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專有名詞解釋

 

若無特別的標明,所有譯音皆為梵文。

 

Anātman無我。沒有自我或是沒有靈魂。佛陀在他的教義中,駁斥了有所謂一個清淨、永恆、微細的自我之想法。這個教義主要是為了消除眾生對於自我的貪戀或執著,由於這種執著而造成了根本的無明、使得有情眾生受限於痛苦不堪的輪迴存在中。見EmptinessNo-self

Aryadeva聖天菩薩,又稱提婆尊者。龍樹菩薩的大弟子。見Nagarjuna

Ātman我。梵文的自我或靈魂。見No-self

Bhiksu比丘(巴利文音譯為bhikkhu)。受具足戒之佛教僧眾。在藏傳佛教的寺院傳統中,一位出家男眾所受的具足戒共有兩百五十三條;而沙彌(見習僧)則為三十六條。

Bhiksuni比丘尼。受具足戒之佛教尼眾。雖然在幾個世紀以前,藏傳佛教中的尼眾具足戒傳承已然失傳,但在中國的顯教中,仍存有尼眾具足戒的傳承。與沙彌一般,藏傳佛教的見習尼眾也要守戒三十六條。而一位出家女眾所受的具足戒,則共有三百六十四條。

Bodhisattva菩薩。大乘佛教中的主要宗教概念。一位菩薩乃是對於眾生已然生起無私無偏悲心的人,同時也是為求究竟佛果而修行的人。因此,菩薩不僅奉獻己身為利眾生,也要誓願引領一切有情成就圓滿證悟。見Bodhisattva idealsBuddhahood

Bodhisattva ideals菩薩道。菩薩道包括了為求個人修持的「六度」以及為助眾生開啟心性的「四攝法」。「六度」(又稱為六波羅密、六圓滿),分別為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四攝法」則包括給予急需(佈施)、柔和聲語(愛語)、指引善惡(利行)、以身示現(同事)。一位菩薩在生起為利眾生而來成就佛果的宏願之後,便要誓願力行這些修持。

Brahman梵天。印度古時一些不屬於佛教的哲理學派所主張的重要形而上學的概念。粗淺地說,梵天意指著一種絕對的東西、存在的基礎,也就是所有存在的最初來源。在這個意義之下,現象世界乃是一種唯有我們仍然認為有所分別而獨立的自我時、才存在的幻象。而這種幻象,只有在我們認識到梵天的真實自性之後,方會不再出現。見No-self

Buddha佛陀。字義上為「覺者」、覺醒的人。當一個人達到證悟的境界,離於一切的缺失、圓滿所有的功德時,他便具備了完整的能力來利益他人。見Buddhahood

Buddha-nature佛性。見Tathagata-garbha

Buddha Shakyamuni釋迦牟尼佛。見BuddhahoodShakyamuni

Buddhadasa Bhikkhu佛使比丘,又稱佛使尊者(一九0六年至一九九三年)。原文音譯為安賈‧布達達薩(Ajahn Buddhadasa),乃是泰國一位備受尊崇、但是同時也極受爭議的佛教上師。他在法教與修持上的開示充滿了啟發性,並且鼓勵在家眾與出家眾皆要積極參與社會福利工作。在他於一九九三年逝世之後,他在世界各國的眾多弟子仍舊繼續進行著廣泛幫助人類世界的志業。

Buddhahood成佛。圓滿證悟的境界,色身與心智的缺失與染污皆被清淨與除去,所有的能力與善德皆已達到與完成。一般來說,「佛陀」可以用來稱呼任何一位達到圓滿證悟境界的人。因此,我們必須要清楚分辨所稱呼為「佛陀」者,指的是在歷史上出現的釋迦牟尼佛、還是某個成就證悟的人。見EnlightenmentThree Kayas

Causality因果律則。因果律則在佛教的思想與修持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修持的角度來看,佛教的修行道很明顯地是有因有果的,因為它所強調的正是經由消除痛苦之因、來除去痛苦之果。而痛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惡業,亦即當人們做出行為上、言語上、或心智上的負面行為時,在心中所留下的負面印記。如此的印記,往後當自心經驗到不愉快的狀態時便會「成熟」,也就是這個做惡業的人將會感到痛苦。另外,痛苦比較不那麼直接的原因,便是引人去做出負面行為的態度與心智習氣;而痛苦最最根本的原因,則是無明,也就是對於這個相對而變化無常的實相,習慣性地誤認為是固定而絕對的。以較為哲學的角度來看,因果律則乃是緣起最明顯的模式,這種具有因果性的緣起依他常用來顯示,由於一切事物皆必須要依他而生,因此一切事物就必然沒有任何固定而自性的要素。見Four Noble TruthsInterdependenceKarma

