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千仁波切講解《大手印五支道》(一之二)2015.07.05西雅圖
~ 前一篇請見:噶千仁波切講解《大手印五支道》(一之一)2015.07.05西雅圖
http://blog.xuite.net/yeshi_tsogyal/twblog/558834280
這不單只關於活生生的有情,如人類等等,花草、樹木、森林等也是如此。它們全都是由(五大)元素所組成的,而元素彼此互相依存、息息相關。我們可將慈心和悲心比喻為水,就像水大,滲透萬物並賦予生命。若沒有水,一切都會乾涸而死。例如你沒為花草、樹木澆水,即使是一棵大樹也會乾涸而死。但若有水,任何農作物--果實、花朵、樹木等,一切都需要水。故水如生命力。在金剛乘的灌頂中,唯一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三昧耶就是慈心和悲心。它猶如水一般。根部沒水,一切都會死亡。沒有慈心和悲心,我們絕對無法獲得輪迴或涅槃的安樂。沒有慈心,我們絕對無法獲得證悟的安樂。透過任何輪迴或甚至三善道的欲樂也無法達到證悟的安樂,因此慈心和悲心非常重要。二者如水,無水,萬物皆亡。我們可根據任何眾生在缺水時所遇到的困難去理解。若這世界上沒有水,任何人、動物、植物都無法生存。因此我們首先必須培養的覺知,便是認知慈心的重要性。
即使在世俗面,若我們單在這一世培養慈心和悲心,並以安忍守護慈心,那我們將會有許多朋友,也有許多貴人相助完成事業等等。例如愛國者,他們能真正地保衛、服務他們的國家,真實地照顧他們的國家。首先,由於他們對國家之愛並希望國運順遂,因此他們總是掛心國家。如此一來,他們的心變得廣闊,包含了整個國家。這些人表面上是普羅大眾,但他們的心遍及了整個國家,他們關心國家福祉,因此知道國家需要什麼、國家的本質為何、國家的需求為何、什麼對國家有所助益或損害。他們能本著事情對國家的優劣而做判斷。由於愛國精神,他們能真正地為國民服務。
另一方面,一個沒有慈心的人,甚至會離開自己的父母和朋友。他的心狀態如何?他只為自己著想,他只關注自己的安樂和福祉。這使他的心非常狹隘,像個冰塊。儘管他的心在本質上是佛,就如同水一般,他的心只是暫時化現為冰。這源自於自私之心。他日夜只想著自己的福利、什麼對他有益、什麼能讓他開心?只要自己開心,他不在乎別人發生什麼事。這種想法讓心變得很狹隘,最終他和所有朋友分離。雖然他一開始得到了珍貴的暇滿人身,但最終自私心使他和朋友分離,變得孤單,許多人甚至了結自我的生命。這是我執的過患。從我執、自私心而生瞋心,從瞋心而生慢心等,五毒於是生起。五毒源自於這個我執的心,因此我們應該思維悲心的功德及我執的過患。
我希望各位法友再三地認真思維慈心和悲心的殊勝功德,尤其是慈心。若你只有慈心,那即使是在暫時的輪迴中也能帶來安樂。假若有慈心,你將行佈施,而佈施的結果是得到財富。若有慈心,你將持戒,而結果是得到珍貴暇滿人身。若有慈心,你也將修持安忍。若安忍,你將得到長壽、莊嚴的外貌及許多的善友。最後,若有慈心,你將培養能帶你達到究竟證悟的禪定與智慧。在修道上,慈心是得到所有暫時及究竟安樂的因。即使從和佛法無關的世俗角度來看,慈心也是得到上三道一切安樂的因。即使在此生,每個人都需要愛,就算那些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精神之路的人,也是如此。許多人沒有宗教信仰卻行佈施、斷絕殺生、修持安忍等等。有許多如此的人。智慧與慈悲從這種智力中生起。那些有此種智慧的人,清楚自己與他人的需要。以自己樂、苦的經驗為基礎,他們亦能瞭解他人樂、苦時的所需。依此理解,他們自然地生起悲心,也會為他人著想。因此無論我們從修道或世俗的角度來看,都能領會到培養慈心是多麼的重要。慈心實在是不可或缺的。
