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尊貴的 噶千仁波切 - 偉大的佛法上師
噶千仁波切2015年西雅圖弘法:0705《大手印五支道》(
二之一

 

噶千仁波切講解《大手印五支道》(一之一)2015.07.05西雅圖

http://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58834280

噶千仁波切講解《大手印五支道》(一之一)英文口譯繕寫稿Fivefold Profound Path of Mahamudra (Ia) by H. E. Garchen Rinpoche

https://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89216729

噶千仁波切講解《大手印五支道》(一之二)2015.07.05西雅圖

https://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89209453

噶千仁波切講解《大手印五支道》(一之二)英文繕寫Fivefold Profound Path of Mahamudra (Ib) by H. E. Garchen Rinpoche

https://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89216740 

噶千仁波切講解《大手印五支道》(二之一)英文繕寫Fivefold Profound Path of Mahamudra (IIa) by H. E. Garchen Rinpoche

https://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89241206

噶千仁波切2015年西雅圖弘法:0705《大手印五支道》(二之一

 

噶千仁波切2015年西雅圖弘法:0705 Fivefold Profound Path of Mahamudra (IIa) by H. E. Garchen Rinpoche

 

從開篇的祈請文開始:「一切母親有情眾生. . .

 

札西德勒我的法友們!回到佛法的教授,首先我們需要理解,無論我們依從的是什麼樣的佛法傳承,所有的法都是相同的。瞭解這一點,真的相當重要。究竟來講,所有的佛法,所有佛教的教授,其實都有著同樣的精髓意義。早上當我們讀到修的祈請文:願一切生具足樂及樂因它就已經顯示,僅僅讀誦這句祈請文、這些詞語,事實上就已經代表了所有不同佛法傳統的心要,也是所有佛法傳統的共通之處。

 

所有的眾生都希望快樂。但我們需要瞭解何謂快樂之因。佛在教導佛法時,所具有的功德是佛已經認識到什麼是真實的快樂,什麼是快樂之因。於是佛陀將這些快樂之因作為禮物獻給了我們。而快樂之因是愛和慈悲。

 

我們需要瞭解,如果我們關心他人、如果我們培養對他人的愛,事實上就是對我們自己最大的利益。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利益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對他人的慈悲、對他人生起無私的利他之心。這是佛陀之外無人知曉的事情。所以培養對他人的慈悲、關心他人,事實上就是照顧自己最好的方法。因為,如果我們培養慈悲,我執的堅冰終將融化,心將變得非常開放和寬廣。心的開放與寬廣,來自顧念他人。這就是快樂之因——對他人的慈愛和悲心。如果你明白這一點,你將瞭解,比如這一世你經歷到快樂,便知道那是來自過去世出於慈愛而造作的行為所致。

 

然後我們讀到:「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及苦因」。佛陀也向我們揭示了何謂痛苦及痛苦之因。苦因是我執以及由我執所生出的所有煩惱。摧毀我執的方法就是培養慈悲。這其實(也)是所有佛法傳統的共同之處。我們總是會在開頭誦讀皈依和發菩提心,這些在所有的佛法傳承裡都是相同的。當我們皈依,首先是皈依佛。皈依佛是什麼意思?佛陀教導我們,向我們揭示業果法則和快樂之因。佛陀講,如果你希望快樂,就必須創造快樂的原因。因此我們首先皈依佛。

 

然後我們皈依法。什麼是真正的佛法?慈悲之外別無其他。佛陀說道:當你皈依佛法,即使以生命為代價,也不能讓自己的慈愛和悲心壞失,因為一旦失去慈愛,就丟失了快樂之因。光是擁有豐富的佛法知識是無有益處的。

 

接下來我們皈依僧。因為所有關於佛法、業和慈悲的教導,都是由上師所給予的。我們從上師的傳法中所學到的東西,是無法僅僅經由閱讀眾多書籍而能完整獲取的。所以我們實際上需要依靠上師。這是我們為什麼需要皈依僧。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僧代表三寶,是三寶的體現。

 