Chandrakirti月稱菩薩。中觀應成派的主要論師之一。

Chenrezig四臂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為諸佛大悲之化身,乃是殊勝悲心的展現,在西藏主要以一面四臂為形象的觀世音菩薩最受到一般信眾的尊崇。西藏人相信,四臂觀音乃是西藏的守護本尊,而所有歷代的達賴喇嘛也都被視為這位本尊的化身示現。

Compassion慈悲、悲心、大悲。見Karuna

Conditioned existence輪迴。見Samsara

Deer Park Sermon鹿野苑轉法輪。釋迦牟尼佛於悟道之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所講的便是「四聖諦」。當釋迦牟尼佛於印度北部現稱為菩提迦耶(Bodhgaya,位於Bihar比哈省)處的菩提樹下禪修多時而成道之後,佛陀便離開了當地而前往今為印度北部瓦拉納西市(Varanasi,古稱「波羅奈斯國」)之近郊、現稱為薩那斯(Sarnath,意思為「鹿主」,古時鹿野苑之所在地,於瓦拉納西以北約六公里)的地方。在此他遇見了他之前曾經一起修持極苦苦行的五位苦行僧。當他們遠遠看見了佛陀時,這五位同伴刻意地迴避他,因為他們認為佛陀很明顯地已經捨棄了修持極苦苦行的誓戒。然而,當佛陀走近他們時,由於佛陀所散發出來的喜悅與了悟是如此地令人無法抵擋,因此他們便請求佛陀開示他所了悟的見地。釋迦牟尼佛於是開始了他第一次的正式傳法,並且鼓勵這五位先前的同伴捨棄極端的享樂主義或苦行主義。他並指出,這樣的行徑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因此佛陀闡述了「中道」來避免各種的極端。他這次的講經說法主題為「四聖諦」,這也是佛陀所了悟的內涵精髓,重點在於教導弟子滅止痛苦的方式。見Four Noble Truths

Dhammapada法句經、曇缽經。梵文的音譯為Dharmapada,這部經典乃是所有佛經中相當著名的一部。它包括了四百二十三個偈頌,描述了佛教對於人類狀態的主要解釋。目前市面上的英文翻譯版為Penguin Classics於一九七三年所出版的「The Dhammapada」。

Dharma法、達摩。巴利文音譯為Dhamma,藏文音譯為chos。語源學上的原來意思為「去把持」,衍伸出來的意義則指佛陀的法教,「諦」、或是「道」,以及這些法教的修持方法:在這個意義之下,達摩即是阻止我們再去製造痛苦與苦因者。藏文的同義語,原意為「改變」或「轉變」,指的是心靈轉變的過程以及由此而來的成果。這個用語也有許多其他的不同用法。舉例來說,在某部經文即指出它的十種意義:所覺知的現象、道路、涅槃、心識的對境、功德、生命、經典、物體、規律、以及教義傳統。見Three Jewels

Dharmakaya法身。佛陀的真實身。見Three Kayas

Duhkha痛苦。一般的翻譯為痛苦,意指著一切存在之根本的令人不滿與短暫本質,為「四聖諦」之第一諦。見Four Noble Truths

Dzogchen大圓滿。字面上的意思為「偉大的完美」,而大圓滿的法教乃屬於金剛乘的一部份,重點為對於本初覺智的了悟,並以此為成就證悟的法門。

Eightfold Path八正道。「四聖諦」的第四諦、道諦,有八個方面的修持:第一為正見;第二為正思維;第三為正語;第四為正業;第五為正命;第六為正精進;第七為正念;第八為正定。總集在一起時,這八個法門便是一個真正修行道的核心所在。

Emptiness空性。大乘佛法的主要哲學概念,即是空性的教義,在梵文稱為sunyata,以大乘佛經般若部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Perfection of Wisdom Sutras)為法教依據。空性所指的是一切個人與事物皆缺乏生而俱有之存在實體。我們必須謹記在心的是,空性並非是一種存在本體的狀態,因為空性本身也是沒有固有存在的實質的。第一位將空性教義完整呈現的大師為龍樹菩薩,他在他所撰寫的著名偈頌《中觀論頌》當中,對於空性的內涵有著詳盡的闡述。見AnatmanNagarjunaNo-self

