些地方第三個孩子的男女性別比超過了200:1。
How to stop half the sky crashing down
如何撐住這半邊天?
女嬰因此成了自古流傳而來的偏見與現代人喜好小家庭的觀念不當的結合後的犧牲品。只有一個國家已設法改變了這種格局。在上世紀90年代韓國的性別失衡情況幾乎與中國相同。而現在韓國的性別比例正漸歸正常。這一局面並非有意而為之,而是得益於文化的改變。由於大力發展女性教育,制定了完善的男女權利平等法規和大量針對性別歧視訴訟的裁決判例使重男輕女的觀念顯得落伍和完全沒有必要。現代化的力量先是加劇了偏見,然後戰勝了偏見。
但是,韓國是在富裕後才取得這一局面的。中國與印度的平均收入分別是韓國的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如果他們要等到與現在的韓國同樣富裕,那要經過許多代人。為了加快改變,他們需要采取行動,不管怎麽說這對他們是有益的。首先中國應取消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該國的領導人由於擔心人口增長將不會取消這一政策,他們對西方在中國人權問題上的關註也不屑一顧。但降低生育率不再需要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來實現了。東亞其他國家也曾面臨同中國一樣的人口壓力,但現在壓力已經大大減輕。而這一政策加劇了中國性別比例嚴重失衡的現象,將產生災難性的後果。胡錦濤主席說,創造“和諧社會”是其政策的指導原則,而在這樣一個深深扭曲了家庭生活的政策下不可能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
所有的國家都需要重視女孩的價值。它們應鼓勵女性接受教育;廢除妨礙女兒繼承財產的法律和習俗;殺一儆百,嚴懲那些造成了嚴重性別失衡的醫院和診所;讓婦女參與公共生活,從電視主播到交通警察都雇用女性。毛澤東說過:“婦女能頂半邊天。”全世界都需要更多地行動起來,以防止性別滅絕使這根摯天之柱轟然倒塌。
譯者:dqzxf
欲與譯者本人對該文進行切磋,請到如下鏈接:http://www.ecocn.org/bbs/viewthread.php?tid=31620&extra=page%3D1
No related posts.
誰來阻止性別屠殺?
2010-03-15 中國時報 【黃瑞明】
放大
《經濟學人》雜誌網站內容。圖/取自《經濟學人》雜誌網站。
上一期的《經濟學人》雜誌以「一億個女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題,報導女嬰的出生率在許多國家明顯低於男嬰就是「性別屠殺」的結果。國內媒體都轉述其中內容,不過,我們其實應該更加關心這個議題在台灣的嚴重性。
根據它的分析,女嬰少於男嬰的原因都出在傳統觀念重男輕女,現代人只要小家庭(孩子一兩個就好)的想法則助長此一偏見。不過,觀念是一回事,如果不是檢測胎兒性別的超音波科技,父母無從事先知悉嬰兒的性別,女嬰自然就不會被墮胎(屠殺)。《經濟學人》特別創造了「性別屠殺」(Gendercide)一詞,暗示這是形同「種族屠殺」(Genocide)的殘酷行徑。
正常情況下,男女嬰兒出生率比值最多是一○六:一○○。在那些歧視女嬰的國家裡,男嬰卻高出甚多。眾所週知,中國大陸因為實施一胎化政策,所以男女嬰之間出現懸殊比率。然而,《經濟學人》注意到,重男輕女的觀念未必會隨著人民所得的提升就消弭於無形,台灣就是例證。從一九九○年代開始,我們的經濟固然提升不少,男女嬰兒出生率應卻也從此維持在一一○比一○○的地步!人為的操作非常明顯:墮胎的情況相當普遍,而且往往都是女性胎兒被犧牲了。
輿論已經討論過這個問題了,遺憾的是,重點都是幾年以後的男人找不到老婆。這是一種男性沙文主義的思維,女嬰的存在意義絕對不僅止於當男人的未來性伴侶而已!作為人或可能發育成為人的胎兒,她們都應該擁有生存的權利。殘酷的現實卻是:台灣是一個集體謀殺女嬰的社會,我們難道不該想辦法阻止悲劇的發生嗎?
這個問題比醫學院學生上課吃泡麵來得嚴重太多了,我們的醫學界(包括醫師公會)應該正視。他們的同行之中顯然有人利用了超音波科技幫助了不想要女嬰的人進行篩選性別。墮胎的建議或許不是出自醫生,但是這種儀器的使用不該受到倫理道德上的規範嗎?
政府的漠視當然也是嬰兒性別失調原因之一。過去這麼多年來,歷任政府在這方面不曾提過什麼政策。沒錯,許多標榜兩性平等的措施不斷出爐,但其內容不是華而不實(例如勞委會的安胎假)就是枝微末節(馬總統的修改陸戰隊歌)。導正人民的重男輕女觀念誠然不易,但是,總統至少可以利用各種公開機會愷切地指出問題的嚴重性,相關部會也應該將防止墮胎(尤其女嬰)當成政策重心。這些都做不到,總統即使在婦女節四處露臉,恐怕還是不能心安理得吧。
(作者為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 Mar 15 Mon 2010 15:35
What is 性別屠殺 Gendercid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