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archen Rinpoche 2018-1.jpg - 偉大的佛法上師

 

噶千仁波切2015年西雅圖弘法:紅觀音法會開示(下)

 

 

噶千仁波切2015年西雅圖弘法:紅觀音法會開示(7/11上午)

 

https://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89221638

 

Red Chenrezig Guhyasamaja Teaching by H. E. Garchen Rinpoche (I)

 

https://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89220070

 

Red Chenrezig Guhyasamaja Teaching by H. E. Garchen Rinpoche (II)

https://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89220085

 

(仁波切以藏文念誦)

接下來,喇嘛及法友們,請翻到第八頁

 

第一行講到本尊的顯現,是無自性的顯現,可以觀想如空中的彩虹。所以,在生起次第中,智慧本尊以如同虛空中生起彩虹般的方式顯現,其本質為報身,也就是,如空中彩虹般的報身形相。。

 

在人體中也是這樣。例如,當我們想到本尊時,在我們心中,會將本尊形相觀想成如同我們的身體,如同一般凡夫之身,具有實體。但這並非本尊顯現的方式,因此說我們要觀想本尊有如彩虹。祂以清淨和如幻之相的形式出現。而我們不淨、如幻的身體,也是如幻的,

 

但我們卻執取有個實存的真實事物或是真實的自我,認為有個身體確實存在且就是我們。對諸佛而言,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並不真實存在。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我們甚至可以看到,自身其實也只是像彩虹一樣,並沒有真實的存在,只因為心意的迷惑而誤以為真實。所以我們外在的身體是一個聚合體,它由許多不同的微粒、原子和不同部分所組成。

 

身體基本上是五大(五大種或稱元素)的聚合體,骨肉是地大,血是水大,呼吸是風大,體溫是火大。所以這就是四大元素。心是無法抓取的,它超越存在和不存在。它就像是虛空,所以它是空大。

 

身體由五個元素組成,實際上那些元素是性空的。因此,這個身體就像是一個空的容器,並不真實存在。當我們仔細觀察、剖析它時,在裡頭找不到任何實有之物。最後,這個身體終將成為灰燼。當我們觀看自己的心,裡面什麼也沒有,是無可抓取的。沒有自他的存在或不存在,任何一處都找不到真正存在的東西。

 

當我們看到其他人時,我們認為那是一個真實的人。但其實人是由五種元素組合而成,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在看人的時候,並不會相信那是具實體的真實存在,漸漸地,對實存的執著、對實體堅實存在的執著將會被淨化。於是我們能成就一個清淨的、本尊的如幻身體。這個本尊的如幻身體就像是天空中的彩虹,雖然顯現但無自性。彩虹的確會顯現,因為我們的確能看見,我們可以看到彩虹,但是不能抓住彩虹,它缺乏了實有的存在。本尊也是如此顯現。

 

本尊確實在那裡,猶如彩虹,具足圓滿功德,以智慧、慈愛與威能的力量來保護我們,具足廣大功德,但又非實質存在,無法抓取。但是,如果禪修,本尊會立即出現;假使不禪修,它仍是遍及虛空。在密勒日巴尊者圓寂前,弟子們請求他:「請不要離開我們,請不要死。我們知道您可以控制這些元素,您可以選擇不要死亡,請不要死。」密勒日巴尊者說:「實際上這個身體已經到了該毀壞的時候,我們必須離開這個身體,但心不會死亡。我的心將繼續遍及於五大的本質。」

 

本尊確實遍及於五大的本質中,一種象徵就是彩虹。彩虹不同的顏色其實就是五大微細本質的自性。五大的微細本質顯現為彩虹。所以本尊是五大的微細本質,我們要如此理解本尊如彩虹般的自性。我們在閱讀、修持法本中的字句時,要如此思維,而實際上也真是如此,本尊猶如彩虹。

 

接下來是咒語,法性的空聲,如同回音而無有執取地重複著。我們感知到各種不同的聲音,有的是元素的外在聲音,有的是我們說話的聲音。但另有一種稱為內在聲音的,就是「法性之音」。

 

首先,一般的聲音就像是我們聽到的對話,或是我們聽到的外在各種聲音。所以,有時當我們身體不動時,周圍什麼聲音也沒有。有時,我們會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像是鈴聲,大多像是擊鈸的聲音。當我們聽到內在自然的聲音,那不在外面,而是內在自然的聲音,那就是「法性之音」。

 

其次,我們總是聽到各種輪迴的聲音,各種無用、沒有意義的對話,苛刻的話語,以及閒聊、各種含糊的對話、歌唱、開玩笑等等,享樂和所有這些都會導致我們出現各類想法、貪愛和厭惡後,並在心中留下印記。但是,從清淨的角度來看,當我們聽到咒語的聲音,例如六字大明咒時,就會讓我們想起本尊,於此同時,對一般世間聲音的執著停止了。所以,我們沒有留下任何印記,而是實際上淨化了我們心中聲音的印記。因此,如果我們一直聽著咒語,每當我們聽到咒語就會讓我們想起本尊,那麼本尊將如天空中的彩虹那樣真正顯現,不論何時想起本尊,我們的心就會變得非常澄明。

