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archen Rinpoche 2017.jpg - 偉大的佛法上師

噶千仁波切2015年西雅圖弘法:紅觀音法會開示(一)7.11上午

 噶千仁波切2015年西雅圖弘法:紅觀音法會開示(上)英文繕寫 Red Chenrezig Guhyasamaja Teaching by H. E. Garchen Rinpoche (I)

 

彼諸瞋我諸仇敵,並諸害我諸魔怨,及於解脫遍知間,一切作障諸眾生,

願其為主等虛空,有情具樂得離苦,且令速得大寶之,無上正等圓滿覺。(複誦三次)

 

為此直至菩提前,願身語意合於善。為此直至命終前,願身語意合於善。

為此直至明日間,願身語意合於善。

 

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諸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複誦三次)

 

願等虛空有情眾生具樂及樂因,願眾生離苦及苦因,願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

願眾生遠離親疏愛憎常住平等捨。(複誦三次)

 

大地塗香敷妙花,須彌四洲日月嚴,觀為佛國做供獻,有情咸受清淨剎。

祈請上師總集身,我之一切身與財,外內密供祈納受,勝共成就賜圓滿。

 

救怙無有敵對瞻洲嚴,名望威揚三千大世界,無比勝者金剛總持尊,

父世間怙主足下頂禮,悲憫驅散心中愚痴暗,證悟離戲心性之加持。

 

眾生思想與心識,隨其差別而有之,大乘小乘與共乘,我今祈請轉法輪。

 

親愛的法友們,我們要談的是密集大悲士的實修法本。法本標題為〈大悲心雲堆:密集大悲士傳承祈請〉。Mahakarunika是大悲,Guhyasamaja是指許多秘密之集合。完整的意思是說:「持有大悲心者,即是體現三世諸佛菩提心。」這個意義也就是:諸佛菩提心聚於大悲之中。

 

在外在相對層面上,已有無量三世諸佛顯現。在心的內在層面上,心與諸佛心意相同此心也就是慈悲心。而在心的秘密層面上,心則如同虛空。沒有人能實際看到這樣的慈悲心,但一切諸佛就在這一體的慈悲心中匯聚。由此,一位佛陀的慈悲心便匯聚了諸佛心意。這裡所說的外內密層面,就像是人的外內密部分:一個人的外在部份是身體,內在部分是心和語當中的種種念頭,秘密部份是虛空般的心,沒有人能看見。心就像是虛空或大海、如光亦如電。雖然心就在那兒,實際上卻無人能看見,無人能捕捉,無人能觸及。所以說心如同虛空,是如同燈火般地存在,如火焰般的明,明晰地在這裡卻也同時是空的。因此我們說心的體性是「空」、而自性是「明」。因為無人能看見,所以心是秘密的。就在此心中,諸佛菩提心聚,實際上,這樣的心就是慈悲心。

 

〈佛子行三十七頌〉提到,「諸佛利他⼼所⽣」。諸佛心意聚在此利他心之中,這個心即是所謂的慈悲心亦即「摩訶迦盧尼迦」(Mahakarunika。因此,只要是持有這大慈悲心者,其身與意都是諸佛菩提心的顯現。好比說,如果觀照自心,自己想著「我誠心發願,希望利益自己的國家與人民」,同時也一直保有這樣的願望,就會了知這是個殊勝的發心,而諸佛也很可能正有著相同的想法。

 

所以,這就是諸佛的證悟心。佛陀之心是已經淨除只在乎自己苦受的習性,轉而傾向關心他人的苦受,並且能夠更關愛他人的福祉,在此,摩訶迦盧尼迦」代表了大悲心這是有著甚深意涵的說法,我們需要了解,諸佛心意即匯聚在此大悲心中。

 

無論是「大悲士」,或是「摩訶迦盧尼迦」,這些都是觀世音菩薩的諸多稱號之一。觀世音菩薩有著許多不同的稱號,在新譯派及噶瑪噶舉派,觀世音菩薩被稱為是「大悲勝海」;在寧瑪派或舊譯派則稱為「大悲士」摩訶迦盧尼迦,所指仍然是同樣的本尊,而且身色與法飾等都相同。兩者唯一的差異在於手的數量:新譯派的大悲勝海是四臂觀音,而密集大悲士則是雙臂,因此在佛行事業上有不同顯現,但法身自性則是完全相同的。

 

此外,在〈佛子行三十七頌〉書中也有一張千手千眼觀音的圖片,是帕莫比丘尼親見的千手千眼觀音形相。如同昨天灌頂時所提到的,大悲觀世音菩薩是一切諸佛的精要,諸佛皆從大悲中生起。同時,我昨天也提過,對我的寺院來說,密集大悲士是非常珍貴的修持,觀音的修持傳承在我們寺廟代代相傳、未曾間斷。而且,我自己也對這個殊勝的修持與本尊有著堅定的虔敬心。

 

那麼,我們要如何理解大悲士心性的顯現呢?我可以分享一個自己的經驗,事實上我是一個非常罪惡的人,但即使是我,也曾在夢中見到觀世音菩薩,在我夢中的顯現就如同〈佛子三十七頌〉小冊子第一頁上所展現的千手觀音圖像。某天我做了個千手觀音的夢,在夢裡千手觀音是遍佈整個宇宙中的。在夢中有片很黑的天空,上頭佈滿了星星。而這些星星在我看來就是千手千眼觀音,所以整個宇宙就如同遍佈著觀音的眼睛一樣。當時觀音就是這樣顯現在我的夢中。