Enlightenment證悟。這個佛教的用語,原來在英文中的意思是「啟蒙開化」,在此則意味著一種個人心靈全然覺醒的狀態。在藏文中的同義語為「蔣秋」(jang chup),字義為「一個清淨業障而全然了悟的人」。而一位全然證悟的人,我們稱為佛、佛陀。見BuddhahoodThree Kayas

Five aggregates五蘊,梵文為skandhas。根據佛教的哲理觀,一切的色身與心智現象都可被分類為這五大蘊集的組合。五蘊(有時被稱為心身和合的組成)包括:色(形色)、受(感覺)、想(知覺)、行(意志行為)、識(心識)。總集在一起時,這五蘊便成為個體對於「自我」與個人主體感的基礎所在。

Four factors of goodness四善因。此四者分別為:(一)心之解脫:智慧資糧之果;(二)世間財產:福德資糧之果;(三)佛法修持:智慧資糧之因;(四)財富積聚:福德資糧之因。前兩者為實行後兩者所自然呈現的結果。前兩者所代表的是兩個不同種類的快樂:第一為出世財、第二為世間財。由於它們的不同本質,也必須透過不同的方法來達到。因此,佛法的修持便帶來了解脫,而財富的擁有則帶來了世間的財產。

Four Noble Truths四聖諦。四聖諦的內容分別為:(一)苦諦:世間皆有痛苦;(二)集諦:苦因乃是執著;(三)滅諦:痛苦可被止息;(四)道諦:有一種可以止息痛苦的道路。佛教的各個宗派皆認為,這四個法則乃是佛法教義的心髓所在。而在四聖諦的內涵裡,則包括了兩組根據因果律則而來的真諦。第一組為與輪迴投胎的存在有關者:集諦(為因,貪著的集結)、苦諦(為果)。另一組則是與自輪迴中解脫相關者:道諦(為因,達到解脫的法門)、滅諦(為果,解脫本身的狀態)。簡而言之,四聖諦的法教闡述了佛教對於輪迴與涅槃本質的見解。見NirvanaSamsara

Gelug格魯派。藏傳佛教四大派中最後成立的教派,為宗喀巴大師(一三五七年至一四一九年)在經由改革整頓之後所創建的派別。儘管達賴喇嘛也會研讀藏傳佛教四大教派的各種法教,不過基本上他主要的教育背景則是屬於這一派的。

Geshe格西。藏文這個用詞的原意是「法友」。目前則一般被用來稱呼在格魯教派中,那些成功地完成多年的僧院教育、並在教義的學習上達到高等程度的人。這個頭銜共分為三級,最高等的則大約等同於佛學博士的學位。

Guru上師。在藏文中為「喇嘛」,意思是一位心靈導師與教師,必須具備在經典中所描述的種種精神特質。做為一位上師最起碼的條件是,必須對學生具有悲心、擁有內在的律儀、散發著祥和寧靜,並且針對所教的內容、要比學生所知道的還要更多。

Hinayana小乘佛教。字面上的意思為「較小的車乘」,原本是由大乘佛教行者所用的詞彙,用意在於分辨彼此之間在修持佛法上的不同個人解脫目標,小乘行者被稱為「自了漢」,因為他們只要追求自己的解脫;而大乘行者則是發願為了一切有情眾生皆能離苦得樂、而來修持佛法以達證悟。不過這樣的區分,在目前佛教學者的眼光中來看,大多數認為它只是人為的意見,也經常被視為帶有某種輕蔑的用意;尤其對於在較為南方而修持佛教的國家(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或高棉、印尼、越南等)來說,他們主要的修持便是這個教派,所以現今比較常用「南傳佛教」來稱呼之。見Theravadan tradition

Impermanence無常。梵文為anityata。佛教認為一切存在的根本特質,除了痛苦、無我之外,便是無常。無常不僅代表著我們所經驗到之事物的過渡特性,也意指著在較為深層的層次上所發生的細微變化之短暫本質。根據佛教的觀點,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通過時間的考驗,而這種變化的過程是充滿動力而不會停止的。

Interdependence緣起依他。梵文為pratityasamutpada。緣起的教義,經常被認為是佛教義理的核心所在,它所主張的是,任何存在的事物必然是由於依互著某個其他的東西而得以存在的。緣起與空性的教義是十分相關的,因為既然一切事物皆是因果相依而緣起互依的,那麼所有事物也必然缺乏任何獨立的要素或本質的特性。而緣起依他的進一步分類,有三種:(一)因果性的相依:任何的物體(例如一棵樹木)必然是一些原因與條件(例如種子、土壤、陽光、等等)的產物;(二)部分或全然性的相依:任何物體(例如一輛車子)必然需要由一些零件或是特質來共同組成(例如輪胎、車軸、引擎、等等);以及(三)認知或互惠性的相依:任何物體唯有當某個心識認定它是「此」而非「非此」的時候,我們才會說它是存在的。見CausalityEmptiness

