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名詞解釋乃針對本書的用語含意來做說明。若未特別註明,非英文的名詞皆為梵文。

 

Ashoka阿育王。大約在西元前二三八年左右,印度孔雀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他於在位期間的第八年轉信佛法並且捨棄用武,這是因為他看到那些由於他所推動的戰爭以致被征服的人們之痛苦情況。在當時的印度社會裡,佛教只是一個小小的教派,而由於他的維護而使得佛法能於印度弘揚。在他轉信佛法之後,阿育王決定要依據佛法而來生活,並且為他的子民與全人類來服務。他在弘揚佛法的同時,並不會打壓其他教派;他也不要求別人跟他一樣轉信佛法,而是將重點放在宣導合乎倫理的行為舉止,包括誠實、慈悲、悲憫、不用暴力、以及離於唯物傾向,等等的善德。他為人類與動物都成立了醫院,也因種植行道樹木、設立安養機構、以及挖掘水井水源而享譽盛名。另外他也指定一群高官成為「佛法大臣」。他們的責任便是要去隨處救苦救難、特別是要照顧婦女的需求、周遭的人們、以及其他宗教團體。他也建造了一些舍利塔與寺廟,並將他對佛法所瞭解的意義銘刻於岩石與柱子上,這些便是著名的岩石佈達(the Rock Edicts)與石柱佈達(the Pillar Edicts)。其中在薩納斯(Sarnath)所高聳的獅子大柱更是今日印度的國寶之一。譯註:阿育王和佛教的關係,可見新加坡古正美博士的研究,台灣有專書出版。「孔雀」王朝的音譯為「毛利安」Mauryan,乃是古印度王朝。自西元前三一七年至前一八○年頃,計歷一三七年。西元前三二七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ros)遠征印度,其時,摩揭陀國(梵 Magadha)之難陀王朝(梵 Nanda)稱霸北印度恆河平原一帶。旃陀羅笈多王(梵 Chandragupta)趁機而起,平定北印度,建都於摩揭陀國巴連弗城(梵 Paliputra),創建孔雀王朝(梵 Maurya),建立印度史上中央集權統一之大帝國。至其孫阿育王時,為該王朝之鼎盛時期,對外,與埃及、希臘諸國建交,對內,則以「法」為治國之政治理想,並於國內建設各種福利事業。阿育王皈依佛教,在其保護獎勵之下,佛教普及全印度,並傳播至叟那世界(中央亞細亞之希臘人殖民地)、楞伽國(錫蘭島)、金地國(緬甸)等地,而他也在確認各佛教聖地後立石柱公告周知。此時佛教教團分裂為上座部(梵 Theravada)與大眾部(梵 Mahasanghika)。阿育王雖厚護佛教,然亦未排斥其他宗教,故耆那教與婆羅門教在其寬容政策下,亦逐漸興盛發展。前者又分裂成白衣派、空衣派;後者則整備教學,完成作為吠陀聖典補助文獻之諸經。阿育王歿後,孔雀王朝亦因而失勢。西元前一八○年頃,將軍弗沙蜜多羅(梵Pushyamitra)叛上弒君,印度旋又陷於分裂之狀態。(見該書第1377頁)

Bija點字、能量、種子、或根本之力。在「點字咒」或「種子字」裡,匯集了實相本質的某些層面,並以象徵性或擬音式的聲音形式來顯現。在香巴拉法教中,作者將本初的那一點稱之為「點」。請參考「咒」與「嗡、啊、吽」。

 

Bija Mantra種子字。請看「點字」與「咒」。

 

Bodahisattva菩薩。字義為覺醒的人。菩薩便是一位發願要捨棄己利、幫助他人離苦得樂的人。在佛法中,菩薩則特指發願修持六度萬行的人,六度又稱為「六波羅密」(Paramita音譯),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

 

Buddhadharma佛法。佛陀所教導的真理。參見「法」。

 