 

         大約一週過後,我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中心。當地有一位弟子那時設計了一張觀世音菩薩的圖,實際上我並不認識那位弟子。那幅圖蠻大張的,大約有一個手臂長,就張貼在亞利桑那州寺廟門前。當我看到那幅圖,發現竟然與我夢中的景象完全一模一樣。我根本沒有要求任何人製作那張圖,也完全沒有告訴任何人我的夢,但那景象就這樣突然出現在寺廟門上,而且在之前從未有人設計過這樣的圖像。

 

因此,我選擇把這個圖放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的書冊當中。就在那一刻,我想或許我的夢並不只是幻相,或許我之所以會看到這個景象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所以我選擇用弟子畫的千手千眼觀音圖像,繪製成一個圓圈,圓圈中央加上具有五種功德的聖十一面觀音。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給弟子們這個特別的圖像,這是來自松贊干布時期所造的觀世音菩薩塑像,我把這個觀世音菩薩的臉放在千手千眼觀音的圓圈中央,然後一起放在〈佛子三十七頌〉的小書冊裡。我感覺這個夢並非僅是幻相,而是觀世音菩薩的無上加持。

 

平時,我們種種凡俗的念頭會在夢中停止,所以當遮障減少時,觀世音菩薩就有可能出現在夢中。以我為例,當凡俗的念頭停止了,我就見到觀世音菩薩的身相,見到這個景象。實際上,這個圖像顯現了觀世音菩薩的自性以及祂如何遍滿宇宙。宇宙中無處沒有虛空,且虛空佈滿三界輪迴之中。三界一直在虛空中,為虛空所包含。虛空遍布之處,皆為觀世音菩薩與諸佛的大悲所及之處。

 

有另一篇祈請文與我們書中第十四頁相似,祈請文的最後我們都會頂禮千手千眼觀音。在一般的祈請文中最後會提到:「應機調服任運而顯現 觀音菩薩尊前我祈請。」雖然一般的祈請文這樣寫,但是我把最後一句修改成:「具足慈悲遍滿如虛空,觀音菩薩尊前我祈請。」這裡改成慈悲的原因是,無論是不是佛教徒,任何人對慈悲都能有所連結。以上就是關於這小冊子中,對我意義重大的圖像的故事。

 

我們的文本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噢,仁波切抱歉,第五頁是正確的。

 

那麼,從文本的第五頁開始是儀軌的部分。稱為〈密集大悲士的簡要日修儀軌〉,之所以稱做「簡要」與「日修」,是因為還有另一個非常詳盡的版本,而這個比較像是簡略的版本。通常極具力量的菩薩如尊者達賴喇嘛,或是其他上師們等,通常是專修完整的長儀軌或是大壇城,但對於許多人來說,雖然有著很大的虔敬心,但每天有太多的瑣事如工作等等,並沒有太多實修的機會。對我們來說,由於沒有時間進行長儀軌的實修,便應該要仰賴日修簡軌。

 

這就像是簡要的版本,讓渴望投入實修的行者都能有機會在一個持續不斷的基礎上修習佛法。理想的方式是完整念誦儀軌,但如果時間不夠,甚至也可以直接在心中憶念千手千眼觀音,想著觀世音菩薩遍滿虛空。假如這樣也沒辦法做到,那就在心裡想著觀世音菩薩,尤其是要憶念其大悲心的心性。

 

只要心中有著觀世音菩薩,我們就會受到祂的加持。因此,最重要的是理解觀世音菩薩的心意那是有著慈悲大愛的心,如此,自己的修持就不會有缺失。有時若自己可以修持,可以聚集其他的弟子,每月或每周一次一起共修,或是在自己閒暇時做實修。這是非常短的文本,但若實在沒有時間實修這部儀軌,也可以在心中憶念觀世音菩薩,同時唸誦六字大明咒。

 

接下來實修開始。儀軌上寫著:在自己頂上有千瓣蓮花,其上有日輪月輪,其上是皈依處,三寶與三根本總集於此。有兩種方式觀想月輪之上的千瓣蓮花﹔第一種是想著碩大的蓮花花瓣遍佈整個虛空,三根本及本尊們匯聚在蓮花之上,總集三根本、三寶,與三世諸佛之三身,並觀想諸佛如雲層般圍繞著中央的主尊觀世音菩薩。或者,直接觀想在頂輪上有一朵小蓮花,在蓮花之上為三根本等聖眾。像這樣,可以觀想三根本等聖眾遍布整個虛空,也可以觀想一朵小蓮花在自己頭頂上

 

然而,通常一位初學行者開始實修時,都會遇到問題、遭遇障礙。因此我們向觀世音菩薩祈請,觀世音菩薩也即會顯現。一開始有人可能會問,觀世音菩薩從何而來?安住何處?所以,了解佛三身的自性是很重要的,如此才可明瞭觀世音菩薩的自性以及祂如何顯現。最究竟的本性就是諸佛之法身,法身如虛空般安住。於此虛空般的法身自性中,三世諸佛得以圓滿。諸佛於此自性中,彼此並非分離:既非一者,亦非相異,又非彼此分離。

 