正如昨天提到的,「僧」是指此人已從痛苦解脫,從而能夠向他人揭示解脫之道。根據經續,上師——喇嘛,代表三寶。上師的身是僧,語是法,心是佛。無論這位喇嘛看起來有多壞,沒有一位上師不了知業、不教導慈悲。所以,即便這位喇嘛的行為可能有些問題,你都不應該去調查或批評,而應該去實修他給你的教導。因為我們皈依上師的要點,是要讓自己獲得解脫,而非解脫那位上師。所以沒有必要去調查或批評該位上師的做法是否正確。因為我們自己,正是希望解脫而尚未解脫的那位。從我們的角度,需要培養對上師的清淨觀,而非調查或批評上師的行為。根據經續,我們應該視上師為三寶的體現:其身(外相)為僧,語是法,心是佛。何以上師的心是佛呢?上師的心是慈悲之心。無論如何,只要有慈悲,這樣的心就確實等同佛心。

 

事實上,以此為基礎,究竟而言,我們的心也和那份(佛)心是一樣的。究竟而言,上師的心,佛陀的心和自己的心都是相同的。差別在於,上師具有慈悲,而我們仍然執持自我,我們是自私的。因此,上師能夠幫助我們,以他的愛來克服我們的自私心。慈悲能摧毀我執之心。這就是為什麼,根據經續,我們要視上師為三寶的體現。今天我們進入下一個部分,上師瑜伽的修持。每天早上,我們總是從讀誦皈依文開始。這非常重要。一旦理解了它的意義,每次在持誦時,就應該憶念它的含義。

比如,當你念誦:「願一切眾生具足快樂」,應該憶念起快樂的原因,也就是慈愛與悲心。而苦因是我執和所有煩惱。若是基於慈愛和悲心而作的行為,則所有的行為都是六波羅密多的修行。這其實有如交叉路口,是我們上升或下墮的關鍵,是我執或利他主義的十字路口。《佛子行三十七頌》有言:「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此外《普賢王如來願文》如是說:「一基二道成二果。」這是教法生命力的真正精髓。在這些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解釋用詞,然而一切都回歸到此一要義。僅僅明白這一點,修道就不會出錯。你將走在解脫之路的正確方向。故而在啟修時讀誦開篇祈請文,就要憶念:依據經續,上師——喇嘛是三寶的體現。

 

依據金剛乘(Vajrayana),我們修持上師四身(Guru’s 'four kayas')。如同我們之前提到的,依據經續,上師是三寶的體現。在密續裡,當我們進入實修,三寶成為三根本:上師、本尊(yidam),和空行(dakini)。但其含義完全相同。修持的時候,是修持同樣具有三寶本質的三根本。以上師之身而言,其身是喇嘛,語是本尊,心是空行。在進入實修時,也可以稱三根本為「內三寶」。

 

上師的身相是喇嘛,也就是我們眼睛能夠見到的導師色身。喇嘛這個詞也是具有意義的,當然,我們也可以用不同的詞彙意指喇嘛,比如善知識、精神導師等等。「喇嘛」這個詞可以依其他解釋,或者可以這樣解釋,例如第一個音節「喇」,就像所有眾生的精神,從某方面來說,有如一切有情眾生的命力精氣,也就是想到時會感覺受到啟發,好比是讓有情眾生有所啟發的人事物。當眾生想到某位大德,他們感覺到歡喜和幸福,於是變得像是一種啟發。比如達賴喇嘛,事實上,大家都愛他。我們會好奇:真的,為什麼我們會這樣?是什麼讓我們總是想到他?是什麼啟發了我們?為什麼我們喜歡他?他並沒有真正在我們周圍或者送我們糖果、給我們禮物。到底,我們為什麼會喜歡他?我也問我自己。我愛他,但是為什麼?他從來沒有給過我任何東西。

 