在一篇菩提心祈願文裡提到,只要有菩提心,就足以達到證悟;若沒有菩提心,就絕無法門能獲得證悟。因此,若你只有菩提心,那就足夠了。若僅僅缺乏菩提心,也將失去一切所有。你將一無所有。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沒有慈心、單單自私為己的人,表面上是個人,但他的行為其實就像動物。在《薩迦格言》(Sakya Lekshe)中提到,那些只顧自己、缺乏慈心和悲心、不關懷他人者,實際上無法關愛自己、提供自己的安樂及福祉。他們此生都無法思維慈心的功德。即使他們表面上是人,但他們的行為如同動物一般,甚至會吃掉自己的孩子等等。因此我們應該思維缺乏慈心和悲心的過患,以及具有慈心和悲心的功德。無論是世俗上還是修道上,兩者都需要實現菩提心的善巧方便,而那就是愛。
慈心和悲心像一匹優良的駿馬,能帶你到任何地方。無論是世俗或修道,駿馬般的慈心和悲心也能帶你通往安樂之道。即使一個沒有任何宗教信仰、[自認]不需要佛法或任何宗教的人,但在世俗中,他仍需要慈心和悲心。例如我們觀察國家的律法、不同學科如何運作、世間一切事物的運作方式時,[便知道]一旦有了慈心,就好比有了一條道路、一個目的地,你知道正確的方向、自己要去哪裡、自己在哪裡以及目的地、你知道將來會達成什麼。就算在世俗方面,這猶如在道路上騎著馬,你便能實際前往該目的地。
在修道上,我們透過別解脫乘、菩薩乘及金剛乘邁向證悟。若我們有慈心,則能通過所有道路而究竟獲得證悟。佛道是漫長遙遠的。若有慈心,你將能抵達最後的證悟終點。在世俗上,凡夫只看到這一世。對他們來說,若能在這一世得到安樂就足夠了。他們只在乎這點,他們也不了解業力。由於不了解業、因果法則,他們不知道獲得安樂的真正原因或離苦之因。佛陀稱這些人為無明眾生。而慈心能遣除無明。慈心是好比滿願如意寶的菩提心。諸佛稱之為殊勝菩提心,是世俗中最珍貴的珠寶。無數阿僧祇劫中的三世一切諸佛都說過一件事,那就是我們都有一個珍寶,亦即菩提心。
那是「強秋」(jangchub)之心,意思是證悟。「強」(jang)的意思是淨化自私心,「秋」(chub)的意思是精熟並駕馭利他心,亦即諸佛所說的殊勝菩提心--離於自私並充滿利他心的珍貴證悟之心。這是世間上最殊勝的珍寶。這個珍寶能饒益他人,並為自身帶來安樂。若有慈心,你能利益他人、你能幫助他人。即便僅就世間角度而言,若有慈心,你會為自己創造安樂,因為你將擁有許多朋友等等。這就是諸佛將之稱為殊勝菩提心的原因。即使你積累了世界上所有的珠寶,沒有任何東西能比得上珍貴的菩提心。例如你擁有一座黃金宮殿,但它最終只會給你帶來害處。它給你帶來害處的原因是由於你擁有它,便總是想著:「我有一座黃金宮殿,我真富裕啊!」你必須保有財富。但當你死亡時,就必須丟下它,你還可能投生為這皇宮裡的一隻動物或某種生物,你再也無法享用皇宮了。到時你的貪著只會傷害你,對你得到解脫毫無貢獻。若有慈心,它將自然毫不費力地引導你走向一切安樂。若有慈心,你會自然而然地對他人行布施,並在未來世得到財富之果報等等。因此慈心,或殊勝的菩提心,比你所能積聚的任何金銀珠寶還要珍貴。首先我們要清楚這一點,接著我們應該觀照自心,看看我們的慈心到底有多少?慈心是怎麼生起的?