Jataka Tales佛陀本生故事。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的種種寓言故事。它們描繪了佛陀在許多的過去世裡,如何地奉獻自身於菩薩道,並經由各種善巧方便來利益一切眾生。在藏傳佛教的大藏經(見「Tengyur丹珠爾」)中,便包含了聖勇尊者(或稱大勇菩薩,Aryasura)所集結成冊的這類故事,稱為《社得迦摩羅》(Jatakamala,佛陀本生故事)。

Kagyu噶舉派。字義為「口耳傳承」。為藏傳佛教四大派別之一,由馬爾巴大譯師於第十一世紀所創立。

Kangyur甘珠爾。藏傳佛教的經典,包含了一百多部佛陀的開示與經文。原來的字義為「翻譯出來的聖言」,甘珠爾幾乎都是由梵文原來的經文所翻譯而來的。為西藏的大學者布頓‧仁欽朱上師(Bu-ton Rinchen Drub)於第十四世紀所編纂而成的。分為律部、般若、華嚴、寶積、經部、續部、與總目錄等七個部分。

Karma業。梵文的音譯是「嘎瑪」,為一種相關於行為與其結果的重要形而上學的概念。這個教義在印度的各個宗教哲理中都可以看得到。這個概念包含了兩層意義,其一為行為本身、其二為來自這個行為而在心中所造成的印記與習性。一般的用法則意指著以該行為之因、與其影響之果的整個過程。見Causality

Karuna慈悲、悲心。儘管一般對此的翻譯為「慈悲」或「博愛」,不過讀者不應將之誤解為一種可憐對方或是憐憫之心。以它的語源學來說,「慈悲」還帶有一種要去參與他人苦楚或痛苦的意味。而「慈悲」在字義上為「幸福的不再」,指的是由於所生起對於他人痛苦的慈悲同理心是如此地強烈,以致於不可能再感受到愉悅的體驗了。

Lam-rim。字面上的意義為「修行道的各個階段」,指的是依止佛陀法教與修持的修行道之逐步次第。這種法教的次第呈現,乃是為了配合在修行道上不同心智層次的修行者之需要。這個傳統在第十一世紀由阿底峽尊者(Atisha)所創立,他當時由印度到西藏傳法,並寫下了這本有名的短文偈頌:《菩提道燈論》(Lamp 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或稱《三士道次第》),其中闡述了應依照不同根器(上士、中士、下士)來對應修行次第的原則。

Liberation解脫、涅槃。見Nirvana

Lo jong「婁窘」法教、修心轉念。見Thought transformation

Mahayana Buddhism大乘佛教。字義上為「較大的車乘」,指的是在古印度所發展出來的兩大佛教宗派之一,另一個為小乘佛教。一般來說,比較北方而修持佛教的國家,例如西藏、中國、日本、與韓國,主要修持的便是大乘佛教這個支派,而它的關鍵特色就在於強調必須生起為利一切眾生而來發願成佛的利他心與慈悲心,也就是一種普遍性的責任感。見Hinayana

Maitreya彌勒佛。彌勒佛的名號為「慈氏」,是未來佛,也是諸佛慈心的化身。而在歷史上,也有一位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印度佛教大師,他所成立的瑜珈行派為「唯識宗」的基礎,他也撰寫了相當多部的重要大乘經典,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彌勒菩薩五部論頌》,分別為《現證莊嚴論頌》、《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頌》、《辨法法性論頌》、以及《究竟一乘寶性論頌》。

Mandala曼達、曼達拉。在一般的用法中,曼達、曼陀羅指的是一種宇宙的象徵,所展現的特色為某幾個密集的中心環狀、以及具有對稱性的圖案。而在不少佛教的禪修法門中,曼達也被當作是專注念頭的視覺工具,也就是觀想的對象。以後者來說,曼達所經常代表的便是禪修者自心的清淨狀態。

Manjushri曼殊、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乃是代表智慧的菩薩,也是諸佛觀照覺智的化身。傳統上來說,文殊菩薩佛像的一般形象,便是他的右臂持有代表智慧的劍,左臂則持著一朵烏巴拉蓮花的莖幹,花上所放的正是諸佛智慧總集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Perfection of Wisdom Sutra,「般若波羅密多」意思是「智慧的圓滿」)。