原因在於,他對所有眾生具有大愛。因為他對有情眾生的愛,有情眾生受到他的啟發和激勵,他們便會想到他。他成為人們憶念的對象,人們總是把他放在心上。人們為什麼總是憶念他?因為他愛所有的眾生,就如同母親愛她的孩子。這就是第二個音節「嘛」,意思就是「媽媽」。眾生會想到他,因為他把他們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就像母親看顧她自己的孩子。他就像母親愛孩子那般地愛著眾生。例如,當我們受菩薩戒時,我們也立誓培養對六道眾生的愛,如同母親愛孩子一樣。此時,我們讓自己變得就像一切有情眾生的母親。另一個例子是,當我們創建一個佛法中心,事實上,在這個中心的工作人員,都應該視自己如同父母,把所有來到這個中心的弟子信徒視為自己的孩子。如果能夠有這樣的覺知,這個佛法中心就會運作得很好。我們應該如此理解「喇嘛」:如同啟發者,眾生的精神,猶如眾生之母。這就是所謂「身相」,也就是上師——喇嘛的真實含義。

 

然而事實上,上師比我們的母親更加慈愛。因為,我們的母親雖然給予我們珍貴的人身並且保護我們,但卻頂多只能保護我們這一世,無法超越此生。而我們的精神導師,喇嘛,則能夠保護我們的未來世。從皈依誓言開始,如果我們真實地進入修行,我們的人生和所有未來世都會受到保護。最終,為了自利,我們抵達法身(Dharmakaya)的王國。而為了利他,只要輪迴還在,我們就需要持續以色身(Rupakayas)的形式顯現,引導眾生一步一步脫離輪迴,如同我們昨天曾經提到過的那樣。可以真正保護我們的是什麼?我們從喇嘛-我們的導師那裡所領受的愛,可以保護我們。我們已經領受了四無量心的教導,如果我們培養四無量心,暫時上,我們將自然地成就上三道的安樂;究竟上,我們將獲得證悟,即令我們並未如此希求。《普賢王如來願文》一開頭便說:「輪迴眾生將不由自主地成佛。」那意味著什麼?我們將不由自主地獲得證悟。現在我們的心,由於我執而如同凍結的堅冰。一旦氣溫上升,堅冰將不可避免地融化。即令堅冰固執地宣稱:「我決定保持凍結的堅冰,不打算融化。」天氣暖和了,堅冰也保持不了凍結,它將融化。當它融化,就變成水。事情就是如此。

 

一旦我們培養慈悲,不需要做其他任何事,我們將自然而然地抵達證悟。即令我們沒有希求獲得證悟,即令我們說「我不想證悟」,但如果我們有愛,我們就將抵達證悟。反之,欠缺愛,即令希求證悟卻不培養愛,也不會、不能獲得證悟。

 

這些,就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喇嘛所給予我們的教導。這也是為什麼喇嘛會成為我們暫時上和究竟上真正的護佑。你從喇嘛那裡領受到教導,業果道理及二諦,我們必須牢記這些教言並落實到實修。此外,我們必須具足對上師的清淨觀。任何人如果能夠保持這個清淨觀,會發現這是對自己最大的利益。如果某人培養謬誤的見地(邪見),會發現其實只有自己會受到傷害,卻損傷不了上師。如果某人對上師沒有虔信,不影響其他有虔信的人來到上師身邊。如果某人不接受上師,不影響其他人對上師的接受。這與三寶的加持相關。如果我們滋生謬見(邪見)與負面的心念,只會使自己的心暗昧與盲目。

 

佛陀曾經教導,內心永遠不應該生起以下三種狀態:貪婪、害人的念頭、謬見。這些基本上稱為「三毒」。貪婪是迷執(執著),傷害的念頭是瞋恨,謬見是愚癡(無明)。愚癡,或言謬見,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即使我們自己都不清楚了知,卻仍然去批駁他人。我們不接受他人。這是謬見。所以我們不應該批評上師,不應該以負面的角度看待上師,如此只會導致自己的損失。我們應該牢記佛法的教言並付諸實修。如此一來,我們在修行路上就肯定永遠不會犯錯。

 

我們已經說過,上師的身是喇嘛;語是本尊:透過上師之語,我們領受眾多密乘的教導,例如領受口傳、灌頂、密咒乘的種種口訣/訣竅指引及善巧方便和本尊禪修等等。如此,上師之語就成為本尊。更有甚者,上師——喇嘛——圓寂之後,其實僅是色身真正死亡,在中陰,上師之心將以更大的明性安住於本尊自性中,與本尊的報身(Sambhogakaya)合一。我們因領受上師言教而獲得修持本尊的指引,在死亡之後,也同樣[可以]成為本尊。

