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兒子的小佛堂—請注意看他擺放的供品,有真珠美人魚喔!
E. T.隨想 17 — Emotion & The Devotion 煩惱和虔誠
明天晚上要到台北祖普道場迎接康楚仁波切〈康祖法王〉的到來,有點緊張,因為被安排和五十人一起獻供,想到這老媽子上台從來不緊張的,這次還真難得會有情緒!
這也難怪,再怎麼說,札西炯是文殊菩薩二十四處聖地之一,法王的上一世為我上師的上師──師公是也!何況這法王一歲即能上座六小時且認證自己,天哪,別說我一歲、現在早已一枝花了,六分鐘能坐得住就不錯啦!面對真人,無明的我,沒做功課的懶人愚者,怎能不緊張?
寂天菩薩曾說:目前有個無明是我們不該去擊倒的,那即是認為有證悟、認為有果。現在不能將它擊敗。這個無明非常珍貴。
There is one ignorance that for the time being should not be defeated. That ignorance is thinking that there’s enlightenment, thinking there’s a result. That can’t be defeated now. That’s very precious.
以上那段英文是宗薩欽哲仁波切在七月初於《究竟一乘寶性論》的開示圓滿日,回答聽眾問題時所提到的。當我問到要如何分辨情緒和虔誠之時,他意味深長地說:所有的修行都是以煩惱情緒為道。我們目前所具備的就是煩惱情緒,這也是我們唯一且最好的東西。 (All paths, is emotion, that is what we have now, the only and the best.) 只要知道自己有佛性、接受我們具足佛性,這就是最深層次的皈依佛,有了這一點,我們便能生起勇氣,並依此成為在道上精進的覺悟戰士。
於是我終於稍稍明白,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為何會寫出那麼深刻感人的「遙呼上師祈請文」,每每讀誦都讓人沁淚;伊喜措嘉佛母在蓮師要離開西藏前往羅剎國的時候,為何會那麼悲切請求、長亭更短亭──在一切情緒竭盡之後,那沒有情緒的狀態、不必再去擊敗什麼煩惱的狀態,究竟不可得而畢竟不必得,因為對目前的我來說,那個無明,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