 

因此,當我們觀想本尊和持誦本尊心咒時,我們淨化對於形相和聲音──即內在身體和外在形相以及內在言語和外在聲音──的執著。然後,當所有對聲音的執取被淨化時,聲音將變成咒語。所以,聽著咒語的聲音,可以幫助我們淨化對世間平常聲音的執著。此處提到,這就像是一種回音。當我們在空房裡大喊時,回音就是種自然的聲音,然後這回音自然地回到我們身上。這是透過內在元素呈現的自然映照,因此它是空的。

 

所以,這就是聲音的本質。就像是回音,沒有執取,例如咒語。我們不執取於任何平常的聲音,所有的聲音就像是回音,一切的聲音都變成空。

觀想咒鬘時,要觀想啥字在臍輪,周圍有瑪尼咒鬘圍繞。透過觀想咒鬘或持誦咒語,如此觀想咒鬘。我們將自心與本尊的心融合。所以,這是一種讓我們的心與本尊同在的方式。我們心中必須恆時憶念本尊。

 

為此,我們觀想咒鬘。這樣,我們可以將自心與本尊融合。如果我們的心沒有所緣境,它就不易保持專注。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本尊常駐心中,就需要觀想咒鬘作為所緣境。

首先我們觀想咒鬘慢慢地開始旋轉。當咒鬘環繞並轉得很快時,透過迅速旋轉和迅速環繞的風動,從中會發出自然的聲音。例如當飛機的引擎開始轉動,透過風的行進穿越過飛機,就會發出自然的聲音。那麼,自然的聲音來自於飛機噴氣引擎的旋轉。就像是這樣,當咒鬘轉動非常迅速時,它就會發出一種咒語的自然聲音。咒語的聲音從旋轉的咒鬘中自然地發出聲音。當你如此觀想,並且總是聆聽這咒語的聲音,最終,所有的聲音都成為咒音。


例如搭火車或搭飛機,或是當風在吹動時,所有聲音的出現就像是咒語。當聲音出現時,聽到的就是咒語的聲音,於是你會想起本尊。所有的顯現都是本尊,所有的聲音都是咒語。如果能用此清淨觀來看待,就不會有一般分別念的產生。

 

例如當你在火車上,聲音當然是來自於火車的移動。那聲音感覺起來像咒語。若你平時持誦金剛薩埵的百字明,聽到火車移動的聲音時,就會聽起來像是百字明。火車移動的聲音,聽起來自然地就像是「嗡班雜薩埵吽…」這個咒語。任何你聽到的聲音就像是咒語。任何時候一聽到咒語,就會憶念起本尊,當憶念起本尊時,自心將會透過本尊菩提心的力量而得到淨化。

 

咒鬘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例如轉經輪的咒輪,在一些大型的僧院中,有著非手持型而為站立式的巨大轉經輪,還有小的手持型轉經輪,很適合我們做修持。如果我們總是在轉動轉經輪,透過持續觀想咒鬘便可獲得利益。所以,[觀想]咒鬘或是轉動轉經輪的好處是,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咒語本身就是本尊。

 

例如當你在持咒時,每一個咒語都會讓本尊生起。事實上,咒語的每一個音節都會生起本尊。當我們持咒或當我們轉動咒語的時候,每一個咒語都會讓一位本尊生起而顯現於外。所以說,每一個咒音都是本尊的宮殿,也就是說每一個咒音都能生起本尊。透過咒音,本尊就會出現。這正能利益眾生。

 

首先,咒語就是本尊。所有的咒語都能生起本尊。咒語的第二個利益是,當咒語向外放出時,能供養清淨剎土。咒語的第三個利益是可以淨化眾生的遮障。它可以利益六道有情眾生。


例如若轉經輪內有一百萬遍的六字大明咒,那麼每轉一次就會有一百萬尊觀音向外放出,並向諸佛供養且透過菩提心的力量淨化眾生的遮障。所以,轉動轉經輪是一件非常具有利益的事情。轉動轉經輪同時包括了身語意的修行。

 

此外,轉經輪內有很多種咒語,每一次的轉動就會向外放出,這樣做,能讓自心保持不散逸。當你轉動轉經輪,特別是在你無法觀想咒鬘時,轉動轉經輪是具有利益的,因為藉著轉動經輪,你實際上同時在做身語意的修行。


隨著你的身體持有轉經輪,你開始轉動它。也許你會思考著為什麼要使用轉經輪?它並不是只有某些特定傳統、宗教或傳承在修持,而是在所有佛教傳統中都有的。無論我們是否想轉動它,都取決於自己。當我們旋轉轉經輪時,我們會保持專注。因為當我們分心時,我們會忘失修持,就會停止轉動經輪。所以,它能幫助我們的心保持專注。據說任何人看到轉經輪,將不會投生三惡道。此外,當我們在生命臨終時,如果放置轉經輪在枕頭上方,那麼就不需要修頗瓦法。轉經輪的利益就如頗瓦法。這些利益都曾有相關解釋,例如,龍樹菩薩以及許多經典與密續都有提起。這可以呼應我們前面提到的問題。旋轉轉經輪時,可同時透過旋轉而修持身的善德,透過每一次的轉動放出咒語而修持語的善德,以及因為心保持專注而修持意的善德。