Mental scattering(心智)散亂。這是一種障礙行者使自心安住於禪修狀態的心智掉舉(興奮)現象。這種散亂之所以出現,乃因為行者的心受到外在對境的干擾。它乃是一種由於行者被對境所吸引、或有所貪著的表現,也會使原先可能達到的專注境界因而喪失或動搖。見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

Mental sinking(心智)昏沈。心智昏沈與心智散亂同樣都是障礙行者安住禪修的主要現象之一。它包括了一些障礙禪修的心智狀態,例如愛睏、遲鈍、嗜睡等等。主要的顯現就是當行者經驗到低層次的能量與警覺力時、而有一種低落而疲倦的感覺。在佛教的禪修指導中,將心智昏沈視為一種較為細微形態的心智散亂。見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

Method方便法門。在大乘佛教中,方便法門特指的是在修行道上、與菩薩增長和生起悲心及利他事業有關的所有層面。與方便法門相對的便是智慧法門,後者指的是在修行道上、與生起空性觀照力直接有關的層面。以菩薩的六度或六波羅密多來說,前五者屬於方便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後一者則為智慧法門(般若或智慧)。以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所謂真實的修行道,必須包含方便與智慧的圓滿合一。這種結合有時也被稱為「悲智雙運」。見Bodhisattva idealsTwo truthsWisdom

Metta或是Maitri慈心、慈愛。如果我們說悲心乃是想要分擔眾生痛苦的意願,那麼慈心便是想要他人得到快樂的真誠心願。慈心與悲心相同,都是真正利他而以他人福祉為考量的,乃是經由對於他人的深度同理心所生起的。

Milarepa密勒日巴尊者(一0四0年至一一二三年)。身為西藏的著名詩人與聖者,密勒日巴尊者的一生乃充滿了各種的奮鬥歷程,他對於上師馬爾巴大譯師更具有專一的虔誠心,也由於他長年在洞穴中禪修的了悟覺受,使得他成為西藏人民家喻戶曉而代代相傳的心靈導師。他所記錄心靈覺受的證道歌,由張澄基教授(Garma C. C. Chang)翻譯成英文,並集結成書:《密勒日巴尊者的十萬首證道歌》(The Hundred Thousand Songs of Milarepa,由Shambhala香巴拉出版社於一九七七年發行),以及《飲入山泉》(Drinking the Mountain Stream,由Wisdom智慧出版社於一九九五年發行)。

Nagarjuna龍樹菩薩、龍樹尊者。龍樹菩薩可說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後,於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也常被視為大乘佛教的創派祖師。即使到了今日,在許多佛教思想的哲學議題上,他所撰寫的宗教與哲理著作仍然保有最高的權威性,例如《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他最著名的偈頌便是《中觀論頌》,這乃是一部關於佛教空性哲理的著作,也成為後來諸多相關著作的基礎所在。英文版的翻譯可見於Frederick Streng所寫的《空性:宗教意涵的研究》(Emptiness: A Study in Religious Meaning,美國Abingdon Press於一九六七年發行);或是Kenneth Inada所寫的《龍樹菩薩:根本中頌翻譯版》(Nagarjuna: A Translation of His Mulamadhyamaka-karika,東京Hokuseido Press於一九七0年發行);以及Jay Garfield所寫的《中道之根本》(Fundamentals of the Middle Way,牛津Oxford University Press於一九九五年發行)。

Nirmanakaya化身、應化身、變化身。佛陀之化現身。見Three Kayas

Nirvana涅槃(巴利文為Nibbana)。字面上的意義為「超越苦痛與悲苦」,涅槃指的是全然離於痛苦與苦因的大自在狀態。這樣的大自在,唯有當一切情緒與心智的煩惱皆已停止滅息,方能達到。因此,涅槃有時也被稱為nirodha,意思是真實的滅止,或是moksa,意思是解脫、解放、解除。

No-self無我(梵文為anatman)。「無我」的教義,有時被翻譯為「無靈魂」、「無自我」,乃是佛教的重要哲理觀之一。簡單來說,佛陀觀照到一切眾生之所以充滿煩惱而輪迴投胎,乃是根源於眾生以為擁有恆常而永存「自我」的錯誤信念。由於這種對於缺乏自我的觀照,因而開展了離於痛苦而不再輪迴的解脫之門。在佛教中,對於佛陀這個主要的見解,不同的宗派也有著不同的詮釋。見AnatmanEmptiness