因此,當獲致證悟之時,好比在海洋中倒入一滴水,或如雨水落入海裡一般合而為一,不再有二元之分。當越多水滴落入大海,大海中就會有更多的水,但是水滴從未彼此分別,水只會越來越多,卻不會彼此分離,沒有能分離開的水。雖然水會以不同型態顯現,像是有雨水,河水,海洋等不同的狀態,但是水的本質上一直都相同,仍然是水。就如同法身虛空般的自性,在諸佛中都是一致的,都有著相同的本質。

 

也就是說,當我們生起虔敬心時,本尊即會顯現,以如同空中彩虹般的報身形相顯現。其顯現是出自於對一切有情的大愛,是為了這些尚未了悟心性的不清淨有情。因此當本尊顯現時,是大愛的力量使祂得以顯現,並且也會以化身的形相出現。例如觀世音菩薩不只是以報身的本尊顯現,也會以化身形相、以世上的人身顯現。同時祂的心一直如虛空般遍布。正如其自性未曾改變,無論是海水、雲或雨,在實質上都有著一樣的自性。所以海洋般的法身、雲朵般的報身以及雨水般的化身,都有著相同的本質。

 

那麼佛陀是如何用不同的方式顯現呢?舉例來說,一時,佛為八位親近菩薩弟子轉法輪,祂們其實具備和佛陀相同的心,但以不同的化身顯現。例如,當佛陀在教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時,與會大眾中有觀世音菩薩和金剛手菩薩等,以及弟子舍利弗,而當時佛陀安住三摩地之中。

 

當佛陀安住三摩地之際,弟子舍利弗請求觀世音菩薩教授《心經》。接著,觀世音菩薩傳授了《心經》,而這個教導本身即是佛陀的心意。因此,舍利弗明白,安住三摩地的佛陀心意與教授《心經》的觀世音菩薩心意是一樣的。在《心經》裡提到,當時有佛陀和金剛手菩薩等等的諸多菩薩,以及舍利弗等弟子眾。舍利弗以凡夫人身顯現,一同接受教法,而觀世音菩薩也顯現為佛陀的弟子,以如同弟子一般的人身樣貌顯現,並不必然是報身的形相。這也說明佛陀並不遙遠。認為佛陀太過遙遠而不可見,是不正確的,佛陀也會以化身顯現在人間。在化身世界中有所謂清淨觀和不清淨觀。兩者唯一的差別在於心中是否有我執。當心中還有我執,以及如瞋恨等等的各種業力印記,我們便顯現為不清淨的有情眾生。這就是唯一的差別。

 

所有眾生的心,唯有遮障多寡的差別,但究竟上都是佛陀的本質,差別只在於心續是否成熟,或是了悟心性與否而已。這也是調伏者與待調伏者之間的分野。譬如,達賴喇嘛尊者與我們這些弟子都是以人身顯現,因此我們都有同樣的潛能,當生起菩提心,便能獲致證悟。當獲致證悟之時,即能了知究竟上我們並非獨立存有,亦無二元之分。

 

當我們真實了知化身的功德,就能清淨所有矛盾和懷疑。六道之中一切有情都具有佛性,雖然暫時受制於諸多業力和煩惱,使我們有不同的顯相,但我們的真實自性都是佛性。因此當本尊顯現時,觀世音菩薩能夠以彩虹般的報身形相顯現,也會直接以化身的形相顯現於人間。舉例來說,達賴喇嘛尊者便是觀世音菩薩顯現於這個世界的真實化身,這是記載於佛經當中的佛陀授記。預言中提到佛陀在未來將會出現在西藏的雪域之中,那裡的人遭受深重嗔恨與煩惱之苦,唯有觀世音菩薩得以調伏這些眾生,觀世音菩薩將顯現於西藏大地,佛陀囑咐觀世音菩薩去照顧西藏的人們。「未來,觀世音菩薩將以多位法王的化身顯現於西藏。」以上是佛陀真實說過的話。

 

所以,達賴喇嘛尊者,是觀世音菩薩真實的化現。這不僅是讚揚的言詞,更是觀世音菩薩的真實顯現,這是觀世音菩薩在人間化現最殊勝的方式了。比起佛陀的事業,尊者顯現在這個世界以及其事業的影響甚至更為偉大。尊者為這個世界開啟「業因果」之眼並展示「業因果」之道,也為這個世界所有人們成就了許多利益與快樂。尊者實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是真實顯現於人間。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了解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是如何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因此,在法身究竟的自性之中,我們都是一樣的。所有本尊和諸佛都是相同的。於此廣界中,報身與化身得以顯現。瞭解了三身的功德之後,我們就能毫不懷疑地向本尊祈請。

 

這裡的「父母為主有情眾,三門恭敬誦此語」,我們應該要把這些話記在心中。當心中憶念這些話時,也就是自己想像這些文句。也許我們可能會認為這只是想像而非真實。然而,比如我們接受灌頂時,常常會帶著所愛之人的照片去接受加持。就像大家會帶如狗、貓等等寵物的照片,或是無法到場者的照片。當大家帶這些照片領受加持時,是真實相信三寶將保護這些摯愛者的。而實際上,透過這愛的力量他們也將得到庇護。當為所愛之人領受加持時,同時也應當觀想三界中一切有情眾生都得到加持,他們都曾是我們的父母或親友等等。也就是說,若能在心中憶念所愛並領受加持,也可以同時憶念所有情眾生我們可以想像任何的可能。

 