Buddha-Nature佛性。一切眾生原本具足的證悟本性。在香巴拉法教中,基本良善的概念與佛性是相近的。請見「如來藏」。

 

Chi氣。中國人常用來解釋生命能量的用語。這裡所指的「氣」與香巴拉法教中所說的「風馬」(見第九章:「如何生起東方大日」)是相似的。

 

Chuba裙袍。西藏男女皆會穿著的傳統裙袍。有各式各樣的衣料可以用來做這種裙袍,例如絲綢、羊毛、棉花、或是毛皮。

 

Dharma法、常態、現象、或是律則。常用來指佛法、佛陀的法教。也可以說是實相的基本顯現,或是現象世界的各個要素。

 

Dharma Art佛法藝術。作者所自創的藝術型式,以毫不憤怒、毫無侵犯的精神來展現實相真理。

 

Drala爪拉(音譯)。在香巴拉的法教中,特指超越憤怒而不再侵犯的顯現、能力、或勇氣。儘管有時翻譯為「戰神」,但作者的用意乃是超越戰爭的一種力量或能量。

 

Garuda大鵬金翅鳥。半人半獸的神話之鳥。與極大的速度與力量有關。猶如鳳凰,這種鳥也是從廢墟灰燼中而生;因而,也有著無可摧毀的特性。

 

Gesar of Ling格薩王。他乃是一位偉大的武士、國王,生於西藏東北部,與作者來自同一個地區。格薩是作者所屬木克坡宗族的一員,而也因為與這位祖先有著深厚的因緣,因此作者便將他的第三個兒子命名為格薩。格薩王的傳奇生平與豐功偉業在西藏文獻史詩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直到今日仍然可從長輩的口中聽到這些故事。正如許多史詩中的英雄一樣,格薩王的歷史淵源有點兒因為他的傳奇性以致於有些模糊不清。根據第一位蒐集格薩史詩文獻的西方人亞歷山卓‧大衛‧尼爾(Alexandra David-Neel)的研究,格薩王可能是在第七世紀或第八世紀的人物。也有人認為應該是在第十二世紀。在亞歷山卓與喇嘛勇登(Lama Yongden)所撰寫、由香巴拉出版社所印行的《格薩王的傳奇故事》(The Superhuman Life of Gesar of Ling)書中前言裡,創巴仁波切寫道:『我們可把格薩王的整個故事視為一位勇士的心智展現。格薩代表著理想中的勇士,也就是全勝自信的要素。做為一種清明的中心力量,他征服了一切敵人、也就是那將人心帶離佛法真義的四方魔怨之力,它們讓人無法聽到這種教導人們成就無上證悟的法教。』(見原書第十二頁)

 

Kagyu噶舉(音譯)。藏傳佛教中著名的口耳傳承教派。「噶」指的是上師的口語指示。噶舉派乃是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之一,又稱為「白教」(其他則為寧瑪巴、即「紅教」;格魯巴、即「黃教」;薩迦巴、即「花教」)。在第十一世紀由大譯師馬爾巴(Marpa)由印度傳至西藏。

 

Karma Kagyu噶瑪噶舉(音譯)。「噶瑪」這個梵文意思是「事業」或「舉止」。乃是噶舉派四大八小中的一大派別,其精神領袖稱為「大寶法王」(清朝皇帝所賜名號,其後便加以沿用),這也是作者所屬的派別。

 

Karmapa, His Holiness the Sixteenth Gyalwa第十六世嘉華噶瑪巴(音譯),或稱「大寶法王」。大寶法王乃是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別的精神領袖,作者也是屬於這個派別。「噶瑪巴」的意思是「事業者」。「嘉華」指的是「尊勝者」。有時又被稱為「嘉汪」(Gyalwang),意思是「尊勝者之王」。第十六世大寶法王本名嚷瓊‧利沛‧多傑(Rangjung Rigpe Dorje),在作者年幼之時即已認證其為第十一世創巴仁波切。於一九五九年逃離西藏之後,在錫金(Sikkim)建立了新的駐錫之地隆德寺(Rumtek Monastery)。曾經三度訪美,分別是一九七四年、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七年間、與一九八0年。他在一九八一年的十一月由於癌症的併發症而圓寂於美國。