 

此外,許多上師也推廣轉經輪的傳統。例如,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製作了一千個轉經輪並分送出去。現在,塔唐祖古仁波切鼓勵大眾製作轉經輪。一般而言,咒鬘、咒語本身有九種利益。最重要的三種利益是:明白咒語即是本尊;第二,咒語可以作為供養;第三,咒語可以淨化障礙。

 

然後,「不放逸之無修」是將心處在無執取之顯空雙運的狀態。我們禪修本尊的形相,持誦本尊的心咒,由此我們對形相沒有執取,視一切事物如彩虹的本尊身;對聲音沒有執取,所有聲音皆空如回音。


實際上並沒有任何事物是我們可以抓取的,不論是形相或是聲音。沒有任何事物我們可以緊緊抓住。心若不執取任何的形相或聲音,便是不放逸之無修,它是清明的。這清明的心,離於念頭,了知自己的本質為空且明(空性且明晰),此即不放逸之無修的心。無所執取地感知所有聲音或形相。當你保持在了知自性的本然明晰狀態,無所概念也無所執取,則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禪修,因此稱為無修。只有一個明晰的了知心一直在那裡。所以,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這樣的明晰;除此之外,我們不需要做其他事情。


這也正是修持大手印或大圓滿的要點:認出每個人的自心其實就是佛。當你達到自心的本基,亦即自心的真正自性時,所有的概念和執取都會得到解脫。當你達到自心的真實本性,便會認出自己。這種認出就像是母親和自己失散的孩子相見。這個法性的自性、心的空性,即是我們本初的自性。法身好比母親,當我們認出時,就像是孩子見到母親。

實際上,這本初的自性一直都在,恆時都在。只是我們被外在所障蔽,因為執取於感知的真實性而受到遮蔽,跟著色、聲、香、味、觸的各種感官印象而迷惑隨轉。

 

一旦不再執取,所有的形相、所有的顯現都轉成空。所有的顯現就是本尊,所有的聲音都是空,都變成了咒語。對形相與聲音沒有執取時,便已關閉所有的執取、執取聲音與色相為真實之門。不再執取時,心就會如淨水一般自然清晰。本初如是,本自清淨。除此之外,除了保持安住在自性中,沒有其他必須要做的,再無其他的禪修,也沒有什麼需要禪修的。

 

我們只需要清楚知道並保持在自性的覺知中,只看到自性,沒有其他。保持專注,讓心不散亂。「無散逸」(不放逸)意味著保持在看見自性的這種清晰覺知中。而「無修」就是在這以外便無可禪修,只需要保任於自性中。

 

接著談到「無執著之顯空雙運」,其中,「顯空雙運」指的是所有顯現的本質為空性。沒有什麼是真實存在的;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們可抓取的。我們只需要安住在明晰了知的自性中,如此即可。沒有什麼要做的。這是無修的關鍵點,也稱為「超越思辨之無作無為」。在無作無為中,不需要做什麼。沒有念頭,也不需要刻意想著必須做什麼,或不可以做什麼。完全沒有任何的念頭。如此而了悟所有的意圖都是缺乏本質實義的世俗意圖而已。將心安住在不思維要完成或不完成何事的狀態,這就是「無作無為」的狀態。所謂「超越思辨」就是超越了智識。亦即超越了把心當作分析探究之對境的思維,此即是了悟心的唯一方法,就是看見它,稱為「心看見它自己」。

心的究竟自性只有自己能看見。唯有在你看見它時,才會真的相信。只有當你直接看到自己的心性時,才可決斷、才能確定:這就是我的自心本性。當然這種決斷並不容易產生,除非我們花很長時間去禪修。它需要長期的禪修;否則很難真正確定,達到完全的定解。在那之前,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一些懷疑和想法。但即使內心有所懷疑,你還是可以確定這些念頭依然都是心。當你對此有所懷疑時,只要想著,好吧,那些雖是我心中的想法,但仍舊是我的心。 

每當你進入這樣的狀態,在此狀態中,禪修時沒有任何的念頭,內心中沒有任何的想法,但有個清晰的覺知,此外什麼都沒有,那就是自心本性。

我們只是暫時被無明愚痴所蒙蔽。基於此,我們的心中總是存有懷疑,最終我們必須擺脫這些疑惑。我們要擺脫的最後愚痴是內心中的懷疑。無論何時,只要擺脫了懷疑,就會瞭解到先前所見的心性和現在所見的心性是一樣的心性,只是先前對心性有懷疑但其實已經見到了。所以,你只是見到了先前見過的東西,只是這一次你心中沒有懷疑,而之前對此相同的心性你有所懷疑而已。

 

接著是持誦咒語。在持咒時,將心安住在明晰的本然狀態中,專住持誦瑪尼咒,不散逸也不去想任何事,如此便能認出心的本身、你的自心其實就是佛,而心中生起的念頭就是法身。當你了悟到念頭即法身時,念頭將不再影響你,它們會變得沒有力量。自心的本具自性就是佛,實際上這句話是出自蔣貢工珠仁波切的教言,他說眾生遲早將會認識到他們的自心就是佛。如今我已經認識到自心即是佛,現在你們必須如此決斷。