當我們領受灌頂時,若能想著一切眾生都共同獲得灌頂,這會有極大的幫助,利己同時也能利他包括三界中一切眾生。這裡提到「三門恭敬」,以身體來表示恭敬的方式如禮敬、大禮拜或結手印等。以語來表示恭敬的有祈請和祈願。以心意來表示恭敬的有培養信心和虔敬心。此處生起的信心有三種。第一是清淨信,也就是牢記三寶的功德。接著是欲樂信,希求自他都能夠從痛苦中解脫。然後是勝解信,也就是對菩提心的信心,相信菩提心是暫時也是究竟的庇護。基本上,亦即要相信業果。所以,勝解信是三種信心裡最重要的。對菩提心的勝解信,其本質就是了知在起菩提心時,即能先保護自己,接著也能保護他人。所以在這三種信心中,這是最為重要的一種。

 

首先從皈依開始,「上師三寶本尊天,以及勝者海會聚,我與一切有情眾,三門恭敬往皈依」。法本寫得很清楚,也因時間關係我們直接往下進行,尤其對我們而言,後面還有更為重要並且殊勝的七支供養。真正的本尊是什麼呢?本尊實際上就在我們的心中。因此第一支「頂禮本覺天眾矣」,是指禮敬本尊和俱生本覺,這就是最究竟與最殊勝的頂禮。心在超越二元執取時,心的自性即為本尊。所以本覺與本尊是無二無別的。究竟來說,本尊的法身自性就是覺知,也就是本覺。本覺不在他處,也未曾與自己分離,認出本覺便是至高無上的頂禮,因此,對本尊頂禮就是對本覺頂禮。

 

第二支是供養,「不滅自明獻供養」。以自性「明」為供養,即是最殊勝的供養。也就是說,當有任何念頭起,讓念頭自由來去並安住於禪修,不追隨任何的念頭。當沒有念頭被追逐時,這些念頭最後就會像海洋中的波浪般,自然地消融於心。以心中的「明」讓念頭自然消融,就成為最殊勝的供養。

 

接下來是第三支,「墮於四邊發露懺」,是指發露懺悔不落四邊,即為最究竟的懺悔。在此見地與心的自性當中,心便能自然地遠離四邊悖論。四邊悖論是來自於常見或斷見,而捨棄四邊悖論就能離於一切對心性的疑惑。無論有什麼念頭生起,都任其消融不做探究,就讓心如是安住。有些人談到心性時,討論的是心的存在形式、存有與否,也就是所謂的「常見」或「斷見」。當了悟到心的體性為「空」,就能破除常見;而當了悟到心的自性為「明」,就能破除斷見。放下心中所有成見與概念,單純安住在心的自性當中,在那之中沒有任何困惑、也沒有對心性的懷疑。當所有的困惑和念頭都消融在其自性之中,這就是最殊勝的懺悔。

         

接下來「三時等性予隨喜」,在心的自性當中,現在、過去與未來,三時都是平等無別的。這也是說,即使在三惡道中度過千年,心的自性仍然不會有絲毫改變。當獲致證悟時,心的自性也依然一樣,並無不同,就如同法身的廣大虛空一般。認知到心的自性一味,便是最殊勝的隨喜,隨喜勝義見地、隨喜心的自性平等。這些就是前幾支頂禮、供養、懺悔和隨喜。也就是說,當安住在禪修狀態時,一切便於心的自性裡圓滿。這與任何外在事物無關,就在這自心當中圓滿。

 

七支供養實際上是對治六種煩惱,所言的是最究竟的七支供養。下一句是勸請本尊於行持中淨空輪迴。也就是當你了悟心性的見地會對有情生起大悲心,透過悲心的力量,眾生的我執會消融,同時他們的佛性會開展並自行顯現,就如同冰塊融化,便能帶領眾生出離輪迴。

 

意思是,若能了悟自心本性,就能了解到實際上輪迴並非固有存在,進而希求自己能保任本初清淨的赤裸通透,安住於勝義境中,而這本初清淨便是心的真實自性。心性一直是清淨的,只是因為種種暫時的因緣,感知到自他的二元分別而創造輪迴。因此,就算目前心像冰塊一樣,但其自性仍然是水,而且是本初清淨的。

 

這裡談到一個詞是「赤裸通澈」,「通澈」指的是沒有任何障礙、能穿透一切。心的自性就如虛空般,能無礙地遍及一切。因為心的體性為「空」,性空的本初覺知。然而實際上,我們要如何了解這個通澈呢?當認出自己內在覺知中開廣的「明」,就能見到我們本自具足的廣大明性。當安住於了知自身明晰的狀態中,無論在這自性裡有什麼念頭生起,念頭都將在生起之際毫無障礙地自然消融。舉例來說,在一把大火上灑一些水,水馬上就會被燒盡。又或者在熱水裡放一些冰塊,冰塊將立刻融化。所以就在念頭生起的當下,念頭即在這通澈中解脫。

 

接下來,「迴向眾皆證本覺」,這是為了所有尚未覺醒的有情眾生而迴向,願眾生皆能了悟本覺,一旦了悟心的自性,就能了解輪迴並不存在。「三身圓具願獲得」,我們應該要知道,三身實際上是在自己的心性之中圓滿,而這是如何圓滿的呢?因為心的體性為「空」,空性即是法身自性。這裡的「空」並非空白,這個「空」帶著明晰的覺知,能了知自身體性為空,是空又同時有著鮮活的明晰,報身就以此明晰顯現。因此在如同虛空般的心性中,明空合而為一。就像虛空一樣,無法被指出是這或是那、存在或不存在。虛空是無所不在的,沒有任何一處沒有虛空。只要虛空所及之處,心性亦在其中。密勒日巴曾說過,心性如同虛空、與虛空無別,這也是三身得以在心性之中圓滿的原因。而這個祈願文便是願我們皆能在心中證悟三身。以上談的是究竟上的七支供養,這個七支祈請文是彌足珍貴的。