 

所以,上師的言教、上師之語是本尊;上師的心是空行(dakini)。因為究竟的空行,事實上代表著空性的究竟自性。因此,究竟上,你的心和上師的心是不可分離的。只因於我們有「自我」的[錯誤]感知,所以會有二元的感知。然而事實上,我們的心是性空的,所以它跟上師的心同一。而空行代表空性的自性。同時空行也代表「法源」(Dharmodaya [chöjung] ),一切現象的起源,基本上是虛空,是虛空般的空性。一旦二元消融,我們將了悟此虛空般的本性,如虛空般非二元(無二)的本初覺性。如此狀態,我們稱之為智慧空行母。基於這個原因,我們說上師的心是空行。依據密續體系,或從一個實際的角度來說,上師便是三根本的體現。

 

一旦我們實修三根本,最終的成果,我們將獲得佛陀三身(three 'kayas')的功德。當我們了悟心的本來面目,便會見到心中本來就具足三身。我們明白心性就是空性,而心的空的體性就是心的法身(Dharmakaya)功德(特性)。當你禪修並且看著自心,它就像虛空,沒有任何界限的感覺。它就像虛空,是空的,那就是法身的功德。體性空,無實感亦無邊際。

 

然而,它不僅僅是空性、無物。這片空闊也有一個清晰、了知的特性。因此,它不僅僅是「什麼都沒有」,我們也覺知到「什麼」。我們覺察到自身的空性。我們了知心性是空的,如同虛空。這個覺知、了知的能力,就是報身(Sambhogakaya)的功德、明晰的面向(明分)。所以當我們禪修,之後念頭生起,有一個覺性知道念頭在生起。比如,當憤怒生起,你知道它的生起,知道它是「憤怒」,是另一種煩惱、情緒;或者這是「慈愛」、那是「悲心」。那是智慧在了知,此智慧也就是懂得分辨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明辨覺性。又比如,當你在吃東西,有一個了知的覺性知道「這食物可吃」,或者「這個不該吃」。

 

當你看著覺知,覺知總在那裡。它從不真正離開。那就是心的虛空般自性,自然地清明,自然地知曉。因此體性是空,就像虛空,這個如虛空的自性是明,是明性、清明的覺性。所以它不僅僅是空性或無物,如此就驅除了兩種邊見:由於它是空的[體性空],所以離於「常見」(永恆主義)之邊;又由於它是清明且覺知的[自性明],所以也離於「斷見」(虛無主義)之邊。而報身則由此明性中生起。此一明空雙運,就是遍在的大悲雙運。明空是一體的,它是同一個廣界,無法分離。就像你不可能將水從牛奶分離——它是一體。它是無垠的虛空,遍及所有地方,而那片廣界能夠清明了知(明覺)。這個無所不在的自性,帶著愛的光輝而遍及一切。而化身則由此(周遍大悲)功德中生起。它是怎樣生起的呢?當你了悟心性,就了悟到真實的心性有著大樂!心是不變異的,無生起亦無衰減、從不生亦從不死。因此,《普賢王如來願文》如是說:「三界俱毀無所懼。」所以,即令這個世界走到末日,對心卻毫無影響。我們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為我們有一個肉身,但那僅僅是在物質層面。我們害怕死亡,然而事實上,心不可能死滅。

 

然而有情眾生尚未了悟到這點。正因尚未了悟,所以遭受難以形容的痛苦。即令非常微小的困難也會導致他們巨大的痛苦。比如一點小小的病痛或者小小的麻煩,或者,就算沒病,也會非常悲傷等等,他們遭遇麻煩而承受極大痛苦。比如我們居住在美國這樣一個自由的國家,它真像個極樂世界(Dewachen)的淨土。然而,從內在的層面看,這裡的人們卻有非常多的問題。對工作有非常多的擔憂,而且有各種類型的負面情緒;他們生病,經常被壓垮,甚至去自殺。事實上,所有這些痛苦,這些內在的焦慮、情緒和感覺上的痛苦,我們其實一個都「看」不到。實際上找不到在哪裡。它並非真的在那裡,卻導致非常多無法承受的痛苦。了悟心性時,就會看清這種錯亂(困惑)。於是,對於那些無法看清此一困惑的有情眾生,那些因並不真實存在之事物而實際受苦的有情眾生,真正打從心底感受到巨大的悲憫。