 

接著在教言中說道,眾生不了解他們的念頭即為法身,現在諸位已經明瞭,放下念頭時,這些念頭根本不會影響我。它們什麼也不能做。它們就像是水上的波浪漣漪,消散於水中。這一點,如今我已明瞭。當念頭消融時,那個當下,念頭就成為法身。

 

若能保持在無造作的本然自性中,即是證悟的狀態。佛就在你心中。今天我已認出心性並且能夠保任它,我知道如何保任這種本然的內在狀態。若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便是對自心本性其實就是佛這一點獲得決斷。

 

密勒日巴尊者也說過,究竟之果就是要了悟自心為佛。這是現在就可以認出、可以理解的。


有句話說:諸佛之道即無散逸。什麼是無散逸的功德呢?當你不散逸時,將能辨識出所有在心中起生起的念頭,無論善惡。你會清楚自己所做的種種事情。你的內心是如此的清晰,對自己所有的行為不會有錯誤的判斷。當所有念頭生起的時候,都能認出。所以在你認出負面等念頭時,那些念頭就可獲得解脫。如此你將能持守著慈心和悲心的念頭。如此,所有良善的功德皆在無散逸中生起。

 

實際上,所有的佛法修行都是為了達到這種無散逸的狀態。例如,依據別解脫戒有2 3種戒律,還有主要的戒律、菩薩戒,以及金剛乘三昧耶、10萬種三昧耶等等。而這所有的各種戒律、三昧耶戒,都包含在身口意的三昧耶戒中,也都包含在無散逸中。簡言之,所有戒律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無散逸的狀態。因此,別解脫戒、菩薩戒以及密乘戒能總攝為一個戒律,亦即無散逸。初祖吉天頌恭也曾經說過,將此三種戒律總集為一精華要義,就是無散逸。所有戒律都總攝於無散逸中。由此無散逸的狀態,能獲得所有佛陀的功德。所以,我們要在無散逸的狀態下持誦瑪尼咒,而保持不散逸的結果,從自利而言,能讓我們能達到法身的王國;從利他而言,只要輪迴存在,我們就能利益他人。

 

當我們持誦咒語時,要以上述方式練習。接下來第八頁:「從由不生法界離戲狀,大悲神變如意寶珠般」。祈請文中偈頌說到,本尊像是如意寶能成就所有心願。本尊您(大悲士),慈悲的顯現,是否來自無生、離戲(無有戲論)之法界?離戲之法界是法身的功德。大悲士本尊,源自於廣大的法身。因為是離戲,所以我們不說祂是存在或是不存在。我們不能說本尊存在,因為祂並非由物質所組成,本尊亦非由任何實體所組成,但我們又不能說祂不存在,因為所有的安樂來自本尊,輪涅所有的功德由此生起。因此不能說什麼也沒有。所以說是離於存在或不存在的所有邊見。它是離戲的。

 

本尊像是如意寶,能成就所有心願,所以為了自利,透過修持本尊、成就本尊而獲得證悟。如此圓滿自利的願望,證得法身的王國。為了利他,則透過佛行事業來利他以空盡輪迴。本尊像是如意寶,因為祂具有遍智、慈愛和威能的功德。由於遍智,本尊知道有情眾生之心,他們的性情、業力等等;由於慈愛,本尊猶如母親關愛獨子一般,沒有偏私而平等關愛所有眾生;由於威能,本尊有能力給予我們保護:暫時而言能投生上三道,究竟而言則能獲得證悟。所以本尊是遍智、慈愛和威能的體現,猶如如意寶。

 

於此,我們向觀音、本尊紅觀音祈請:「慈怙汝大悲天請垂念,我因無明惡業大罪者,三界輪迴處所久流轉,三界輪迴處內無脫時,飽受如此無邊久淒慘,慈怙大悲之眼不顧耶」。大慈怙主大悲尊,祈請本尊垂念我,愚痴無明諸惡業,無始飄流三有海,六道輪迴無出期。我們因為愚痴無明而造作諸惡業,而在六道輪迴中流轉,因為我們還沒看到自心本性,也還沒看到自他皆不存在。我們認為自他是分別的。因此,我們生起煩惱並累積惡業。 

 

於是,我們無盡徘徊於輪迴的六道中,一直在打轉。當我們對此無數次的流轉已經忍受力竭,慈愛守護者其實正用悲憫的眼神看著我們。所以,你要祈求本尊用愛與慈悲來保護我們,因為沒有本尊的保護、對本尊的祈求,我們將無法自然得到解脫。因此,我們懇求並依止本尊。我們由於惡行而流轉於輪迴中,當然無法得到解脫。我們必須仰賴本尊,我們就像是被困在倒置瓶子裡的一隻蒼蠅。那隻蒼蠅就只能一直打轉,無法依靠自力得到自由。此時便需要仰賴庇護以便出離。所以我們請求本尊:請用慈悲的眼神看著我們。這段祈請文中的部分內容非常清楚,非常直接了當。