 

接著下來談到四無量心。這邊說到,「嗟嘛我為度脫有情故,於大悲士壇城中,為能徹斷輪迴故,於四無量發心矣。」當說到我們的心其實等同佛陀時,常會有個問題:「如果我的心性真的是佛陀,那我為什麼還需要皈依三寶呢?為什麼我還需要修行?」等等。當然不需責怪提問的人,我們需要去真實了解,為什麼自己的心等同佛陀?我們的心性本自與佛同等,但是我們在心中仍執著自我。所以心實際上如同水,但是因為我執而變成了冰塊,冰塊本質仍然是水。那麼在這之間是缺乏了什麼?缺乏的就是利他心。正因為如此,我們向諸佛祈請,將自己的希求與恐懼都交予佛與本尊。同時我們希望獲得悲心那如同觀世音菩薩與諸佛的悲心。目前我們還像是冰一樣,而冰塊需要幫助、需要太陽或是熱水。所以,我們把希望放在諸佛身上,希望透過諸佛悲心的溫暖,讓冰塊得以融化。當諸佛的悲心在自己心中生起,我們便能解脫,就能理解到自心即為佛陀。

 

接下來談到四無量心。首先是慈無量心,也就是廣納一切的愛。舉例來說,在心中想著任何自己所愛的人,接著去想,一切眾生無不曾為自己的父母或是親友等等,因此無法區分朋友抑或敵人。這就是慈無量心,愛著每一個人。第二是悲無量心。這是指,因為我們愛著每一個人,沒有敵友之分。尤其以自己周遭的人們來說,無論是敵是友,當他們遭遇困難時,因為有著對每個人的愛,自己當然會想幫助他們。當自己想幫助每一個人時,這就是無量無際的悲心。這就是發願以己力幫助他人。一切眾生都在受苦,任何眾生、任何生命形相,無論是動物,無論擁有色身與否。那些沒有色身的眾生也都在受苦著。因此,該怎麼幫助眾生?要如何保護眾生?就是要生起慈悲心,透過我們的愛來消減眾生的我執。他們的我執消滅,就能真正的保護他們,這就是悲無量心。而無邊的喜無量心就是理解到,所有眾生皆本自擁有佛性,此即為究竟自性。因為眾生擁有這樣心性功德,眾生得以解脫,了悟到這一點也就是喜無量心。接著,捨無量心就是了悟到,究竟上我們與諸佛、所有眾生都無二無別。

 

接著是第六頁,開始正行的生起次第,也就是本尊觀想。一開始這裡提道:「從由無緣空性狀,宮殿中心五光內,蓮花日月輪上方,己之覺性紅啥字」。首先,我們在空性當中禪修,並放掉所有的念頭。不必試圖彌補過去或是預測未來,放下所有念頭、清淨心中思慮,全然處於空性之中。接著,日月的種子自此空性中起等等。如果能以上述方式觀想是非常圓滿的,或是僅僅祈願「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利益」也很好。從空性中起對眾生的慈悲心:願所有眾生皆能獲得利益。但僅以思惟悲心的方式,很難一直安住於悲心之中,因此,我們把悲心的念頭轉變成「啥」字紅色的「啥」種子字。就在悲心生起的瞬間,立刻轉化此心,使悲心在生起當下立即轉變為「啥」字。讓「啥」字成為幫助觀想專一並安住的參考點和助緣。

 

接著說道,「射彼獻勝者喜供,調治有情眾罪障,攝此成就融自己,徹斷輪迴心觀思。」此時,觀想如陽光閃耀的光芒,從啥字向外放射。首先,光芒遍及十方一切淨土,並做虔敬供養,這些光芒的自性就是對三寶的虔敬心。接著,觀想在光束末端化現無數的獻供天女,對淨土中的無量諸佛作無量供養。之後,光芒收攝並再次放光照耀,此時光芒帶著慈心的自性,這慈心光芒遍及輪迴六道,遣除了眾生的我執。當這慈愛光碰觸到一切眾生的剎那,他們的心都變得快樂。因此,以大悲尊者的慈悲心,所有眾生的我執和苦難就如同冰塊迅速融解般地消失,這就是所謂的成就。此處說的「攝此成就融自己」就是這個意思,慈心的力量已經淨除一切我執,當我執被遣除後,觀想所有眾生轉化成為觀世音菩薩的自性。

 

之後提到,「啥完全轉變後,自己密集大士身,紅色一面有二臂,右手心前執蓮鬘。」這裡開始進入自觀本尊的階段。可以先拿張本尊的照片,看著這張相片然後閉上眼睛,讓本尊形相顯現在自己心中。

 

