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
時間
|
地點
|
7月26日
|
早上 10:00 -12:00 晚上 7:30 - 9:30
|
台北祖菩道場 (台北市士林區後港街96號B1)
|
7月27日
|
早上 10:00 -12:00 晚上 7:30 - 9:30
|
台北祖菩道場 (台北市士林區後港街96號B1)
|
◎《入菩薩行誼論》作者簡介
 |
寂天菩薩法相 | 《入行論》的作者為寂天菩薩, 導師如是禮讚:「在娑婆世界綻放出七彩光芒,照亮了人天、凡夫一切眾生心續。是大悲者、大堪布,同時也是人間的大詩人。」
寂天菩薩約西元六至七世紀人,南印賢疆國的王太子,原名寂鎧,父王名善鎧。臨將接位之際,夜夢度母提示,升起猛烈出離心,乃出走東印度師子王處。前後服務十二年,勤奮好學,博通內外學說。繼至那爛陀寺出家,入勝天之門,改名寂天,成為月稱以後中觀學派之大家。
印度的大德如智作慧論師、阿底峽尊者等,都認許寂天論師是文殊化身。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的講義中寫到:「寂天論師親見了文殊菩薩,得到加持而現見真諦。」另一名叫布扎的論師也有這樣的說法。
關於寂天菩薩傳世的度眾神通事蹟甚多,其中,與本論相關的事蹟,最是膾炙人口。
話說寂鎧來到那爛陀寺後,依止當時寺內五百班智達之首的勝天菩薩為親教師出家,法名寂天。這期間,寂天菩薩潛心修行,集一百多部經律論之精義編著了《一切學處集要》、《一切經集要》(簡稱《學集論》、《經集論》)。但外觀上,除了飲食、睡眠、步行外,其它事情一概不聞不問,因此被那爛陀的出家人貶稱為「三想者」。
當時那爛陀寺僧們認為寂天不具備任何一種修行正法的功德,不應該住在寺中,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來驅逐他。後來該寺舉行誦經大會,要求比丘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一些人想借此機會羞辱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廟,便請求勝天論師安排寂天參加誦經大會。
輪到寂天誦經的那一天,那些人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沒有安排上座的階梯,想讓寂天出醜;令人意外的是,不知如何做到,寂天一轉眼就上了高高的法座,並問道:「請問要背誦已經聽過的論典,還是沒聽過的?」寺眾回答要聽沒聽過的。寂天隨即誦讀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論》。至第九品「智慧品」第三十四頌:「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時,身體騰空,漸漸升高,終至不見身影,只聽到虛空傳來朗朗的誦經聲,直到全論誦完為止。至此,寺眾才驚覺寂天是一位有修有證,韜光養晦的真菩薩。
後來寺眾打聽到寂天論師在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便派兩名班智達去迎請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兩位班智達只好請他出示《入行論》的正確頌文。寂天論師告訴他們,在他曾經住過的房間藏有《學集論》、《經集論》、《入行論》三部論的經文,班智達回那爛陀寺後,果真在寂天菩薩的房間發現此三部巨擘。自此,《入行論》在印度流傳開來,廣為世人所熟知。 ◎《入菩薩行誼論》概述 導師云:「《入行論》不僅是一部膾炙人口,美麗動人的詩篇,而且唯有成就者可以朗誦,並且撼動三界,同時也能夠令聽聞者解脫。不修《入行論》,即非大乘佛教徒,若自以為是,則為自欺欺人。」
有關《入行論》的著疏,在印度共有八部九冊,皆收編在西藏的大藏經之中,其中,又以謝窘羅對的著疏最為權威。在西藏,也有四十餘本著疏,而以烏助通昧所造的論述,最具影響力。本論系列課程內容,即根據烏助通昧的釋本以及謝窘羅對兩人的著疏所為。
西藏曾有一位大成就者巴助仁波切,接受《入行論》教導後,深受感動,於是發願為一切眾生宣揚此論一百零八遍,最後他甚至到山上、海邊,為山神、龍王講述《入行論》。他曾說過,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一部大乘的經典可以勝過《入行論》。
巴助仁波切甚至為《入行論》編造目錄,同時以四句偈提示《入行論》的精髓,此四句偈是一切儀軌發菩提心的依歸—菩提心妙寶,未生願令生,生已不退轉,輾轉亦增盛。若以這四句偈來配合《入行論》的章節,則除了前行之安名、頂禮、造論動機目的外,十品的內容中,前三品乃勸請未生菩提心者發菩提心;次三品針對已生菩提心者,令其心不退轉;又次三品令菩提心增勝;第十品迴向。其中七、八兩品討論俗義諦菩提心,第九品討論勝義諦菩提心,亦即智慧—空慧不二之真諦。
若以六度來看《入行論》,第一、二、三以及第十品屬於布施波羅蜜,第四、五兩品屬於持戒波羅蜜,第六品是忍辱波羅蜜,第七品是精進波羅蜜,第八品則是禪定波羅蜜,第九品是智慧波羅蜜。
簡言之,《入行論》的宗旨是趣導一切眾生進入佛子的律儀,亦即生起菩提心。它不僅是成佛之路上必備的寶典,更是指引眾生離苦得樂的良藥,非常值得佛子們潛心研修。
◎珍貴的《入行論》講授

尊貴的 滇真導師開示《入行論》 | 藏傳佛教極為重視修行次第,而皈依、發菩提心乃是修行的第一步。之後,一路上必須仰賴上師的指導。若學佛只是自己找書讀,即使博覽群經,也不能開悟證道。佛法之珍貴在於教導我們如何擁抱生命、實踐生命真實的意義,因此不同於學問研究。唯有依循上師的法教,從聽聞開示建立正確的知見與觀念,進而思惟、實修,解行並重精進,方能了悟心的本質,超越煩惱。
為了令弟子建立正確的見地,趣入實修之門, 導師多次講授《入行論》,所依的版本有其無上殊勝之處:根據藏文本重新審訂、翻譯,不僅文義清晰,且文辭優美,讓讀聞者有豁然開朗之感,且能逐漸深入於菩薩道中。
更珍貴的是, 導師以實修心得解開《入行論》中的微言大義,不僅詳細講解論中的每一偈,引介諸多經典的精妙之處來印證寂天菩薩所述,更以種種生活境遇、社會現象來演練真正的菩薩行誼。在 導師的講授中,其慈悲、智慧,能令吾等眾生在修行道上獲得無量的加持。
經云:「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能夠親身聽聞 導師的法語甘露,也如食蜜一般,每一刻都讓佛子更能契入生命中最甜蜜可貴之處。
為利益廣大的眾生,此次講授的報名資格無遮不限,歡迎所有具緣者前來聽聞,領受法語甘露的加持。能夠親近 導師、親聞正法,實在是吾等眾生的大福報。唯有依循上師的法教,在聞思修道上精進,方能超越煩惱,了悟心的本質,故當把握此難得的機會,歡喜精進於菩薩道上。
您我皆有一畝良田,卻乾涸已久,汲汲營營於世俗利益的追逐囤積,生命因而斑剝,心地閉塞荒涼。 導師慈悲的法教是及時甘霖,讓心田甦醒,花芽茁壯,富饒吉祥。春雷已響,歡迎共沐法雨滋潤。
◎報名辦法
- 資格不限,請洽台北祖菩道場:(02)2882-9430。
- 請預先報名,以利準備《入行論》頌文講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