 

若已了悟心性,就會視一切為如幻之戲耍,像一場夢,乃身和心在此世間的暫時如幻戲耍。它僅僅像個夢。比如,當你夜裡做夢,它看起來真實。但當白日來臨,它就沒了。我們認為夜夢的經驗不真實,只有白晝真實。其實是心在兩個狀態間移動,而由於心在這些狀態之間移動,因此這些狀態中的經驗是無常的。事實上,萬事萬物總在持續地變化,就像一齣如幻之戲耍。現在它在這裡,但下一個瞬間它再次消失。比方說,昨天夜裡的夢現在已經消逝。當你身處下一個夢,白晝又消逝,無論你有什麼樣的白日經驗,你清醒時候的經驗,都已消逝。當你回到清醒的狀態,所有的夢又都消逝。

 

如此你就在圈圈裡打轉。事實上這兩種狀態都不真實,它們並非真實本具的存在。我們稱這個為「在輪迴裡兜圈子」。心便是如此在輪迴裡流轉。然而即令在這樣的過程中,明空的潛在之基,也總是一如既往地在著,沒有改變,當你了悟此,就會明白所有表面上的戲碼只是一種幻相,一場如幻之戲耍。了悟此一點,便不再痛苦。之後,你看到所有那些尚未了悟的眾生,對他們的迷惑感到極大的悲憫。那就是應化身(Nirmanakaya)的特性,遍及一切的慈悲。如此,經由實修、經由禪修的了悟,你了悟到自心中具足三身。三身於自心中是具足的。

 

此即三身。心並非向外尋找三身,而其實是三身為自心的映照。了悟這點,便會對自心生起虔敬(devotion)。因為你知道:我自己的心,上師的心和佛陀的心,全部為一。就像光,或者這個世界上的電。你可以有成百上千的燈泡,它們就像光的「相」(「身」)。它們顯現如同成百上千的「東西」,但本質上卻只是一種「光」。 我們稱為光的,只有這一種東西。所有種類的光都是光。如同這個世界上的同一種「光」,我們大家有同樣的心,同樣的三身特性。一旦了悟到上師的三身事實上在自己的心中具足,這個了悟就是第四身,也就是自性身(Svabhavikakaya)或體性身。如此,便是認識到三身並非「在上師裡的什麼地方」,某個「外在的地方」,事實上,那就是我自心的特性。

 

直貢噶舉的吉天頌恭怙主曾說:「具德上師尊如同四身的雪山,乃是體現法身、報身、化身、自性身的四身本體;弟子的虔敬心如同太陽一般,如果太陽不照耀雪山,雪不會融化而流出水。」雖然這裡提到「上師的四身」,但要了悟「上師的心和我的心完全相同」。了悟此,就是了悟四身。而且,了悟四身的這份功德,是透過以培養虔敬作為方便而實證的——為了實證,所以培養虔敬。故而說:「當虔敬之日照耀,加持之水將流淌。」除非太陽照耀,否則加持的泉水就不流。虔敬之日就像照耀雪山的陽光。「虔敬」這個詞,藏語叫「mö-gün」,也有兩個音節。第一個「mö」,意思是希求嚮往。我們希求什麼?我們希求從輪迴解脫,從自、他(二元分立)解脫。因為我們不願意在輪迴裡受苦,我們要解脫,希求解脫。正因為希求解脫,我們願意遵循上師要我們所做的事情。正因為希求解脫,所以願意進行任何的實修。第二個音節̈-gün意思是恭敬。我們對上師的言教加以恭敬、思維。欣然接受上師的身相並不能帶來利益,明白這點很重要。更為有益的是樂意採納上師的言教、上師之語、上師要我們做的實修。一旦我們去做,我們的心將與上師的心融合。