當我們觀想時,儀軌中所敘述的本尊的形相、所有莊嚴寶飾與顏色等等,都要在心中清晰地顯現。首先,想著觀世音菩薩的形相顯現在心中,接著透過觀想各個部份,如莊嚴飾品或其他物品等等來加強細節,在這裡越觀想這些細節,之後我們就越能憶起淨相。所以,首先要能明觀本尊,爾後就能憶念清淨。這些要素都各別代表了本尊對應的清淨功德,像是六度波羅蜜,或是五毒轉五智等等。我們應該要以三種面向來理解金剛乘:首先,應該要了解這些符號、象徵與意義,這些就是所謂的「外」、「內」、「密」。舉例來說,五方佛冠是以一個外在的王冠符號來代表五方佛,這就是所謂的符號。以內在涵意來說,這代表了五毒已轉化成五智的象徵。而在第三部分,也就是從密的觀點來看,五毒轉五智的真實含義是指了悟心的無二自性,這才是實際上所代表的意義。比如,觀想雙身相的本尊時,這些本尊都有女性的明妃,這種明妃的觀想在密續裡是有著特殊密意的。有許多本尊都會以搭配明妃的形相顯現,像是在密續裡普賢王如來和勝樂金剛都有明妃。而這實際上和四無量心特別是與慈悲心有關。也就是說,雙身相即是四無量心自性的顯現。

 

首先是慈無量心。從雙身相的形相來看,明妃代表著愛,即慈心存在於本尊與明妃之間。第二是悲心。我們先以慈心愛著彼此,接著以悲心彼此相互連結。透過這個悲心的融合,雙身相得以雙融。因為這悲心的融合而有了第三稱為大樂或喜無量心。而大樂的果即是大平等捨。因此,我們終能了悟無二也就是大平等捨或捨無量心。

 

以上是四種大樂如何依次第融合並連結至四無量心。這就是當我們修持風、脈、明點時,如何修習四無量心的方法。透過「樂」、「空」雙運來理解心的自性,來認出心的究竟自性。當大樂生起時,我們了悟此大樂有著空的自性;觀看著大樂時,其體性為空。而當我們認出此大樂體性為空之時,是以清晰的明性來認出大樂的體性為空。因此,在這樂空雙運之中,我們可以認出明性。首先,這些功德之生起,來自培養菩提心,透過菩提心的生起可將明點轉化為殊勝的功德。倘若沒有生起菩提心,明點將成為輪迴的種子,這是由於大樂而讓我們產生相互貪愛,從貪愛而生耽著,由耽著而生妒忌等等,因而引致輪迴。

 

舉例來說,在生氣或嫉妒時,自己原先的友伴就會轉變成敵人,這就是輪迴裡所有痛苦的究竟來源。因此在修持雙身相的觀想時,要以菩提心為根基,依循著四無量心的次第,讓自己從菩提心的生起和四無量心連結。雙身相也代表了心的究竟本性,心就如同雙身相所顯現的明且空。

 

對於剛起步的修行者,若是男性修行者,比較容易的方式是將自己觀想為如觀世音菩薩的男性本尊;若是女性修行者,可以把自己想成是度母,或是以其他自己覺得適合的方式觀想。接著,再觀想度母或觀世音菩薩為自己的伴侶。雙身相代表著空與明,其中,心的明性也就是一切顯相生起的層面,是由雙身相裡的男性本尊所代表;但同時所有顯相本質上不存在,一切顯相皆是空性,這空性即是由雙身相中的明妃女性本尊所顯現。又或者,當大樂生起時,男性本尊代表了生起大樂,而同時大樂的體性為空,這空性就是由明妃所代表。

 

一般而言,如果還有二元概念,就會有兩種體驗、兩種感受,也就是大樂與空性,但實際上它們並無分別,而有著同樣的本質,是雙融合一的。所以大樂本身就是空性,認知到這樣的樂空,就是認出了明性是明,同時為空。由這個明性來認識大樂的體性為空,因此我們找到了空性與大樂。了解心的空性,就能了解無有分別。明的自性是空,空的自性是明。明性代表雙身相中的男性本尊,而空性則為女性明妃。究竟上明性將匯聚成空性女性明妃,究竟上空性遍及一切萬物。

 

在心的究竟自性當中,並無二元分別。安住在此雙運之中,不再有任何二元執著與概念,便得以認識到大樂與空的自性;實際上,這樣的樂空雙運就能增長自己對心性、見地的了悟。由於這樣的了悟,無二的本初智將在心中增長與生起。以上就是我們要觀修雙身相的原因,這些形相也可以在如勝樂金剛或任何密續、金剛乘的本尊上見到。

 

由此可知,最重要的是在觀修雙身相時,要恆常以慈悲心為基礎做修持。首先從慈心開始,再來與悲心融合,之後大樂生起,最後生起平等捨,了悟心性的無二無別。

 

接下來是第七頁,提到「無二雙運觀二尊」,當我們生起這樣的無二雙運例如平等捨心,於一般止修當中會生起樂受。這屬於一般禪修所生起的樂受,也就是止或奢摩他的樂受。但假使執著於奢摩他生起的樂受,諸多過患將由此產生而使之成為凡俗。一般執著樂受的狀況是,把樂受視為外在的因素,以為樂受必須依他者而生。好比,男人認為自己的快樂是來自女人,反之亦然(女人認為自己的快樂是來自男人)。再來是,將自己想成是他人快樂的根源,於是對他人產生了貪執,開始耽著彼此,想要掌控彼此、擁有彼此,許多輪迴的過患都是源自於此。

 

因此,當我們進行止修之際,如果奢摩他的樂受生起而產生執著,最終將無法了悟自心本性。所以需要有明性,觀(毘婆舍那)的見地也就是觀。只有透過止與觀的無二雙運,才能了悟真正的自心本性乃是樂的,且這樣的樂是本具而無須外求的。只有透過明性的觀才能了悟無二直至此時二元執取才會瓦解。