Nyingma寧瑪巴。藏傳佛教最早成立的教派,於第八世紀由蓮花生大士所創。

Pali Canon巴利文大藏經。這是佛教的《大藏經》或《三藏》(Tipitaka),也是南傳佛教所依據的佛陀開示總集。大部分的經文都已被翻譯為英文,並由「巴利經文學會」(Pali Text Society)所出版。

Parinirvana圓寂。佛陀(釋迦牟尼佛)於死時的最終涅槃時刻,地點為古印度北部的拘尸那竭(Kushinagar)。

Prana氣。梵文的原意為「風」或是「氣息」,以佛教密續來說,「氣」指的是使得我們這個心身和合體活蹦亂跳的各種細微能量。這些「風」或是心身能量,被視為遊走於各種身體的管道「脈」中,並且是一切身體與心智功能的整體部分之一。最細微型態的「氣」與最細微型態的「心」是互相對應的,因此密續修持的重點大多是想要掌控這種極為細微的氣息,以便在最細微的層次來轉化自心。依據密續的理論,無論在粗層次、還是在細層次都能掌握自身氣息的行者,將可操控這些氣息以來產生各種不同的作用,例如顯現化身。

Prasangika-Madhyamaka中觀應成派。中觀宗的一個支派,又稱「隨應破派」,乃由佛陀波利(Buddhapalita,又稱「佛護」)依據龍樹菩薩著作所詮釋而著的《根本中論釋》而來。這個宗派的主張構成了藏傳佛教四大派的重要哲理基礎。見Nagarjuna

Pure land淨土。在大乘佛教中,由於某位佛陀或菩薩的慈悲與智慧,而以這種願力創造出來的清淨環境稱之;有情眾生可以發願前往投生於此,進而在較為吉祥的情境中完成修行道。「淨土宗」指的則是佛教修持的一個宗派(大多見於中國和日本),強調的是要全心修持以便投生於淨土。

Rinpoche仁波切。字面上的意義為「珍貴的人」,這個稱謂主要是用來稱呼轉世的上師、具有高度心靈了悟的上師、以及寺廟的住持等。見Tulku

Sadhu薩度、娑度。皆為音譯,乃是傳統印度以《吠陀經》為依歸的托缽修行人,派別眾多;另外也有聖者、有修之人的意思,或稱為「瑜珈士」。

Sakya薩迦派。藏傳佛教四大派之一,乃以第十一世紀的創立祖師所在的西藏地名為名稱。

Samadhi三摩地。禪修的安住力。專心一致、毫不分心地將心安住於所設對境的能力,為生起真正「止修」(奢摩他,Samatha)的前置狀態。見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Vipasyana

Sambhogakaya報身、受用身、樂受身。佛陀圓滿資糧功德的化身。見Three Kayas

Samsara輪迴。一切有情眾生由於自身的業力與妄念,而無從選擇地輪轉於無止境的因緣存在循環中。輪迴乃是煩惱而未證悟的存在狀態。而四聖諦中所說的真實滅止,指的是這種因緣存在或輪迴的滅止,也就是解脫或涅槃的狀態。見Four Noble TruthsNirvana

Sangha僧伽。這個用語指的是一群修持佛法的行者;或是出家僧眾與尼眾的團體;或是對於一切現象的空性具有直接了悟智慧的人。見Three Jewels

Selflessness無我性。見No-self

Shakyamuni釋迦牟尼佛(西元前五六三年至四八三年)。在我們所處的這個「賢劫」中,出現的千佛之第四位佛。他生於古印度北方的釋迦族皇室,雖然身為一位王子,但因見到了眾生的苦痛,進而出家修行、證悟成道,他教導世人有關解脫與證悟成佛的經續道與密續道,並且創立了我們所知的佛教。「釋迦牟尼」的意思為「釋迦族的聖者」。見BuddhahoodSutraTantra

Shamatha奢摩他。見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

Shantideva寂天菩薩。第七世紀的印度佛教大師,「寂天」的意思是「安詳的天神」,他撰寫了一部相當受到喜愛的大乘經典,稱為《入菩薩行論》(BodhicaryavataraA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達賴喇嘛在他的開示當中,經常引述這本著名作品中的偈頌,因為它提供了行者有關修持菩薩利他修行道的詳盡指示。寂天菩薩另外也因對於中觀應成派的空性見地能夠相當清楚地論辯與闡述而著名。他所撰寫的論頌還包括《學處要集》(SiksasamuccayaCompendium of Practices,由法護等大師所譯)與《諸經要集》,前者稱為《大乘集菩薩學論》,後者稱為《大乘寶要義論》。從藏文翻譯的英文版,可見於Stephen Batchelor的《入菩薩行論》(A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由位於印度達蘭沙拉Dharamsala的西藏文物檔案圖書館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於一九七九年發行)。從梵文翻譯的英文版,則可見於牛津世界經典系列(Oxford World Classic series)的《入菩薩行論》(The Bodhicaryavatara,牛津出版社於一九九六年發行)。