 

吉天頌恭說過:「我這位瑜伽士,已了悟到師心、佛心和自心為一。」 意思是,我們不用對其他外在的事物虔敬,因為究竟而言,所有的功德已在自心中完備。當然,從我們的角度,作為一個尚未了悟這一點的初學者,首先仍要開展虔敬。我們培養對上師的虔敬,從而開展信心。「信心」主要指相信因果業力,亦即理解相對真理(世俗諦)。如此,當我們瞭解因果業力,我們了知經由培養慈悲,我執將削減。然後,一旦我執不復存在,我們將了悟究竟真理(勝義諦),自然也了悟自心本性。當我們了悟心性,就了悟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無二無別。就如同冰塊融化,與大海合而為一。

 

因此首先要培養信心,相信因果業力;然後對上師生起信任與虔敬,真正的意思是對上師的言教和教導加以恭敬與思維,而非只對上師的色身如此。比如,當我(噶千仁波切)走進房間,你們起身,那是對上師色身表達恭敬的形式,是很好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持守上師的言教與教導。人說,最佳和無上的虔敬,即是持守上師的真實言教。所以,除非虔敬的太陽照耀,加持的水流不會出現。我們要對上師恭敬、虔信,就需要去思維上師的言教與教導。

 

當我們做上師瑜伽的實修,依據經乘之道,首先必須理解上師的功德。《佛子行三十七頌》第六偈說:「勝善知識及自身,愛彼勝己佛子行」,你應該視上師遠比自己的身體更應珍愛。我們應該一再地思惟此重點:上師遠比自身更應珍愛。在這一世,有著各式各樣的保護,比如我們的父母、國家。他們保護我們,但僅僅限於這一世。如果你瞭解因果業力,所有未來世都會得到保護。如果你瞭解因果業力,便了知快樂的原因是慈愛,痛苦的原因是我執。若能了知這些,則接著需要真正藉由看著自心而向內尋找。單單理解和知道是不夠的,同樣重要的是,要在自心中去尋找、去運用。該如何生起慈愛?怎樣才能從自心中找到慈愛?開展慈愛的方法是什麼?

 

晉美彭措堪布(法王如意寶)說過,即令你有數千金幣,也無法買到慈愛,那是無法計價的。慈愛需要在內心中串習和培養。因此,我們需要逐步依止從上師領受的法教。首先是培養「轉心四思維」[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此為菩提心尚未生起時所運用的方法,包括深思輪迴之苦等等。其次,是當菩提心已經生起而令其不退轉的方法,亦即菩薩道,以此開展菩提心的功德。其三,是進一步增長菩提心的方法,去瞭解究竟而言,自、他、佛陀和眾生,並不存在,他們事實上是一體。這是金剛乘之道,生起菩提心的究竟之道。

當我們進入金剛乘的修行,會修持三根本之道。秘密[層次]的修持是了解何以自己的氣、脈、明點其實具足三身。化身(Nirmanakaya)的種子在脈裡。報身(Sambhogakaya)的種子在氣裡。法身(Dharmakaya)的種子在明點裡。一旦知曉這些,便能了悟事實上,佛陀所有的功德、自性,於自己內在的元素中其實都具足。為了了悟這一點,我們依止善巧方便的修持之道,比如那洛六法。為了依止這些,我們就需要依止上師。我們無法僅靠自己,而不靠上師來培養所有這些功德。這也是為何法脈傳承如此重要。我們所追隨的「加持實修傳承」,其方法是由大師傳給大師,再由大師傳給弟子,至今從未間斷。

 

比如,依據新密續,是從金剛總持傳給帝洛巴、那洛巴、瑪爾巴、密勒日巴直至往後。此外,依據寧瑪系統,則有不同的傳承分支。有六支法脈的傳承,或者更常見的,九支法脈的傳承,這些不同傳承[的分別]相當複雜。簡而言之,我們可以說,所有這些可總攝為三種法脈:深見派(深奧見地的傳承)、廣行派(廣大行止的傳承)、加持派(加持的實修傳承)。

