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印度宗薩佛學院的僧眾
E. T. 隨想14—Emptiness is neither a Thing nor Nothingness 空性非有亦非無
這兩天看著詠給明就仁波切的《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想著宗薩欽哲仁波切在《究竟一乘寶性論》圓滿當天對空性的開示,忽然覺得有些契合之處,僅供大家參考如下:
詠給明就仁波切說空性有兩層意義,一是無限的可能性,一是依緣所生而無我。宗薩欽哲仁波切說空性猶如鏡相,鏡子可以反映一切,同時也只會反映那在鏡子前的事物;前者可說是混沌chaos,後者可說是次序order,兩者兼具才能說是空性。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書中介紹的量子物理學以極微觀的儀器觀察到,最小的次粒子在真空中不斷快速生滅,猶如沸水的水泡和蒸氣,那麼以勝義諦或究竟真理來說,空性的意涵即如這般無限可能,一切在空性中不斷生滅,此乃混沌之理。
至於從測不準原理來看,由於次粒子可能以粒子或波動的型態移動,為了測量它而以光激法卻因此增強它的能量,以致於粒子成了光波,故而無法同時測準它的位置和速度,這即是世俗諦或相對真理所說的依緣無我,是有前後因果的次序,業力在空性中即是如此運作。
宗薩欽哲仁波切說空性與覺性不分,即是空性並非空無之證。
於空性中了覺一切,我想大概就是證悟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