Sunyata空性。見Emptiness

Suffering痛苦(巴利文為duhkha)。在佛教的解釋裡,「痛苦」所指不僅包括身體感官層次上的苦痛、還有更重要的是心理與情緒上的煩惱。它同時也包含了許多世間經驗特有的經常無趣性與令人不滿性、所帶給人們的廣泛感覺。因此,在經文中提到了三種型態或層次的痛苦:(一)苦苦,痛苦之苦,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認為的痛苦經驗;(二)壞苦,變化之苦,我們平常認為是愉快的一切經驗、卻不是恆久不變的;(三)行苦,輪迴之苦。第三種指的是一個未達證悟的存在體所經歷到的一種不滿、習於痛苦、又受制於妄念的基本狀態。見DuhkhaFour Noble TruthsSamsara

Sutra經文、佛經、經續。梵文的音譯,指的是所有記載由釋迦牟尼佛所說法的經典。因此,傳統上它通常被放在經名的字尾,以代表這部經典是由佛所說的真實言語。以後者的用法來說,經續便是相對於密續的稱呼,指的是一般性、非秘傳的大乘佛法以及相關的修持法門。見Tantra

Tantra密續。字義上為「連續性」,密續指的是一套秘傳的佛法法教與修持。以此內涵來說,密續的修行道與經續的修行道便有所相對,因為經續乃與大乘修行道的顯教主流有關。見SutraVajrayana Buddhism

Tara度母。大乘佛教中極為重要的女性本尊之一,經常被描繪為身色為綠(以「綠度母」為主尊之一),以代表諸佛的圓滿能量與事業。有關度母的流傳故事,一直是大乘佛教世界的數百萬女性修行者深層啟發的來源,因為它所記述的正是女性所特有的心靈力量與潛能。在這個故事當中,度母發願要在整個修行道上恆以女性的形象出現,也由於女性的佛陀是如此地稀有,她也要以同樣的身形來成就證悟。

Tathagata如來。佛陀十號之一(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字義上為「如是來去」,「如來」可以用於稱呼任何一位證悟者,有時則特指釋迦牟尼佛。

Tathagata-garbha如來藏。字義上為「如是來去者的精要」,意指著一切有情眾生所內在具有的成佛種子或是佛性。依照大乘佛教的觀點,我們每個人內在都具有一種自然的潛能,可使我們去除一切的染污而達到成佛的境界。見BuddhahoodEnlightenment

Tengyur丹珠爾。「丹珠爾」與「甘珠爾」不同,乃是由印度佛教大師的評論著作所翻譯而來的。藏文「大藏經」的這個部分有兩百多部,包括了有關佛法宗教與哲理、醫藥與占星方面的各種主題。部分的目錄是由蔡巴‧貢噶多傑所編纂的,分為讚頌、續部、般若、中觀、經疏、唯識、俱舍、律部、本生、書翰、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修身部、雜部、阿底峽小部集、與總目錄等十八個部分。

Theravadan tradition南傳佛教。這個佛教的南方教派盛行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高棉)、印尼與越南。見HinayanaMahayana

Thought transformation修心、轉念。藏文的原音為「婁窘」,指的是某類專門針對增長行者悲心與利他願力的法教與修持。這個法教的主要特色之一,便是詳盡地指示如何實際將甚至是最惡劣的情境、也可轉化為個人心靈修持的善緣。第十一世紀時,在西藏出現所謂的「噶當」運動,這個法教也與其相關。

Three Jewels三寶(梵文為triratna)。佛教的皈依對象即是三寶,指的是佛、法(教義)、僧(法友)。對於一位真正想要追求心靈解脫的人來說,這三者便是值得皈依的對象。以這三者來說,真實的皈依乃是於「法」,因為也唯有透過個人對於真諦的體驗,才有可能達到解脫的自在。佛陀則是經由個人經歷與修持來示現修行道的精神導師;至於僧伽或法友,便是行者於修行之旅上的珍貴同伴。這三者之所以被稱為「寶」,乃因為他們被認為是稀有而難得的。見BuddhahoodDharmaSangha