 

在法本第九頁說:「怙主大悲於此長伸手,祈請帶領入於解脫道」。我們祈請本尊伸出祂仁慈的手,保護、引導我們獲得解脫。仁慈之手的伸出,這裡的手代表觀世音菩薩的慈心與悲心。所以伸出仁慈之手,我們是在請求觀音,意思是我們會遵循本尊的教導。這教導就是我們必須要培養慈心與悲心。

 

當我們向本尊祈求並培養慈心,本尊就真的會幫助我們。但如果我們什麼都沒做,本尊無法只靠伸出祂們的手就將我們引導至解脫。因此,我們也必須真實的修習慈愛,於是我們的慈愛變成帶領自己解脫的仁慈之手。如果我們總是被業果成熟的苦痛所佔據,那麼聖者的慈悲對我們有什麼用處呢?

 

我們可能會感到奇怪,因為我們這一生總是充斥各種業力及輪迴行為,那麼慈悲的觀世音菩薩是如何真正能利益我們?我們對此可能有所懷疑。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之所以能利益到我們,是因為觀世音菩薩可以為我們示現解脫的道路。但是,如果我們不走這條道路,那麼我們也不會解脫。

 

因此,我們也必須要修習慈愛與悲心的這條道路,如此就能解脫。接下來,偈頌說到:「若有善巧大悲垂長繩,即刻當下祈請賜引領」。慈悲的本尊請以具有善巧方便的悲心之繩救拔我們出離。具有善巧方便的悲心之繩是指密乘的善巧方法。在密乘中有很多善巧方便,這些方法只需少許辛勞便可成就。

 

密乘道的方法在於不需要拋棄煩惱而是將它轉為道用。這些煩惱自然平息,我們也得到解脫。這是大悲士所傳的具有善巧方便的悲心之繩。因此,我們祈求能得到這個不需要捨棄輪迴但仍然可以解脫的方法,祈請授予我們。

 

接著偈頌說到:「猶如慈母關愛子女般,莫離尊誓大悲懷攝天」。就像是母親愛著自己的孩子一樣,大力大悲之本尊,請勿忘記您的誓願,愛眾猶如母親愛獨子。所以我們向本尊祈求,請祂愛眾生就如母親愛著獨子一般。您曾誓言要如母親照顧孩子那般地照顧所有的眾生。請不要讓您的誓言消褪。

當我向您祈請,您會迅速來到這裡。所以祈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當我們向本尊祈請,本尊利益眾生的事業就能迅速成辦,就像是如意寶。但為了要讓我們的願望實現,我們也必須要向如意寶祈請。沒有我們的祈請,我們的願望就不會被實現。所以,本尊實際上也是希望可以利益我們,但為了能利益我們,我們必須要向本尊祈請。只有當這種相依的緣起結合一起時,我們的願望才能實現。

 

其實本尊總是想要利益我們,但是假如我們不向本尊祈求,本尊也無法幫助我們。所以,如果我們向本尊祈求,本尊會以悲心之繩救拔我們、利益我們。因此,祈求是必須的。然後法本這裡說道:「惡業邊盡徹斷輪迴已,祈請領至怙主汝足前」,盡除所有惡業並徹斷輪迴之保護者,請把我們帶到您的面前。

 

下一句偈頌說:「以此生圓修誦之福德,我及與我相關有情眾,方於棄此不淨身當下,願於極樂國土中化生」,藉由生起、圓滿、禪修、持咒等修持之福德,願我和與我具緣一切眾生,在此生之不淨身滅亡時,能得化生於安樂處。所有我們累積的福德,包括修持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禪修、持誦咒語等等,這些善業都是福德,必須要作迴向。

 

那麼,究竟什麼是真正的福德呢?我們可以哪裡找到福德呢?福德的本質其實就是我們的慈愛和悲心。就如同先前提到的,這是一個利他的願心,希望能讓所有的眾生受益。就如同太陽融化我執的冰塊。然後,當我執融化時,於自利方面能獲得法身;於利他方面能利益其他眾生。

 

當我們去思維成就自利利他的目的時,可能會想,如果我將自己的善德迴向給他人,那些善德會怎樣?我會失去那些善德嗎?我是否會被排除在外?其實我也想得到證悟,但如果我把善德迴向給別人,那麼結果是否我什麼都得不到呢?