首先要瞭解:菩提心是極其重要的,菩提心在我們今世和來世都是一切暫時安樂及究竟證悟大樂的因。一旦你認清了這一點,便要觀照內心,自問:「我有多少慈心?我愛誰?我的愛多局限?」你會發現你愛著自己的父母、親友、老師及道上導師,但這種愛很有限,無法開展,也很脆弱,它會立即被任何狀況摧毀。例如有人用你不同意的方式威脅你的親人,這個情況讓你立即喪失慈心。或你的摯友突然成為怨敵。你所深愛的伴侶、朋友,你突然看到他和別人講話,於是產生嫉妒。而嫉妒導致報復心和瞋心,隨之喪失的就是你的慈心和悲心之珍寶,這將造成障礙而使你無法證悟。既然菩提心能達致證悟,我們必須謹慎而不喪失菩提心。
此刻你會發現自己的慈心和悲心很有限。那你就必須應用第一個方便--培養還未生起的慈心。這個方便其實廣見於四大傳承中所有的修道次第。它有不同的名稱,例如格魯派稱之為《菩提道次第廣論》、薩迦派稱之為《道果》、噶舉派稱之為《解脫莊嚴寶》、寧瑪派稱之為《普賢上師言教》。我們進入不同的修道次第,無論在哪一個次第,一個真實瞭解修行要點的人會明白,不同修道次第都闡述著相同的事,都有著相同的意涵。若你認為它們是四個不同的修道,那表示你並未真實瞭解修道。它雖然被賦予不同的名稱,但講述的都是相同的意義。也就是首先思維八暇十滿的人身難得。我們從其文本中學習到:如今雖獲得了珍貴暇滿人身,但不一定總是能獲得。要得到珍貴暇滿人身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從因緣、數量、例子去學習。
許多人都知道、聽聞過、領受過這方面的法教。大家卻不加以思索、不去思維。他們只知道、只聽聞過。例如你說:「我聽聞過,我也知道。」但卻從來沒去思維,沒付諸實修。即使我們知道,內心也不會生起特別的感受。因此我們必須將聽聞過的法教加以思維。就算無法從因緣、數量和例子去理解獲得珍貴暇滿人身的困難程度,但更重要的是將其應用在自身。如在這一世,我最強烈的煩惱是什麼?若是瞋心,那是什麼樣的業果?我生氣時會發生什麼事?瞋心導致投生地獄道之果。我們也許認為自己看不到地獄。但若真正瞭解地獄道的自性,你將明白地獄道其實存在於這個看得見的世界裡。又或者瞋心的投射,其實顯現在動物世界裡,如毒蛇或毒蠍等等。因此,你若瞭解瞋心的自性,便會明白瞋心乃如實地被投射。那些如蛇之類的生物是瞋心的自然投射。因此若有瞋心,則很肯定將在如地獄般的處所投生為蛇或蠍子。
思維我們煩惱五毒所致的苦果是很重要的。只要我們心中還有這些煩惱,一旦我們離開這個猶如客房的色身,那些將帶來難忍之苦。《佛子行三十七頌》裡提到:「識者捨棄身客房」(張福成譯/台灣噶千佛學會出版)。若丟下這個如客房的色身,並帶著瞋心之業,那肯定會投生至另一間客房、一間毒蛇或毒蠍的客房,那是瞋心的自然投射。每一種煩惱都以特定的方式投射。例如瞋心自然投射為地獄道,痴的自然投射是畜牲道等等。六道中的每一道都是六種煩惱之一的投射。下三道是三毒的投射。我們應該仔細思維並實際應用於自心,看看自己的心中有哪些煩惱。
一旦思維後,我們必須藉由禪修來實修。其方便各有不同,例如當我們修前行時,也許會進行百日閉關或三年閉關等。若沒有時間進行長期閉關,一週或一個月的閉關也可以。在閉關期間,應該要禪修「轉心四思惟」,從思維暇滿人身難得開始,即使只是一小段時間,如一週也行。當你在思維時,要觀照自心,首先認出心中的煩惱,並知道哪一種煩惱將導致哪一種痛苦,因此[決心]要從這煩惱解脫。例如:「由於我知道瞋心會導致什麼業果,所以必須應用特定方便讓自己從瞋心解脫。」若你知道它會導致什麼業果,你自然會想從這個煩惱中解脫。這屬於別解脫道,亦即個人解脫之道。由於知道瞋心或任何煩惱將導致的業果,於是想從瞋心中解脫。我們應該如此再三地觀照自心並且認出這點。