 

金剛乘的善巧方便,就是透過本尊修持與觀想來了悟這一點,了悟樂即為自性的本具功德。當了證大圓滿或大手印,便能了悟那生起之樂即是認出自心本性之樂,且那種自在之樂並非由外力所掌控。那是如虛空般、無二元分別之樂。所以,一旦了悟到心性如虛空,就能了悟再無他處能尋任何之樂。如此,我們得以解脫對輪迴歡愉的貪著,這就是金剛乘的殊勝功德,也是為何要觀想和修持雙身本尊的意涵。我們真的必須去經驗、需要去實際體會,否則永遠無法理解其含義。

 

假使我們沒有這樣的體驗,而在觀修雙運本尊時執著於樂受,或者壞失三昧耶戒等等,便會因為二元分別的執著墮入地獄等下三道之中。所以,真正決定自己投生方向的是:我們自心之中是否還有二元分別的概念或執取。所以,要了悟本自清淨的無二雙運,就是要了悟沒有我者存在、沒有他者存在。我們必須了悟自心宛如虛空其中並無自我與他人的分別,自他皆不存在。了解這一點時,自己與他人就只有兩個身體的差別,二元分別只存在於形相上,而不存在於心性中。這就好比樹一樣,只有一個樹幹但有著許多的樹枝,二元分別存在於樹枝之間,而不存在於樹幹之中。了悟這一點,即能解脫對輪迴歡愉的貪著。

  

接著提到,「心間圓圓月輪上,紅色啥字發毫光。」這裡可以把月輪觀想得很小,就像拇指指甲的大小,在月輪之上有一個紅色啥字,啥字周圍有六字大明咒唵瑪尼貝昧吽(嗡瑪尼貝美吽)圍繞。可以觀想在心間,或者在肚臍。一開始要觀想瑪尼咒圍繞啥字時,可以先在心裡想著瑪尼咒字的字母面朝外排列,圍繞在啥字外圈。

 

此處根據舊譯派(寧瑪派)傳承的儀軌有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依」(念修),這裡只要先專注在心裡觀想咒字周圍有種子字,直到觀想能穩定為止,也就是任何時候只要想到就能立刻在心中顯現畫面。當心中能有這樣的畫面,就進入第二個階段「近依」(近修)。首先這些咒字穩固,觀想清晰,接著,咒字開始如輪圈一般地旋轉。這就是第二個步驟的「近依」。之後,當咒字穩定,就開始緩慢地繞圈,接著加速,速度越來越快,直到變得眼睛再也無法看清楚,最後會變成一個非常快速旋轉的圓圈。這就是「近依」的步驟。

 

之後的第三步是「成」(修持),當咒字穩定之後快速旋轉形成咒鬘,光芒向外放射再聚集回攝,這些光芒供養一切淨土諸佛並淨化有情眾生的障蔽。以上觀想穩固之後就是「大成」(大修),也就是一切有情眾生障蔽皆被淨化,所有眾生都轉變成本尊。透過以上的步驟就完成了依修四支(念修四支)。

 

根據舊譯派的咒語觀誦修持,一開始只專注在咒鬘並觀想咒字,同時持誦咒語並累積持誦的次數。但其實重點不在於持誦數量,而是串習以生起次第來達到修心。以上是根據舊譯派的傳承,而在新譯派的四部密續裡也是類似的。舉例來說,根據舊譯派的傳承,透過第一步的「依」觀想種子字,就能讓自己開始與本尊親近。然後在「近依」的階段,咒語開始緩慢地繞圈,這時自己就成為本尊的朋友。接著「成」的階段,光芒自旋轉的咒鬘放射又聚集回攝,此時本尊就成為自己珍愛的友伴,和自己的心非常親近。在第四的「大成」階段,自己了悟無二分別而變成本尊,真實了悟到「自己即是本尊」。以上是舊譯派傳承中,以依修四支修持咒鬘的方法。

 

接著是「心間圓圓月輪上,紅色啥字發毫光,觀思六字周圍繞,彼放毫光而迎請,自性本智薩埵融。」之後,放光迎請智慧尊也就是本尊會眾,智慧尊從虛空中如雨滴落下般降臨。想著祂們已融入整個宇宙及一切有情眾生中。接著出現了一些梵文文字、一些咒語。這實際上好比總集所有觀想,代表之前曾說及之後所說的內涵,無論是英語、藏語,都由這些梵文字母所總集。

 

首先這裡提到「唵瑪尼貝昧吽啥」就是指本尊的體性。接著「班札薩瑪雅札」是指自己和本尊之間的三昧耶。「班札薩瑪雅札」是代表本尊具備的三昧耶,當自己向本尊祈請時,因為有這個三昧耶的緣故,本尊必須前來。本尊因為之前先發起菩提心,所以最後獲證圓滿佛果,同時誓言要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本尊曾如是發願:「我願利益一切有情。」因此,現在我們喚起此三昧耶也就是本尊曾經許下的承諾:「我祈請您的降臨,請您實踐您的諾言。我正在這裡受苦,希望您降臨於此,來守護、實踐您的三昧耶。」由此,三昧耶有兩種表達方式。自己的三昧耶自己所承諾的修持與祈請,在自己的祈請之後就是本尊的三昧耶本尊要降臨並幫助自己,因為這是本尊們的三昧耶,所以祂們一定會到來,以上是「班札薩瑪雅札」的涵義。