 

所以,重要的是要了解迴向善德的真正意涵。修行的要點是,當我們達到證悟時,就是從我執解脫。最終我們只有一心。當我們了解利他心並願意將我們的善德給予他人時,實際上我們自己所獲的利益最大。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獲得最多的利益,就要關心別人,因為沒有一個離於他人的另一個「我」存在於任何一處,這個「我」的想法只是我心的幻覺。

 

例如,如果佛問你:「我在哪裡?你的『我』在哪裡?」你可能會納悶:「這就是我,這個身體。」並指著自己的身體。但是,佛告訴你,這個身體其實不是真實的你,因為這個身體會死亡。那麼你說的「我」在哪裡呢?你的自我在哪裡呢?我自己就是我的心,但是你的心在哪裡呢?假如你看著自己的心,自心本性,在那兒卻找不到任何的「我」,所以自我其實並不實存。能瞭解此,是「智慧」瞭解到沒有自我。最終我們能證悟「無我」。

 

一開始只是在智識上曉得沒有自我,那是一種理解。但只是了解,並無太大的幫助。因為這個冰塊還未溶化,只了解沒有自我是不夠的。了解沒有自我是好的,但還是不夠。


例如,當你聽聞到無我的指引並且能夠理解,這就像是你終於了解冰塊實際上是水。現在你知道這不是一個岩石或石頭,其實只是水。而這只是一種理解,瞭解在心中沒有個「我」。但如果你拿著這冰塊,敲你的頭,你仍然會很痛、會流血,繼而造成頭痛。所以對你來說這只是像岩石,即使你知道這不是岩石,只是水結成冰。如果我用它打你,對你來說還是一塊岩石。因此,只是知道它是水並沒有用。

 

實際上,為了不被冰塊傷害,你必須溶化它,你必須溶化這個冰塊。當我們溶化這冰塊時,首先你明白這是一個冰塊,下一步必須溶化它。我們以具有大悲藏的空性之心來溶化這冰塊。所以,我們培養對本尊的虔敬心,並透過本尊對我們的愛,慢慢的這冰塊將會溶化,而你也會達到證悟。

 

從無始以來輪迴至今,我們已經串習有個「我」的想法。如果我們想要從痛苦中解脫並達到證悟,就必須放下這個「我」。我們累積的真實福德不是別的,而是愛。而且例如當我們在灌頂中接受三昧耶,最究竟的三昧耶就是愛。而最終摧毀我們三昧耶的就是瞋恨與嫉妒,因為它破壞了愛的連結。

 

所以說,剎那的瞋怒,將毀掉無數劫累積的善德。過去我們或許累積了非常多的善德,但因為我們沒有迴向,就會失去善根。我們是如何失去善根的呢?例如,你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你們在一起很多年,你非常喜歡這個人。

 

然後有一天你很氣對方,這個人就變成了你的敵人。所以你失去了對這個人所有的愛,所有的愛都轉化成了憤怒。而這種憤怒實際上會導致投生到地獄道。憤怒是地獄道的種子。如此你就累積了落入地獄道的因,並失去了你的福德,慈愛的福德,所以福德與愛是相等的,因為愛己經轉化成憤怒。因此,任何時候當你憤怒,都會導致落入地獄道。

 

其實,憤怒的自性即是地獄。地獄和憤怒不是兩個分開的事情。地獄是憤怒的狀態。所以摧毀福德的是瞋恨與憤怒。而福德則是慈愛之心。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迴向是如此重要,因為在憤怒時,如果我們尚未迴向,我們將會失去所有的善德。因此,我們無論修持什麼善行,都要將它迴向給眾生,將其全部奉獻給眾生。如果你在修持善行後有這樣想,那麼你將不會失去任何的善德。

初祖吉天頌恭過去也曾以五句偈說到:你應該真心實義地做迴向。無始以來於過去生中我們累積了很多的善德,但因為缺乏正確的迴向,於是毀壞了、喪失了那些善德。然而,我們可以將善德帶回心中。我們可以將過去所有那些已失壞的善德,帶回到心中,現在終於將它們全數迴向。即使這是過去發生的善德,我們可以依此方法,將它們帶回並重新獲得善德的利益。因此,迴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會保護我們的善德,亦即我們的愛與慈悲。沒有了愛,我們便會失去善德。

 

因此,這裡說,願我和與我具緣的一切眾生。這裡與我具緣的一切眾生,指的是和我有正面及負面等各種緣分者。正面是有善緣者,例如,我們和師長、喇嘛等具有法緣者,以及我們和父母親友等具有慈愛的連結者。

 

另外也有負面具惡緣者。例如,那些不喜歡我們,敵人、有形或無形的作障者等,以及冤親債主,也就是我們在過去生中與他們有業債者。

 

所有的緣,不論是有害或有益、正面或負面,我們都將福德迴向給他們,所有與我們有緣者,不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緣分者。如果我們對一切眾生培養愛心,不管是和你有正面或是負面連結的所有眾生,慢慢地他們都會變成正面的連結。他們會變成你的朋友。

 

一開始,有些作障者可能會有邪惡或傷害的意圖,結果自己受苦。但是慢慢的,透過你的迴向和愛,他們開始轉化並走在解脫道上。簡言之,我們要為我們的敵人和朋友二者皆迴向。願我和與我具緣的一切眾生,在此生之不淨身滅亡時,能得化生於安樂處。

 

這裡的安樂處指的是極樂淨土。釋迦牟尼佛親自廣傳解釋了極樂淨土的利益,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利益和觀音菩薩的利益等等。所以我們全都想要投生在這極樂淨土。

 

接著說;「方生當下晉登十地已,願於十方化現行他事」,當我們一投生該處就可以直登十地菩薩,願我們的化現遍及十方而行持其他眾生的目標。這裡的十方包含四方、四隅以及上方和下方。

