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解西藏生死書--認識生命輪迴與解脫之道

作者:蓮花生大師

出版社:華威文化

出版日期:200904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494053

裝訂:平裝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1302

內容簡介

以現代手法詮釋千年密教經典,認識生命輪迴與解脫之道。死後我們的意識將往何去?親友的大限就在眼前,除了悲痛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死後七七四十九天中陰旅程的行動指南,讓您輕鬆掌握臨終關懷的實用密法。

200幅精美手繪插圖,150張簡化圖表,為您重新演繹一千兩百年前的藏傳佛教生死學經典巨著,為您詳細解構死後中陰世界的玄機與奧祕。

本書特色

準確的文字闡述,忠實原經內容,並且適合當今讀者閱讀習慣。

生動的圖解說明,全新的圖解方式為您解構抽象難懂的中陰教法。

精美的佛像插畫,為您來具體的形象感知。

死亡並不意味著一切的結束,死亡應該被視為一個脫離生死與輪迴的契機。古老的經典巨著《西藏生死書》將指導我們通過讀誦和聆聽的方式來了悟生死的本質,洞悉中陰世界的幻象與機遇,最終實現圓滿而自在的解脫。

目錄

序:「生死」命題的另類解讀∕2

如何閱讀本書∕8

死亡歷程的指引地圖∕12

PART 1 打開解脫之門:你必須了解的

01 關於死亡的心靈指導教法:西藏生死書∕20

02 這部經的淵源:蓮花生大師與西藏掘藏師∕21

03 這本書所能帶給你的:從容面對死亡∕22

04 生命的奇觀:中陰與中陰的類型∕24

05 生前、臨終、死後:密宗的解脫之道∕28

06 解脫後的成佛之地:淨土∕30

07 中陰世界的主角:意識∕34

08 生命中的雜質與中陰世界的最大影響力:業力∕36

09 中陰身的遭遇:光、色、聲∕38

10 死亡路上的神祇:寂靜尊、寂忿尊、忿怒尊∕40

PART 2 死亡的那一刻:臨終中陰

01 臨終者家人和誦經者必知:《中陰聞教救度大法》的誦讀方法與步驟∕44

02 臨終者死前那一刻的第一法文:「皈敬文」∕48

03 生命結束時:四大分解∕52

04 解脫的良機:第一明光的出現∕58

05 獲得解脫必經的祕密通道:生命之風 60

06 將意識引向淨土的最殊勝法門:破瓦法∕62

07 「昏迷狀態」怎能看到明光:臨終者的三種意識∕66

08 領悟明光的密技之一:大手印∕68

09 領悟明光的密技之二:空性與心靈的合二為一∕70

10 領悟第一明光失敗後:意識脫離身體進入「淨幻身」狀態∕76

11 解脫的第二次良機: 領悟第二明光∕80

12 領悟第二明光的關鍵:母子實相的相遇∕82

13 領悟心念本性的時刻: 紅白明點在心輪相遇∕84

14 覺悟死亡的最佳方法:禪定∕86

15 臨終中陰:即身成佛的最佳機會∕90

PART 3 內在的光芒與晦暗:法性中陰

01 真的死了:開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死後歷程∕96

02 進入法性中陰前讀誦者n做的:對亡靈的重要提示∕102

03 生命元素再一次顯現:五蘊與四大的顯現∕104

04 法性中陰的幻相:陸續顯現的諸神祇∕106

05 第一天的幻相:與大日如來佛父佛母的相遇∕110

06 第二天的幻相:金剛薩埵阿?如來佛父佛母相遇∕118

07 第三天的幻相:與寶生如來佛父佛母相遇∕128

08 第四天的幻相:與阿彌陀佛父佛母相遇∕138

09 第五天的幻相:與不空成就佛父佛母相遇∕148

10 第六天的幻相:寂靜諸尊的顯現∕158

11 第七天的幻相:諸持明主尊的顯現∕172

12 第八天的幻相:大光榮赫怒迦佛父佛母的顯現∕180

13 第九天的幻相:金剛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的顯現∕186

14 第十天的幻相:寶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的顯現∕188

15 第十一天的幻相:蓮花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的顯現∕190

16 第十二天的幻相:業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的顯現∕192

17 第十三天的幻相:遇見忿怒諸女神∕194

18 第十四天的幻相:遇見四位守門女神與二十八位瑜伽女∕200

19 最後階段的總結:影響中陰處境關鍵是生前修行 208

PART 4 選擇,輪迴與解脫:投胎中陰

01 進入充滿痛W與折磨的投胎中陰前:對重新具備感官知覺亡靈的三個重要叮囑∕214

02 超常的本領:神通∕218

03 投胎中陰的考驗:七種險境幻相∕222

04 大審判開始了:善惡的冥界審判∕228

05 如何面對審判:一切都是空性∕232

06 面對貪欲與嗔恨念頭的態度:心存喜悅與善念∕236