接著,當我們檢視每一種煩惱時,也必須認出它們生起的原因。所有煩惱都源於我執。因此,一個稍具智慧的人會看出,要解脫煩惱是無有止盡的,因為煩惱是一個接著一個地生起,只要我執還在,煩惱就會一直生起。消除我執的唯一方法是利他心。首先認知到煩惱的過患,理解到煩惱都源於我執,然後進入第二個修道--菩薩道。在修習菩薩道時,同樣地必須思維、理解意涵,並禪修要義。
再次重申,第一個方便是培養還未生起的菩提心,這和別解脫道有關。接著思維「轉心四思惟」。首先必須要讓自己熟悉六道輪迴的苦,接著認出自心是否有這些讓自己經歷相同痛苦的苦因。人們總認為自己已經夠苦了,不想再藉著禪修去思維苦。這種想法目前可能[看似]沒問題,但將來還是要領受那些苦因。若不思維和理解痛苦,苦因將不離身且將導致更多的苦。如此理解後,要不要思維痛苦的自性,就在於你了。
我們可從因緣及例子來理解暇滿人身難得。從數量上而言,以我們人類為例,看看這世界人類人口。單看這些數量,好像人類數量很多,並不覺得人類數量稀少,實在是太多了。但若對照其他物種的數量,如那些微小如分子的水中生物,牠們的數量是無量的,跟人類的數量相比,數也數不清。藉此我們可輕易領會獲得珍貴人身是多麼的難得。我們再看看那些無數的有情,如動物,牠們的數量很多、無法計算,牠們和我們的希求都一樣。牠們也要安樂,不要痛苦。我們的煩惱也一樣。即使是最微小的生物,牠的煩惱和人類的煩惱自性都一樣。我們具有相同的心續。我們心中有相同的煩惱。這是談到珍貴暇滿人身之實在難得。
一旦獲得珍貴暇滿人身,我們也須思維:儘管已經獲得,但這個色身卻是無常的。它不是恆常的,故我們將會死亡。但死期不定,死因也無法確知。當我們臨終時,只會隨著自己的業而往某處去。業,則是根據我們內心所生起的煩惱。這也就是死後,心續所繼續跟隨的東西。因此,觀照自心非常重要。看看自心有多少煩惱?菩提心又有多少?認出心中的煩惱,是很重要的,你或者會想:「這個煩惱對我來說是個問題」、「我有個熾盛的煩惱」。如果發現:「我有這個熾盛的煩惱,將來肯定會投生在相對的惡道。」所以,便想要向喇嘛詢問未來會投生何處,是淨土還是地獄。這些問題都毫無意義。只要觀照自心,就知道了。看看自心有哪些煩惱,就知道來世投生之處,而這是因為業力不壞之故。
如今我們生在人道,體驗人道中相當多的安樂,這是過去因之果。無論是很富裕或無痼疾,在人道的這一切都有其因。例如獲得珍貴暇滿人身的因,是持戒或未犯邪淫等等。若生活富足,那是因為在過去世修持了佈施,不論是何種程度的佈施。或者容顏姣好,能與朋友和睦共處,這表示過去修持了忍辱等等。所有一切都有其因,反之亦然。例如宿疾纏身或鰥寡孤獨。疾病纏身,表示過去世曾犯下殺生之業。假設你自視甚高,羞辱及傷害他人,又或者嫉妒、 睥睨他人等等,若思惟並瞭解業力,你將明白該造什麼因,該做些什麼。如果享有安樂,你知道那是因為自己曾培養慈心和悲心。若是受苦,你也知道那是自己的煩惱造成的。理解這一切,你就知道該如何創造更多安樂、如何遣除未來之苦。如此一來,就實際造作了未來安樂的自由。
思維業力時,你會開始相信業力,最終能真正地瞭解佛法。在那一刻,你對慈心和悲心生起了最重要、最珍貴的信任。這是所謂的勝解信,這是我們必須開展的真實信念。我們對三寶、對上師等等有信心,這是尊敬的徵兆。但真正必須開展的信心是勝解信。即是相信業果不壞、因與果的信念。也要理解:慈心和悲心是未來一切安樂的因,而內心的我執及煩惱將是未來更多痛苦之因。若能如此領會,就好比業力之眼打開了。這是最重要的。在這些要點尚未內化之前,都應該再三地培養或禪修轉心四思維。