 

願我們的化現行持其他眾生的目標。意思是指,一旦我們投生在極樂淨土,我們所有的事業與諸佛廣大的證悟事業皆合而為一。就像是一滴水倒入海中。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心,都變成同一個。

 

讀誦這段迴向文時,要思維:以此方式作迴向,我將成就這一切功德。

 

這次的法會到此圓滿。在法會的最後,也可以持誦招福儀軌。假如你持續整天修持,例如,早上修持成就法,接著可以修招福儀軌。在中午之前,可以做煙供 (這個部分以後會做解釋)。如果只有一些杜松,其實只需要一些煙供物質就可以。但是假如沒有做煙供,也沒有關係。

 

仁波切說我們接下來休息20分鐘。

 

問答錄

 

我會根據仁波切的回覆來回答大家的提問。之後,我們會一起做紅觀音儀軌的修持。同時,仁波切將會用藏文為亡者進行淨化儀式,我們不能做,但我們會修紅觀音儀軌。

 

接著是大家的問題。

 

1. 弟子提問:請問修持六咒六手印的目的是什麼?另外,可以請您如同在影片中持誦咒語一樣,再教我們一次六咒六手印並錄影下來嗎?

 

仁波切開示:

修持手印的目的是為了累積資糧,特別是透過身體。因為這是一個身體動作,但實際上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心。因為這時我們的心將變得很清晰,我們所做的這些手印,每個都具有特定意義。當我們在做這些手印時,我們的心專注在每個手印的意義上。這就是我們將心與身體結合而變得清晰的方式。

 

例如,當我們說「巴悠筆休 木喀貝」然後做這個動作像是這樣,這時我們可以有種遍滿虛空的廣大感。所以當我們在做這個手印時,我們可以觀想萬物變成空性並且廣大。例如,供養變成大量和無窮無盡的倍增。如果你知道手印,你可以打手印,但比較重要的是清楚的觀想。心保持專注。在相對層面上,修持手印的好處能使心變得清晰,而每個手印能導致各自的某種利益以及未來世的特定業果。在究竟層面上,從心本身的角度來看,由於心變得清晰,能轉五毒為五智。最終,我們便能透過煙供與手印成就悲空雙運。


2. 弟子提問:請問艾窩跟艾草的不同之處?是不同種類的艾窩嗎?我們是否要在線香裡放些杜松、杜鵑花、艾草、艾窩、其他木頭、柏樹?

 

仁波切開示:

杜松與帶有樹葉的杜松枝(sprays of Juniper)是不同的。我們使用的是植物名稱。所以仁波切說從我們的角度而言,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這只是不同物質的名單,但其實如果你只能得到其中一樣,尤其像是杜松,這是最好的。但不會一直都這樣的,還有其他如艾窩。例如,並不是所有的杜松都一樣。實際上,每個植物都有很多不同的樹種。例如,在不同的國家,每種植物多少看起來不同,所以不需太在意哪種才是。

 

例如,並不是每個國家的杜松都一樣,但還是保有相同的醫療效用。所以,你不需要弄清楚每一種成分或去查驗是否這線香中含有那個成分。你就是去買線香或是煙供粉,這種已經做好的粉,然後使用,不用擔心線香裡面是否含有精確的成分等等。你並不需要親自收集這些不同的植物。可以買現成的線香或是煙供粉。然後就只要使用,不要去擔心實際的成分。事實上,即使沒有所有成份,只要有一種的成份已經足夠,例如,只有杜松。仁波切說他也不懂那些植物學名。

3. 弟子提問:我曾經流產過。可以請您為我的小女孩取個法名並幫她皈依嗎?請為她祈禱讓她可以得到解脫與安樂。也祝福所有因流產而亡的小孩得到安樂與解脫。

 

仁波切開示:

因為小女孩已經往生,所以現在不需要為她取名。其實真正會幫助到她的正是我們今天要做的超渡法會,可以為亡者淨化的儀式。即使我們寫下那些名字,你也可以只是寫,例如,「這個女嬰」或更多的女孩,然後你只需要知道就是她。我們也會在這個超渡儀式中為她迴向,那麼在未來世,無論她投生何處,她都將遇到佛法,皈依並有個法名。這就是透過我們祈願的力量。

 

4. 弟子提問:仁波切,請問您總是旋轉著轉經輪,這是直貢噶舉的傳統,或是一種個人的修行?這看起來不像是格魯巴的轉經輪。另外,旋轉轉經輪是否也是一種進入禪定、安住心性的方法?如果是的話,可以請您指導我們應該如何做嗎?謝謝!