 

深見派的傳承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在於培養兩種菩提心。廣行派指的是六波羅密多的修持,將菩提心落實到修行。最後是加持派,依據此派,透過實修,能獲證真實、究竟的果。就像之前提過的,行者首先必須解脫自己,之後才能解脫他人。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依止上師。即令我們不能進行眾多的其他修持,那麼僅僅修持上師瑜伽就已經足夠。上師瑜伽包含了一切。修持上師瑜伽時,應該視上師為九寶的體現:三寶(佛、法、僧)的體現、三根本(喇嘛、本尊、空行)的體現、三身(法身、報身、化身)的體現。

 

上師是這九寶的體現。透過了悟上師,我們將獲得上師之心所具的所有功德。這裡所說的上師,不單指一位上師,或行者自己的上師,事實上是指世界上所有的老師。我們應該視他們全部,都是非常善良、非常珍貴,無論他們是一般的世間教師,或者宗教(出世間)導師。一位一般的世間老師,也能教給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知識,比如科學等等。他們全都非常善良。比如小學老師教孩子。當我見到小學老師,我會認為他有很多福德,因為他把那麼多了不起的品質傳遞給孩子們。而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學,包括世間的道理,情況會是怎樣?我們以美國為例,這裡就像淨土,就像極樂世界,但是仍然有許多的人什麼也沒學過,他們真的很無助,沒有食物,睡在街上、吸毒等等。如此而導致智慧的下降。無論是否清楚,無論是否願意,處於這樣的狀況,就是在創造投生於畜生道的因。這樣一個人,看起來像個人類,但他們自己的行為讓他們就像動物,或者更糟,他們吸各種毒、酗各類酒等等。當你看到這一切,你會明白老師的品質,即使是一位世俗教師的品質。你可能會想:我不希望那樣,我不願意投生為畜生,我願意尊重我的老師,我想學習,無論是凡俗(世間)的知識或者佛法(出世間)的道理。我們需要從這兩種不同的知識體系學習,並且將所有的老師都視為非常珍貴。

 

當我們如此思維,要怎樣看待我們的精神導師?我們的靈性導師從哪裡來?導師來自佛陀的教導,那教導則來自我們共同的導師,也就是佛陀。而這又來自對佛陀教導的理解,佛陀在世俗層面上教導我們業果法則和快樂之因。如果你瞭解導師的珍貴,即令僅僅見到一件和尚的長袍,你也會想,這真是非常珍貴啊,這是上師的袍子。如果你有這樣的心境,你的心會變得就像一朵綻放的花,一朵盛開的花。經由培養對任何老師的信心和虔敬,你的心會變得寬廣,因而累積廣大福德。

 

如果情形並非如此,那會怎樣呢?若情形不一樣,若你見不到老師的珍貴,那麼,你只會以批判的方式看待一切。而那批判事物的觀點,首先來自於自、他二元分立的感知,其次是個人自心的煩惱。無論去到哪裡,比如來到僧眾的面前,你只會在那裡見到缺點。到訪寺院看見僧人或僧團,你或許會想:喔,真可笑,他們只會在那裡混日子,做各種蠢事。你批評他們的行為,你以為只見到他們的缺失這件事一點都不嚴重。然而,你應該考慮到,比如在寺院中,假設有一千位僧人在那裡。在這一千位僧人裡,可能有一百或至少五十會因為在身處寺院,而有可能成為菩薩。那就意義重大了!

 

另一個例子:假如你有一朵花,一朵花產生一百粒種子,那你就有了一百粒種子。這些種子並不見得都能長成花,大多數會損壞,但是如果當中有一粒種子能成為花,花就會做花該做的。同樣的,上師也會做上師該做的事。即令這一大群人中僅有一位上師出現,那就已經意義重大了。如此,這個僧團也就變得意義重大。況且,無論我們去到世界的哪裡,總能見到缺點和功德共存。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以清淨觀看待一切,以清淨觀看待所的有精神導師,因為不管他們做什麼,在個人層面上,他們開啟眾生的業之眼(讓有情眾生認識到業)——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他們授予我們皈依戒等,所以他們非常珍貴。如果你這樣理解,你的心便能敞開且變得寬廣。