07 輪迴六道業力的誘惑:前生身形的微弱,來生身形的明顯∕240

08 如何抵制六道誘惑和避免投胎轉世:關閉胎門∕242

09 如果無法阻止投胎輪迴:教導亡靈慎選胎門∕250

10 進入輪迴的世界:六道景象∕252

11 不停的逃亡:索命鬼卒催逼入胎∕254

12 對付索命鬼卒:五種必勝法門∕256

13 最後的選擇:轉識前往清淨佛土∕258

14 真的要投胎了:審慎選擇胎門∕260

15 入畜生道時怎樣轉生人道:逆轉情勢的最後法寶∕262

16 總結一:根器差別的六種解脫層次∕264

17 總結二:聆聽是獲得解脫的關鍵∕266

18 總結三:給亡靈家屬和讀誦者的最後囑託∕268

part 5 附錄《中有聞教得度密法》原文∕270

出版序

「生死」命題的另類解讀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這句經典的臺詞出自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哈姆雷特》,同時也為世人留下了一個永恆的「哈姆雷特式命題」。關於生與死的命題,古今中外無數先哲聖賢都做過見仁見智的探討,而其中對中國人思想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於儒、釋、道三家。

儒家講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其生死觀中所重視的是生前,而非死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主張人的生命雖然有,但是卻可以透過道德學問的修養使精神達到永存和不朽。只要人在活著的時候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社會服務,那麼當他離開人世的時候也可以安詳自在、無愧無悔了。道家的生死觀講究的是「生死氣化,順應自然」,他們將生和死都視為一種自然現象。老子認為,如果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較好地保存自己的生命。莊子認為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過是安息,生死無非是氣之聚與散。無論是儒家的重生輕死,還是道家的輕生輕死主張,都教導人要不畏死亡、藐視死亡。尤其是儒家的生死觀直接孕育了國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千百年來其進步意義不可低估。

不畏死亡是好的,然而儒道兩家的生死觀又未免過於忽視死亡了。不了解生死的本質,不在生時認真思考死亡的意義,這實際上也是對死的不負責任。從這一點來看,佛教的生死觀似乎更勝一籌。佛教講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認為人世是充滿各種苦難的苦海,人們因為「無明」的緣故而在苦海之中備受折磨。其實佛性是人人皆有的,這種佛性便是每個人的本心。如果一個人能夠洞澈自己的本心,就可以顯露出佛性,進而達到超越生死的成佛之境。如此看來,佛教生死觀的著眼點不止在於生前,也不止在於死後,而是在於生命個體的永恆歸宿;它不是一味地重生輕死,也不是簡單地輕生輕死,而是教導我們最終如何超越生死。

正是基於以上理由,我們虔誠地將這部藏傳佛教關於死亡與解脫的傳世經典《中陰聞教救度大法》(本書為方便讀者理解,一般採用其更通俗的名稱——《西藏生死書》)整理圖解並出版。本書在詳細介紹中陰世界的種種景象與對策的同時,也在向我傳達:我們確實可以在有生之年來為死亡預做準備。世人不應再繼續持有那種對於死亡的無知和偏見,在突然襲來的死亡面前,恐懼、傷感與束手無策也絕不應是世人唯一的選擇。我們不必等到所愛的人在死亡的邊緣痛苦掙扎時,才驚恐地意識到死亡的真實存在,也不必等到自己大已至之日,再去茫然被動地面對未知。我們應該活在當下,把握今天精進修行,深入觀察萬物無生無! 滅的本質,如此方能獲得生命無常和無我的覺悟,在當下了脫生死,達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

為了使這部古老經典的精髓得以最充分地展現,我們精心設計製作了數百張插畫和圖表,並在正文之後配合以生動具體的心理輔導。無論你的信仰如何,相信都可以在這本書中獲得智慧的啟發。對於亡者而言,它是破除無明業障、走向解脫之路的指路明燈;而對於我們生者來說,這種對於死亡的思考與探討也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使我們學會在瑣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體悟妙道,永懷一顆平常之心去看待人世間的悲歡與得失。這樣,生存與死亡都將不再成為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erenalotus 的頭像
    serenalotus

    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