Three kayas三身。佛教中的「三身」教義,顯示了大乘對於圓滿證悟或成佛境界本質的詮釋。梵文kaya的原意為「身」或「化身」。而「法身」(真實身、自性身,dharmakaya)為究竟的法界廣空,乃是佛陀證悟的最終實相。它有著不可思議的範疇,而從中自然生起諸佛或覺者一切的利他事業。「報身」(受用身、樂受身、圓滿資糧身,sambhogakaya)則是諸佛證悟心的實際面貌,存在於覺者的境界當中。這種覺者的細微層次之化身,只有具有高度心靈境界的菩薩方能見到。因此,為了利益像我們這種一般的有情眾生,諸佛必須要以色身呈現,以便與我們的存在方式有所相應。換句話說,他們需要顯現合於我們習性的化身。這種化現便被稱為「化身」(應化身、變化身,nirmanakaya)。在佛教這個「三身」的教義與基督宗教的「三位一體」教義之間,有著相當明顯的對應之處。「法身」與「聖父」相應、「報身」與「聖神」相應、「化身」則與「聖子」相應。而當我們檢視「三身」的作用與彼此關係的本質時,這種對應性顯得更加令人驚訝。在金剛乘佛教中,「三身」的概念有著更廣義的應用。亦即「三身」都與死亡、中陰(死後與投胎之間的狀態)、投胎時的清淨相息息相關;因此,這個教義也同時包含了有關一切現象的根本見解。見BuddhahoodEnlightenment

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心之安住、奢摩他(梵文為shamatha)、止修。這是透過禪修所培養出來的心之狀態,此時對於外在對境可以不受干擾、並且也可安住於選定對境之上。它具有一種「寧靜」的特性,能夠安穩自心而不再分心,也有著「安住」的特性,這是自心達到高層次專注的境界。在佛教有關禪修的經典中,「止修」與「觀修」經常是被相提並論的。見SamadhiVipasyana

Triratna三寶。見Three Jewels

Tulku祖古、轉世。在字義上,意思是「化現身」。祖古即是轉世上師的稱呼:也就是,被正式認證為前任仁波切或上師的轉世者。見Rinpoche

Two truths二諦、兩種真諦。勝義諦(最終、絕對、或究竟的真諦)與世俗諦(相對的真諦)或許是佛教中最重要的哲理概念。這個教義勾畫出一種瞭解恆常變化與波動的現象世界、以及其所內含的不變空性實相之間的複雜關係之方法。勝義諦指的是法界或一切現象的空性本質;亦即所有事物與事件都完全沒有所謂自性的實體與主體。以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說,這乃是最終的真諦,對此有所了悟則可離於痛苦並且解脫。相反地,我們所經驗到的一切凡夫狀態,例如生死、苦樂、等等,乃是出現於相對世界中的產物。這些事物與事件唯有在約定俗成、或相對的真諦層次上才可被說是真實的。見EmptinessMethodWisdom

Vajrayana Buddhism金剛乘佛教。字面上的意思為「金剛不壞、鑽石般的車乘」,指的是佛教的秘傳法門。見Tantra

Vinaya Sutra律典、律部。此乃佛陀所說有關出家僧眾與尼眾各項戒律與行止規範的權威經典。經文中也關切到許多僧院制度的相關議題,以及如何解除衝突的程序。寺廟的住持通常會在固定隔週一次的出家眾發露懺悔儀式中(佛教的出家人應每十五天誦戒一次),選讀其中的相關經文。

Vipasyana觀修。字面上的意思為「特別的看見」,指的是一種經由精細分析與專一禪修所達到的深層而深入的觀照力。「觀修」與「止修」以意義上來說,便是所謂的分析性禪修與專注性禪修,二者合一則可達到高深的了悟。見SamadhiTranquil abiding of the mind

Wisdom智慧、般若(梵文為Prajna)。佛教修行道有兩個相輔相成的層面,一者為智慧、一者為方便。它們像是鳥之雙翅,缺一不可。相同地,若無智慧與方便,一位行者便無法達到證悟的目標。修行道上的智慧法門,直接關乎著對於空性觀照力的增長。梵文的原音「般若」,儘管比較合適的翻譯用語可能是「觀照、洞察」,但是通常只被單純地翻譯為「智慧」,傳統上的定義便是如下:對於在個人知覺範圍內的某物體或對象之要素、區分性、以及特殊或一般的特性所具有的明辨覺察,並且毫無疑惑地做出定論。這並非是知識般的被動狀態,也不是儲藏式的本質特性。相反地,智慧乃是認知的主動過程。在大乘佛教的解釋中,「般若」大多指的是個人對於事物與事件空性本質的深度觀照力。見EmptinessMethodTwo truth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erenalotus 的頭像
    serenalotus

    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