 

再來是「札吽邦霍」,外在層面上代表四無量心;內在層面上即是四喜,就如同先前提及的佛父佛母雙運。究竟層面上,佛父佛母消融成為無二,成為對本尊的究竟大喜供養。「札吽邦霍」代表最終雙融無二。

 

接著,「班札薩瑪雅帝岔練」指的是自己的三昧耶,自己永不忘卻本尊,自心永不離於本尊。然後「唵啊吽」是代表本尊證得佛果的身語意,和自己的身語意沒有區別。也就是說,如冰塊般的我執已經融化,於是自己的身語意就如同本尊之身語意。這代表自身已清淨且為空,自己的音聲可聽聞同時為空,自己的心能覺知同時為空。這些顯相就如同本尊的形相,並無任何實質存有,而是如天空和彩虹般顯現。

 

再來是「唵吽章啥啊」,五個字母代表五毒的轉化,透過空性和悲心的力量,五毒已被轉化成五智。外在象徵則由雙身相裡的五方佛冠所代表。之後再次觀想,透過身語意的加持,我們已經得到五智灌頂。這也就是之前提過放光再聚集回攝以利益眾生的部分。這點先前已經解釋過,文本也寫得很明白,就不再多做說明。

 

接下來,「觀思由身語意之,加持而行五智灌,由己心命文字[校註:張福成師兄原譯為「吽」但應是筆誤],射出毫光供勝者,調治有情眾罪障,眾亦成為大悲士,攝回身語意精萃,加持成就融自己,等持心命四周[校註如前],觀思六字左旋轉」。根據文本這裡的順序是,從一開始光芒放射,最後是六字大明咒以逆時針排列圍繞啥字。實修時,基本上咒字先在啥字周圍排列好,然後開始旋轉和放光。這是我們實修依修四支時所採用的順序。

 

最後一句「觀思六字右旋轉」[校註:張福成師兄原譯為「左」但應是筆誤],觀想啥字在中間,咒字逆時針排列,這是先前提過的「依」階段,觀想每個咒字圍繞啥字排列,首先咒字的字面朝外並以逆時針向左排列,圍繞著啥字。排列先從前方的「」開始,然後依照「唵瑪尼貝昧吽」的順序。此處以逆時針排列咒字,在之後的「近依」階段的旋轉,實際上是以順時針旋轉。所以在觀想時,若是讀到以逆時針方向排列,那麼旋轉時就會以順時針方向旋轉。在一些其他的實修法本裡,會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如果咒字以順時針排列,那麼就會以逆時針旋轉,而且這時咒字的字面要朝內排列。總結這裡的觀想方法,法本上寫著的「右旋轉」,就是咒字的字面朝外以逆時針向左排列,接著在旋轉放光等階段則以順時針旋轉。

 

接著「攝回身語意精萃,加持成就融自己」。在這裡,是哪些精萃、加持和成就融攝到自己身上呢?融攝己身的加持和成就實際上就是慈悲心,我們想從本尊身上得到的就是慈悲心,我們想要生起的就是慈悲心。若心中有慈悲心,就能帶來所有的快樂,增長自己的壽命、福德和財富等,也會淨化疾病與魔障等等。所以有著慈悲心的行者都是快樂的,他們的疾病障礙減少,因此壽命與福德增長。

 

舉例來說,壽命的增長就像是頭髮不會變白,不會老得很快,當自己一直是快樂的,也就會有許多朋友。所以,一個心存善念的人會有許多的朋友,即便遇到敵人、損害或障礙,也都會慢慢轉變成友伴。這裡的精萃是指圓滿本尊的四個事業,而精萃的根本就是慈悲心,是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這就是我們想從本尊那兒獲得的,這就是精萃,是本尊身語意的加持。如果要仔細說明,有各式各樣的加持與成就等等,但簡單來說,所謂獲得的精萃就是慈悲心。舉例來說,當自己對朋友生起慈愛,這個慈愛就是本尊的心意,如果能夠同時想著所有眾生都曾經是自己的朋友,這就等同觀世音菩薩真正的心意。所以,要一遍又一遍不斷地串習這樣的慈悲心,對慈悲心要有完全的信念和信任,並透過忍辱來守護慈悲心。修持本尊時,要以培養慈心和忍辱的心來修持。若能生起這樣的發心,便是證得本尊的一切成就。這將帶來此生的安樂,以及未來生生世世的安樂。

 

課程先在這裡暫停,待午飯休息後,下午將會舉行淨化儀式,可能會為大家談及昨天提供給各位的〈普賢王如來願文〉小冊子,我們預計在下午會一起讀誦。常常許多人拿到這些小冊子後,都只有放在家裡。請各位不要這樣,尤其不論各位到哪裡,都應該要隨身攜帶〈佛子三十七頌〉和〈普賢王如來願文〉,要一直放在身邊來閱讀,請大家都放在背包裡隨身攜帶。

 

~ 感謝 Boya, Kaya, Joe, Ives & DJ(新加坡與美國西雅圖直貢道場、臺灣普賢法譯小組等成員)英聽、中譯、校對與完稿,標點符號()為同一名詞可作不同的解釋,[]為譯校所加的連接用語,為的是幫助讀者理解。本篇於2020.07.09圓滿。一切善德迴向上師長壽康健常轉法輪,文稿若有錯謬敬請來信指正:sstc.roc@gmail.com,感激不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