 

Khyentse Rinpoche, His Holiness Dilgo頂果欽哲法王。曾為藏傳佛教四大派之一寧瑪派(音譯,又稱「舊教」、「紅教」)的精神領袖。法王是作者幾位重要的上師之一,曾在西藏教導過他。法王也曾在作者的安排之下,於一九七六年與一九八二年分別訪美兩次。於一九八二年時,頂果法王賜予作者香巴拉的主要灌頂(授予修持的准許),也在一九八七年為作者舉行荼毘大典(佛教的火化儀式)。頂果法王其後持續指導創巴仁波切的弟子與學生們,直到他於一九九一年圓寂。

 

Kyudo日本傳統箭藝。偉大的日本箭術師Kanjuro Shibata Sensei在一九八0年代遇見仁波切之後,便成為他的好友。並曾在博得市居住,為仁波切的數百位弟子教導箭術。

 

Lama上師。藏文「喇嘛」的意思與梵文「咕如」(guru)是一樣的,指的是一位精神導師。

 

Mahayana大乘。佛教的三乘之一,所強調的重點在於現象的空性、慈悲的生起、佛性的了悟。

 

Mantra咒語、真言。一般的意思為神聖的聲音或唱頌,特指金剛乘裡與某位本尊相關的一種或一串聲音。為一種保護我們心性不受干擾的形式,作者形容它是一種擬音的、原型的、本初的聲音。

 

Mara魔。字義為死亡或摧毀,是梵文、也是巴利文。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當他在菩提樹下禪修時,「魔」便以死亡的化身來打擊佛陀,然而之後被佛陀所降伏,佛陀也因而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一般來說,「魔」指的則是干擾行者證悟的障礙、以及世界的負面力量。

 

Milarepa密勒日巴尊者。為西藏著名的瑜珈行者、與詩人。他的師父即是在第十一世紀將噶舉派由印度帶至西藏的馬爾巴大譯師(Marpa)。在跟隨馬爾巴大師多年之後,密勒日巴尊者便長期於偏遠的山洞裡獨自閉關而成為苦行的瑜珈士。在他即身成就之後,他的傳奇生平成為西藏人民口耳相傳的重要故事之一,而他所寫下的美妙證道歌也在近代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香巴拉出版社所印行的書籍在內。

 

Om, Am, Hum嗡、啊、吽。在金剛乘中最常用於觀想與咒語修持的種子字。在藏傳佛教裡,本尊所代表的並非是世俗的神祇,而是實相不同層面的各種能量,有時則可被觀想為頭上的「嗡」、喉間的「啊」、與心間的「吽」;(修持本尊的法要)而與本尊相應則可成就這個本尊所代表的能量。參見「點字」與「咒語」。

 

Parinirvana圓寂。與「涅槃」大體上同義,但指的是完全解脫的境界,大證悟、大自在。常用來描述佛法大師的去世,但也可指大師仍然在世時的解脫。

 

Pawo帕我。「勇士」、「戰士」、「武士」的藏文(音)。字義上為「勇者」,在香巴拉法教中所指為征服憤怒的人、而非進行戰爭的人。

 

Prajna般若。「證悟智慧」的梵文(音)。也可用來指能斷除無明的敏銳覺察力。

 

Rigden香巴拉國王,相傳能從他們的天宮看管人間的事物。象徵全然成就香巴拉法教中所強調的勇氣與慈悲的人。

 

Samsara輪迴。梵文的音很接近「娑婆」。由於無明以致於痛苦的生存狀態。

 

Sangha僧伽(僧眾)。一群佛教修行者。作者在《東方大日》中對這個用語的定義為:『能夠讓我們持守戒律、為我們照亮我執的朋友,我們稱之為僧伽(僧眾)。在香巴拉的文化中,這種朋友又稱為「勇士」。而勇士能為彼此增長士氣,並共同創造一個勇士的社會。』。