 

一旦心打開,就會想要修持。如果修持,虔敬心將增長更多。這就是為什麼一開始有必要培養信心和虔敬的清淨觀。當我們修持上師瑜伽,上師瑜伽的精要在於獲得上師之心的功德。比如當我們修持本尊,首先在心裡觀想上師,那代表我們的心。當我們進入實際的修習,當我們把三根本帶入修持,身、語、意會有一點小小的轉換:此時[自己的]心是上師、身是本尊、語是空行。心是上師,是因為上師在我們心裡;身是本尊,是因為我們觀想本尊;語是空行,是因為我們的語正在持誦咒語。經由[持誦]咒語,我們獲得成就:我們解脫心中所有的煩惱和念頭,將它們解脫入空性的狀態裡。再次,空行代表空性,經由持誦咒語而成就。因此,這裡,在這個修持的行止中,空行是語。所以,這就是我們進入修持時,如何把上師看作三根本體現的道理。

 

一些人有機會修持,一些人想修持卻沒有機會,缺乏進行很多修持或閉關的所有必備條件。如果情況如此,其實可以只修上師瑜伽。在上師瑜伽的修持裡,所有的修行都包含與完備。至於上師的數量,不見得只有一位,你的上師越多越好,那真是殊勝。而上師所應該擁有的功德是,他的言教必須符合業果法則。他的言教具有利益,能夠為弟子引介慈悲等等。任何一位上師的言教,我們都必須加以恭敬與思維。比如,唐通賈波(Thangtong Gyalpo)這位成就者,曾有人問他有多少根本上師,他回答:我有五百位不同的根本上師,地位或高或低,風格各有不同。這就說明無論你有多少上師,只要他所說的符應佛法、他的言教具有利益,你就可以視為根本上師。

 

然而,儘管你可能有很多的上師,在這所有上師當中,可能會有一位於過去世曾結緣的、業緣非常特別的根本上師。若能遇見這麼一位上師,一位宿昔即有業緣的上師,你會對這位上師有一種特殊的虔敬和信任之感,一種特別感覺的愛。那麼,這就是一位非常珍貴的上師。於上師中要找到的最重要功德,就是他對弟子是否擁有真誠的慈愛,或者菩提心。密勒日巴及阿底峽尊者等上師都說過,我們認出上師的方式,在於他是否持有傳承、是否對弟子擁有大悲。這些其實是最重要的特質。所以,要有兩項準則、兩個條件相合,那就是你對上師的虔敬和上師對你的慈愛。如果找到這樣一位上師,就應該以這位上師為根本上師。然後生起一種特殊的感覺,因為有特殊連結而生起特殊的感覺,你會總是想到這位上師,總是憶念這位上師。憶念這位上師時,便憶念起上師的慈愛。

 

慈愛其實是所有修行的真正心要,這包括:你對上師的虔敬和上師對你的慈愛,這兩者建立起弟子與上師之間的連結。而那位上師,你應該把他看作三世諸佛的體現、三寶的體現。正如我們提過的,上師的身是僧、語是法、心(意)是佛。同樣的,上師是三根本的體現:身是喇嘛、語是本尊、心是空行。上師是三身的體現:身是化身(Nirmanakaya)、語是報身(Sambhogakaya)、心是法身。所以,上師應該被視為這所有的體現,三世所有佛陀的體現。而三世諸佛享有同樣的菩提心。他們的修行完全一樣,他們的教法完全一樣,他們的菩提心完全一樣。因此,他們和那位上師一體,上師體現他們所有。這就是你對上師所該具有的見地。

 

~ 感謝Diane, Kaya, Xiaosong, Iris, Freda, Natalie & DJ美國西雅圖直貢道場、臺灣普賢法譯小組等成員)英聽、中譯、校對與完稿,標點符號()為同一名詞可作不同的解釋,[]為譯校所加的連接用語,為的是幫助讀者理解。本篇待續。一切善德迴向上師長壽康健常轉法輪,文稿若有錯謬敬請來信指正:sstc.roc@gmail.com,感激不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