首先要領會慈心和悲心的珍貴性,再以此穩固所有修行的基礎,而慈心與悲心,亦即菩提心。道歌裡提到:「慈心悲心之駿馬,若不利益他人也無法奔馳。」這匹奔馳而饒益他人的駿馬,便是慈心和悲心。這並非將世俗和修道分開來看。不論我們行持何種事業,都是為了眾生,不論我們凡夫以慈心與悲心所做的是什麼事業,都自然成為幫助他人、利益他人的事業。此即第一個方便:培養還未生起之菩提心。第二個方便,則是讓已生起之菩提心不退轉。
第一是生起願菩提心,希望我們具有菩提心。第二是行菩提心、落實菩提心,我們實際進入法道。所以這意味著立下承諾,也就是菩薩戒。我們許下承諾,從今以後將生起且不捨棄菩提心。而我們的未來生生世世也會因此變得有意義。我們不允許自己的菩提心退轉。但要如何做到呢?如何確定菩提心得以不退轉呢?這就要透過培養安忍。菩提心猶如牛奶,而安忍或忍辱波羅蜜猶如能裝牛奶的瓶子、茶壺、杯子一般。若培養慈心和悲心,無論生起多少慈愛心,但若缺乏安忍的話,最終還是會失去慈心。為了確保不喪失慈心,因此也必須培養安忍。這是菩薩戒的精髓。從今天開始直至證悟菩提,將永遠不離開三寶和菩提心。這是第二個方便。
第三個方便是讓已生起的菩提心增上,這是金剛乘或密咒乘的法門。我們要瞭解如何修持本尊並瞭解佛性的本基,亦即金剛乘的精髓。此瞭解也是要先從慈心和悲心的培養中生起。在世俗方面,我們應該培養慈心和悲心,無論做什麼都自然而然地利益他人。例如母親照顧她的孩子、疼愛她的孩子。因此,不管是多貴的東西,她都會樽節開支以滿足孩子的任何願望。為了孩子的健康醫療,她甚至不惜貸款。由於疼愛孩子,她毫不吝嗇、毫不遲疑地滿足孩子的所有願望。這是佈施的精髓。這位母親也不會傷害孩子。為了幫助和利益孩子,為了保護孩子免受任何傷害,她甚至放棄自己的福利。她絕對不會有傷害孩子的念頭,這是持戒的精髓。而忍辱的精髓是:無論孩子多頑劣、多難搞、多麻煩,母親不但不生氣,還是安忍,絕不會想傷害孩子。例如孩子在吃飯時也許弄得亂七八糟,食物掉了滿地,但母親不但不生氣,反而很有耐心。為了孩子將來的福祉,包括供應孩子念書、完成教育、擁有房子、擁有車子、出人頭地,母親不屈不饒地辛苦工作。她日夜不停、堅毅地照顧孩子,從來沒忘記孩子,這是精進的精髓。禪定的精髓,禪定波羅蜜,則是母親永不捨棄慈心和悲心,她隨時保持對孩子的愛。這是禪定的精髓。
輪迴的過患是:輪迴眾生如這位母親一般缺乏智慧波羅蜜。例如這位母親心想:「這是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孩子。」母親認為「我」最重要,所以:「我就只關愛『我』的孩子。」由於缺乏智慧,出現了自他二元的感知。法的殊勝功德、佛陀的善巧方便,其實就是智慧波羅蜜。無論你做什麼,都必須保持智慧,瞭解究竟上自他不實存。在相對上,瞭解所有眾生其實都曾經是我的孩子。沒有任何一個眾生在過去不曾是我的孩子或父母等等。故若你愛著自己的孩子,請思維:「於累世中,所有眾生在過去都曾經是我的孩子,因為自無始劫以來,我在輪迴裡已經投生上百億的次數。誰沒當過我的孩子?所有眾生都曾當過我的孩子、母親、父親、朋友。我和所有眾生都有慈愛的關係,毫無例外。」實際上就是如此。