 

Songtsen Gampo松贊岡波王。西藏第一位崇尚佛法的國王,在他的治理之下,西藏不僅政教穩固,也開始了一段延續兩百年左右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從第七世紀中期到大約西元八三六年、當最後一位嫡傳後裔隢帕千王Ralpachen被暗殺為止。他的功績包括使藏語得以書寫,以便將梵文佛經翻譯為藏文;定都於拉薩並在當地建造西藏最早期且最有名的大昭寺(the Jok-hang),以便恭奉來自中國的妻子文成公主所帶來的殊勝佛像(the Jobo Rinpoche)、亦即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的等身像(譯註:在中國則有個小昭寺,裡面放的佛像是釋迦牟尼佛八歲的等身像)。作者在自傳式的回憶錄《生於西藏》一書中曾寫道:『在我回到蘇芒寺(Surmang monastery)的途中,經過了稱為「必」(Bi)的山谷,這裡在第七世紀時,松贊岡波國王曾經派遣大臣在此歡迎文成公主的來臨。當這些大臣在等候時,他們將佛經的一段刻在岩石上面;有些是藏文、有些是梵文‧‧‧而當文成公主來到這裡稍作休憩並看見這些經文時,她更加上了一個巨大的大日如來(毘盧渣那佛)之像在上面,超過二十英呎之高‧‧‧』。

 

Tantra密續。金剛乘的同義詞。字義為「持續」,所指為金剛乘的法本、或是這個修行之道。作者經常用它來意指:以覺悟的方式來運用或欣賞精神能量。

 

Tathagatagarbha如來藏。「如來」(Tathagata音譯為「塔達嘎他」)為佛陀的名號之一,意思為「超越者」。「藏」(Garbha音譯為「嘎巴」)則指「子宮」、「要素」。「如來藏」在梵文中的意涵為「佛性」,一切眾生所原本具足的證悟本性,這也是佛教大乘的主要宗旨。參見「佛性」。

 

Vajra金剛。藏文為「多傑」(dorje)。猶如鑽石一般不可磨滅。指的是智慧與證悟的根本無可摧毀之本質。

 

Vajra Sangha金剛僧眾。修持金剛乘佛法的行者們。

 

Vajrayana金剛乘。金剛不壞之道、無可摧毀之乘。乃佛教之第三乘,又稱為密續乘、真言乘。

 

Yana車乘。象徵著修行者成就證悟之道。佛法有不同的三乘,分別是小乘(東南亞佛教國家所著重修行的方式,又稱為南傳佛教)、顯教(大乘之一,中國佛教所重者)、密教(大乘之一,亦即金剛乘、密續乘,藏傳佛教所著重者),各有各的角度、觀點、與修持。參見「大乘」與「小乘」。

 

Yoga瑜珈。字義上為相融或合一。儘管今日較常用於說明不同學派的身體姿勢與運動方法,瑜珈其實比較多是屬於靈修方面的層面。在印度教中,瑜珈意味著將自己轉向上天並與之相融。在密續乘中,瑜珈則指使身心同步而能了悟實相或真理。西藏偉大的密勒日巴尊者即是屬於瑜珈行者。

 

Yogin瑜珈士(yogi)或瑜珈女(yogini)。修持瑜珈的人。Yogin則是兩性皆可使用。

 

Zabuton蓆墊。長方形的禪修蓆墊,長寬大約為三英呎乘以二英呎,禪坐時放於禪修的蒲團之下。

 

Zafu蒲團。蓬鬆而圓形的禪修座墊,裡面經常塞有木棉,為日本禪師所用。仁波切早期在指導禪坐時曾經使用,但後來則自行研發一種長方形的禪修座墊,他稱為「供登」(gomd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erenalotus 的頭像
    serenalotus

    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serena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