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英語教師的壓力指數

 

 

 

自從英語課程於九十學年度正式納入國小課程後,學生間英語程度的差異問題便困擾著許多英語教師;如今國小英語教學將延伸到三年級,教育部認為這樣將能縮短城鄉差距。然而對於「偷跑」的縣市來說,學生英語程度的差異問題並不會因而改善,只會更加明顯,這一點甚至成為許多當初懷抱理想從導師或其他科任轉行教英語的老師,之後不想再教英語的主要原因。

 

針對國一、小五及小六英語程度「落後」的學生,教育部要求縣市教育局長必須於94年寒假或下學期開學前二周內完成補救教學工作,以提升學生基礎學習能力。而教過英語課後輔導班的教師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生是否認真學習的重要因素,對於隔代教養、偏遠地區、資源弱勢等大多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怎麼可能是幾週的課輔班就能完成補救的「冰凍三尺」?

 

 

在台灣EFL(以英語為外語)而非ESL(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語言環境下,要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機,需要更多的努力;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更當以學生為本位,針對學生的程度與需求;尤其對於高年級已有特定認知發展的學生,不能再像中低年級那樣遊戲、唱歌,必須配合更多的反覆練習。對於上述,每個英語教師都很清楚,然而幾乎每個班級都非「常態分布」的「常態」現象,如何設計三十幾個學生都適合的「學生本位」教學;學生認為校內英語課也該像補習班英語課那麼輕鬆愉快、老師要像老外那般搞怪搞笑,只要遊戲、不要上課,都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在這些教學本身的狀況之外,英語教師還要面對縣市政府、學校家長等對於英語教師「應該要」舉辦節慶活動、營造英語情境等的期望或要求。一方面要英語教師「正常教學」,一方面卻要英語教師在各方面額外付出;一方面說小學教英語是要「培養學生對於英語的興趣」,一方面又說每個學生的英語必須達到某個程度(興趣和能力程度在小學生來說常是不成比例的),諸多矛盾的訊息,讓人無所適從,難怪許多英語教師寧可跳槽。

 

        筆者目前身為校內英語領域的召集人,教過一到六年級的英語課程,也曾擔任縣內英語領域的種子教師,眼見眾多同仁的辛苦努力與壓力不斷,因而進行了多項行動研究,希望透過各種方式來幫助減低英語教師的壓力程度。未來計畫的研究,將分析國小英語教師的壓力指數現況,並綜合筆者近期的研究結果,提出各項指數的因應策略,以期對當局和英語教師有所建議,進而提昇英語教師的教學品質、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營造「多贏」的英語教學。

 

~ 歡迎各位老師提供您的想法,或者共同參與這項研究,請留下電子信箱以便聯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erenalotus 的頭像
    serenalotus

    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