當然,所有眾生在累世也曾經是我們的敵人。即使在這一世,我們的敵人和朋友也是不確定的。例如我們的父母有可能變成敵人。起初父母照顧孩子,但後來因為孩子不孝,導致父母的愛轉為憤怒而變成敵人,所以敵人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實在難以確定,我們無法劃分二者,它們是不定的。由於我們無法清楚劃分敵人和朋友,因此可把所有眾生當成是我們的父母,因為在累世中他們確實曾經是我們的父母。若如此看,例如你到一個有上千人的地方,他們全如一家人。即使這一世你並不認識他們,你依然會覺得他們像家人一樣親切。
若你對所有眾生培養如此的慈心,隨之生起的是慈心三摩地。如此一來,當人們有困難時,你自然會和他們談話。否則一個普通人可能會認為:「我不認識這個人,我不知道該和他說什麼?」但你若真的關愛這個人,你會想和他談話,你會關心他的福祉。因為你視他為家人,這很自然地發生。若你是這樣的人,那每個人自然地會當你的朋友,會視你為好人。大家會認為你真是好人、做著好事、真心想幫助他人。如達賴喇嘛法王,無論他到哪裡,人們都愛戴他。有智慧的人都認為法王是極善之人。當然有少部份人總是批評他。但那是他們的感知。就好像把白色的海螺看成是黃色的一般。因此你若理解菩提心的功德,那無論是世俗還是修道,便會明白它是一切安樂的源頭。故若「慈心悲心駿馬賽場上,若不憑藉利他而勝出,便得不到人天眾喝采」(岡波巴中心翻譯:如同駿馬慈心與悲心,若於利它馳騁未領先,人天會眾恩德將不生,如此前行發心奮勉行)。 「若不憑藉利他而勝出」指的是行菩提心,意思是立菩薩戒。
殊勝菩提心的精髓是時時刻刻都想著利益眾生,永不捨離「願我能利益一切眾生」的心。雖然許多人都想利益眾生,但由於他們沒有安忍而失去了這份慈心。許多人都培養菩提心,但由於失去耐心,因此很難恆時維持菩提心。一旦我們受了菩薩戒,許多人都曾受菩薩戒,就必須每天早晚六次,白晝三次、夜晚三次憶念之。我們必須憶念的是菩提心,例如憶念「勝菩提心極珍貴,諸未生者願生起」的祈願文。想起這些偈頌,憶念著菩提心的珍貴,並瞭解到守護菩提心的重要性,如此你就不會失去菩提心。例如密勒日巴完全無懼火燒、不怕水淹、不怕墜落山崖;他不怕天人、魔類或人類;他什麼都不畏懼。沒有任何東西能使他驚懼,他不怕墜崖、火燒水淹奪命。他唯一真正畏懼的是瞋心。因此他曾說瞋心是下三道之根源,故而即使賠上性命也必須修持安忍。
即使以生命為代價,有人威脅要殺你,只要你有菩提心,即便色身已亡,來世還是能得到安樂。但若失去性命並失去菩提心,則來世將與一切安樂無緣。因此受了菩薩戒後,應該思維即使失去生命也無所謂。即便色身死去,最重要的是沒失去菩提心、沒失去慈心。密勒日巴在瑪爾巴門下忍受六年八個月的艱苦,真正的原因是他明白菩提心和菩薩戒的殊勝。
我們許多人都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但以安忍守護菩提心也非常重要,否則我們有可能喪失菩提心。許多弟子有菩提心,許多未必是佛教徒的人也擁有菩提心。有些人在過去累世培養了菩提心,但由於不同業力的影響,使他們在這一世沒成為佛教徒。但他們若曾經培養菩提心,那即使在這一世也不會喪失菩提心。例如他們非佛教徒,但由於他們從累世帶來的菩提心,他們想要利益國家。由於他們對國家之愛,他們想利益國家,藉著菩提心的力量,他們有廣大的能力去利益國民。這是因為他們累世中帶來的慈心。所以他們在這一世繼續培養更多的慈心。他們領會了慈心的殊勝,並以安忍守護慈心。