 

仁波切開示:

仁波切說這並不只是個人的修持,也不是只有直貢噶舉傳承才有的修行。所有佛教的傳承都有這樣的修持。也有其他使用方法。例如,較大的格魯派寺廟,通常會有很大的轉經輪,如瑪尼咒經輪,是非手持型的,人們會繞著並轉動這個大轉經輪。

 

仁波切之所以認為旋轉轉經輪是非常好的原因是,你同時在修持身語意。特別是訓練心的專注。這不只是個人傳統,也是所有不同佛教傳統會去做的事情。不只自己會得到利益,任何看到轉經輪的眾生,人或非人,都會得到利益,僅只是看過轉經輪,都能不投生於三惡道。

 

所以我旋轉轉經輪是為了要利益那些眾生。實際上,轉經輪是為了那些眾生,像我這樣沒有很多修持的人,比如初學者,沒有辦法一直觀想咒鬘。所以對他們來說,旋轉轉經輪是非常有助益的所依。如果我以身作則而轉著經輪,可以利益大家也跟著一起轉經輪。這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我會到各處弘法,很多人都會供養我飲食和照顧我。為了回報他們的好意,我必須利益他們。我想要啟發他們一起旋轉轉經輪並能看到轉經輪。因此,對於個人實修而言,它可以訓練我們的心保持專注。因為當你心散逸時,你會停止旋轉轉經輪。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鼓勵大家不要帶大的轉經輪,因為你不會一直轉動它。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小的轉經輪,就可以總是隨身攜帶並旋轉它。那麼你將永遠保持不散逸的狀態。

 

只是這樣做,就是身的善德。就如同做大禮拜一樣的效益。這也是語的善德,每次的旋轉,咒語也隨之向外放出。例如,你的轉經輪裡面有100個咒語,那麼每次的旋轉都會向外放出100個咒語,同時也會生起一百位本尊。

 

5. 弟子提問:在星期三法會之後,我小睡20分鐘。我在睡夢中醒來,看見一個中等藍色的光球在我的眼皮外。接著我從醒來中醒來。有幾次在睡夢中經驗到形相從空中生起…在夢境中是清醒的。。

 

仁波切開示:

仁波切說當你在睡覺的時候,實際上你所經驗到的是心看到心本身。以你而言是藍色的光,實際上那代表的是如虛空的心性,這虛空是藍色的。同樣的它也會在死亡之後出現。在你死亡之後,會出現同樣的光。事實上,這個光並不是在你的眼皮外,其實是你看見你自己的心。就是心看到了心自己。

 

6. 弟子提問:當我在修持「嗡阿吽」金剛誦,氣流聚集在臍輪之後,接著我吐出任何進入中脈的氣。而這氣必須通過左右側脈被吐出。但每當我吐氣的時,我總是感覺到有些氣進入中脈。

 

仁波切開示:

仁波切說,我們首先要先分辨粗大氣還是微細氣。當我們說將氣留在臍輪,我們不是在說風,或是空氣,那個透過嘴巴或是鼻孔呼吸的氣。所以流經我們嘴巴或鼻孔的空氣,是屬於粗大氣。

 

安在在臍輪上的是微細氣,是一種我們無法以身體感知到的。因此當我們在修持金剛誦「嗡阿吽」,我們專注在臍輪。心在哪裡,微細氣的能量就往哪裡去。

 

當我們的心專注在臍輪上,這微細氣能量也會在臍輪上。假如當氣能量總是在臍輪上,它會自然地進入中脈。在修持「嗡阿吽」金剛誦時,我們觀想吸氣中的微細氣能量融入臍輪,只將粗大的濁氣吐出。

 

將這微細氣的重要精華安住在臍輪。無論心在何處,這微細氣能量也會跟著。實際上,當我們的心和這微細氣能量一起安住在臍輪,這微細氣能量不但能進入中脈而且也會透過中脈遍及身體所有的氣脈。

 

7. 弟子提問:廟裡有位師父,做了很多不當行為,因此破壞了他和學生及寺廟創辦人的三昧耶。我們身為寺廟的創辦人,現在該如何做?假如我們讓這樣的事情繼續,學生將會離開寺廟。我們是否應該請師父離開呢?我們該怎麼做呢?身為創辦人,我們可以就這樣一走了之嗎?

 

仁波切開示:

仁波切說,我們要分辨是我們個人被這位行者影響,還是因為身為中心的理事而被影響。這兩者是不同的。例如,若這位師父像是心靈朋友或是你的老師,是你個人被影響,此時,身為一個修學者,最好是不要介入其中,並且不要評斷任何人,而是要修安忍和禪修。然而,身為中心或是寺廟的創辦人就不同了,假設你是中心的負責人,那麼你要為中心的所有人的利益去設想。

 

這已經不是個人修持的問題。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與所有寺廟的成員以及寺廟的主要管理人召開會議進行討論。最好不要跟別人討論這個問題,也不要告訴所有的人,而是保持低調和只與少數人互相討論。有了成熟的結論時,應該要和大家一起告訴上師,並且是直接告知,不要單獨主動去找上師談。最好的做法是保持正式,召開會議並在會議中決定採取什麼做法。

 

~ 感謝 GarBo, Paljor, Rebecca, Natalie, Freda & DJ(美國西雅圖直貢道場、臺灣普賢法譯小組等成員)英聽、中譯、校對與完稿,標點符號()為同一名詞可作不同的解釋,[]為譯校所加的連接用語,為的是幫助讀者理解。本篇於2020.07.17圓滿。一切善德迴向上師長壽康健常轉法輪,文稿若有錯謬敬請來信指正:sstc.roc@gmail.com,感激不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