關於菩提心,吉天頌恭說過,當我們培養菩提心時,我們必須培養對菩提心的信心,確信菩提心的強大力量。例如一場遍及整個國家的滂沱大雨。若雨一直下,太陽偶爾出現也不會造成很大的旱災。若雨只下一會兒,太陽就出現了,那麼一點點的雨便起不了什麼作用。太陽一出現,萬物[可能就因此]枯槁。我們必須培養對菩提心的信心,它猶如雨水持續遍及一切的功德。這意味著即使碰到困難也不捨棄菩提心,即使必須喪命,也不捨棄想要利益眾生的菩提心。這是我們白天三次、夜晚三次必須謹記、憶念的。若你只念一遍觀音心咒,最重要的是要以利益一切眾生的發心去念。即使你無法念誦很多祈願文或修持很多法,只要有「願我能利益一切眾生」的心願就足夠了。這個心願能實際利益眾生。它能利益你並給眾生帶來安樂,無論是暫時的利益或究竟證悟的大樂。
我在這一世拜見了許多上師,也領受過許多法教。我的確培養了對佛法的信心。但我年少時瞋心很重,無法真正生起佛法的殊勝功德。但我卻學到一件事。我從金剛持的化身竹旺仁波切那兒學到了很重要的一點。當時他到我們的中心,為中心開光及灑淨。那時我請他口傳祈請文,我期盼他給我一些開示或指導。但他只說:「願利益一切眾生。」「願利益一切眾生。」就這麼一句,別無其他。當時我困惑地想:「就這樣?那我該怎麼做呢?」我就一直如此想著,後來才懂得這就是精髓。若你想著願能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菩提心。如此便足夠了。若你一心只有這個意圖,那麼為了利益他人,不論什麼,你都能忍受各種身和語的艱難。由於是以利益他人為發心,所以這種艱難是有意義的。這與我們為己的艱難是不同的,它們會導致不同的異熟果。因此,重要的是無論我們做什麼,發心利益一切眾生才是重要的。這就是菩提心,也是菩薩戒的精要。
當我的根本上師奇美多傑仁波切開示該如何為弟子傳授菩薩戒時,我領受到一個很重要的教法。他說,若你傳菩薩戒給一名弟子,而後來那名弟子到你面前,拿槍指著你,威脅要殺你。那時你會怎麼想、有什麼感受?若你在那一刻對他不高興、起了瞋心,你便不適合傳菩薩戒給他人。若你在那一刻能修持安忍,同時對那位弟子生起悲心,就可以傳菩薩戒給他人。這是我的根本上師所開示的。
在世俗上,與同伴之間,若你能守護菩提心,它也能讓彼此關係長久。這種慈心之所以是菩提心,因為所攝受的是一切眾生,故而被稱為菩提心。為了不失去慈心,我們必須培養安忍。實際上我們很容易失去菩提心。在生氣的那一剎那,我們就失去了菩提心、失去了慈心。生氣的那一剎那也導致各種語的過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旦受了菩薩戒,每日都必須懺悔,白天和黑夜,我們真實地對過失感到後悔。
菩薩戒很容違犯,但也如一條金鍊般很容易重新領受。它是金的鏈子,能夠輕易地拆開,也由於它是金子,故可以輕易串回。我們能把鍊子的不同部份串起來,這是金子的功德,而這金子的功德即是安忍的功德。因此我們說這份殊勝對我們有益,黃金好比安忍,配戴它能保護我們。同樣的,我們說安忍好比黃金,若我們配戴安忍的嚴飾,它將在此生我們碰到各種違緣時保護我們。這就是殊勝的菩提心,安忍怙守的慈愛,是世上最殊勝的珍寶或黃金。
~ 感謝 Diane, Echo, Iris, Ruyu & DJ(美國西雅圖直貢道場、臺灣普賢法譯小組成員)英聽、中譯、校對與完稿,標點符號()為同一名詞可作不同的解釋,[]為譯校所加的連接用語,為的是幫助讀者理解。本篇於2020.7.1完成,相關開示尚有後續文稿待上網。一切善德迴向上師長壽康健常轉法輪,文稿若有錯謬敬請來信指正:sstc.roc@gmail.com,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